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14 08:51:00瀏覽457|回應0|推薦0 | |
2017/09/05台聯政策部主任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源自於法國,是上個世紀中期之後所興起的一套分析文化與社會的學說。在結構主義的觀點下,個人是系統的產物,自主意識受到結構強烈的制約。換句話說,社會結構影響了個體的思考與行為,從結構主義來看,社會結構的意義比個人主體性更為重要。這樣的觀點,對於泛台獨運動而言,具有提醒的作用。 以結構主義的角度,社會結構制約著人們對自身存在的想像。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阿圖塞(Louis Althusser)認為,對於意識型態的批判,必須從社會關係與結構著手。 不論是最近推動的台灣正名運動,或是長久以來倡議的獨立公投或是公投制憲,都不能忽略社會結構的層面,否則將落入見樹不見林的困境。如果我們單從個人主義式的民主自決觀點,可能導致我們看不到背後更深層制約著人們的社會結構因素。也就是說,我們要推動公投制憲或獨立公投之前,必須先從根本社會結構的顛覆做起。而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地方與社區層級的文化認同的再建構。 目前台灣各地興起的地方學、區域研究、傳統領域調查、社區地圖、族群正名等,這些行動都是本文所謂的社會結構的顛覆。這些本土的關懷活動,不僅逐步解構殖民社會,也促使各地的社區組織興起,從而改變社會關係與人際網絡、累積正向的社會資本。本文認為,從結構主義的觀點,台獨運動更應關注在地認同議題,將個體從殖民社會的結構中解放出來,融入新的在地社會脈絡當中,徹底轉變內在認知,如此從基礎上、根基上(radical )建立台灣新國家。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