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14 08:38:39瀏覽743|回應0|推薦1 | |
希臘哲學家Epictetus的一句話啟發了Albert Ellis:「人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對該事件的觀點所困擾[1]。」
Ellis曾受正統的心理分析訓練,因感到心理分析的被動與消極,決定退出心理分析陣營。理情療法受到行為治療和認知心理學的影響,認為許多人之所以過得不快樂是因為非理性的信念使然,非理性的信念 (理) 使當事人受制於情緒困擾 (情),因而無法採取有效的應對行為 (動)。茲以股市投資人為例,加以說明。 某戊於指數8000多點時買進股票,他是看漲所以才「進貨」。從此每天中午12點他一定密切注意收盤行情,股票漲時則高興,跌時則內疚自責。不幸股票一路跌下去,他的內疚自責也變為憂鬱沮喪。跌到了3000多點時,他突然「想通」了,應該學老張一樣,全部賣出變現,等到低點再擴大信用融資加碼買進。他全數賣出之後沒多久,股票開始反彈高過他的賣出價,他不願「賣低買高」,始終未進場;反彈到5000多點時,他終於忍不住進場買了。 這種追漲殺跌的投資行為 (動),與投資人的非理性信念 (理) 及其衍生的情緒反應 (情) 絕對有關。某戊的非理性 (irrationality) 主要是他「認為」可以買到,也應該買到最低點。所以漲時有高興的情緒,跌時有內疚自責的情緒。也因為這樣所以才會有追漲殺跌的行為。 要救某戊脫離痛苦的「股海」,可從他的非理性信念著手,他必須「理性地」問自己:買到最低點或賣到最高點的機率有多高?既然小之又小,就不必期待自己可以買到最低點、賣到最高點 (新理),因而情緒也不會隨著股價短暫的高低起伏而高興或沮喪 (新情),其投資行為也會有所改變 (新動)。 wiki《Albert Ellis》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