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28 21:03:56瀏覽320|回應0|推薦0 | |
原題:缺水背後是治水及用水的問題 筆名:彰化鄉民 事情是這樣的,從桃園的22677,新竹的4606,苗栗的1175,台中的4625,嘉義的8493,於12月25日公布總計41576公頃的休耕農地,基本上就是不會變動,只會視雨量多寡,或許再追加苗栗的另外2083,甚至及於高屏地區。然後我們可以預估,將會節省4億9百萬噸的水量;而我們必須先從休耕下手,因為實際用水量仍然是灌溉用水占約70%[T1] 為最多,GDP占3%更加不足與工業產值相衡量。所以就算只能補助1個人約85000總計約34億[T2] ,就算這是需要科技部、經濟部、自來水公司依用水比例支付,但最終仍要全民埋單,也是不得不為之,也是真的沒辦法,真的是天公不作美的關係……
以上,是來自官方的說法。我不是什麼水利專家,也不是什麼農業學者,但作為一個小小的彰化鄉民,我想就我一直以來觀察的,感受到的,對不管你是藍是綠是橘是紅的政府提出一些疑問: 其一,不要再說這是天公不作美的關係了,水費長期偏低又不調漲,漏水率有22%的老舊水管設備,為什麼不編列運算進行維修?為什麼寧可只是推出節水墊[T3] ,號稱可節省2%總用水量,寧可每逢旱年就選擇以農民休耕的方式來省水? 其二,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始終沒有解決,蓄水力年年下滑,河道淤積砂石,卻選擇繼續蓋更多水庫、攔河堰,繼續增加環境風險,不理會國土開發早已負載的警訊!當你們說不得不休耕,我就想反問,為何一直以來都不解決存在已久的問題,好好治水?
其三,在澎湖金門馬祖等地都有使用海水淡化設備[T4] 來供應當地用水,但對於你們所支持的開發案,卻接受台塑、中鋼這些用水大戶所說的海水淡化成本太高不可行;工業用水固然只占約9%,比起農業用水來說確實相對較少,但台灣本身在先天上就湍急的溪流,本來就不利於留住水資源,更何況近年全球氣候劇變,極端氣候姑且不論,降雨集中化的趨勢更趨嚴重。考量整體的情況,就長遠的發展而言,推動再生水方案難道真的還是B>Z嗎? 圖說:國統烏崁海水淡化廠基本流程示意圖 其四,全國每天產生近300萬噸生活汙水,國發會去年也通過「公共汙水回收再利用示範推動計畫」[T5] ,於台中、台南、高雄選定六座汙水廠,但一年過去,計畫卻依然還沒落實。反而工業廢水的非法排放依然時有耳聞,今年光在彰化就新增200多筆重金屬汙染農地[T6] ,從電鍍水乃至於2013年的日月光,以及更早的鎘米事件,再再都說明著汙水的回收再利用,乃至於違法排放的管制都一再損耗大量資源,又重傷這片土地及環境。 其五,一直以來的農工政策失衡,不但重工輕農,還放任高耗能產業一再擴廠,今年12月初更是採用北水南送計畫[T7] ,每一天將6萬噸水資源從翡翠水庫經由石門送往寶山第二水庫,就為了供應給竹科工業區使用,但當地農民天天祈雨,卻只能看著水從門前流過而不入,頭前溪缺水難道也只是因為天公不作美嗎?維持工業穩定運作固然重要,但工業用水一度僅3.5元,到頭來因為水量不足,卻要用納稅人的錢來對休耕進行補貼[T8] ,難道把問題留給農民自己去想辦法解決,讓全民來買單,講難聽一點,政府就這樣讓他們自生自滅,難道光靠發放補貼金[T9] 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圖說:台灣政府應該全面檢討水資源政策,而非一缺水就找農民開刀。(資料照,記者劉婉君攝) 其六,浮濫徵收良田,從過去的竹北璞玉[T10] 、苗栗大埔、彰化中科四期,乃至最近打算從蛋黃區搶先開跑的桃園航空城,無一不是到處徵收農地民有地,轉為建地及工業用地。但在現實層面而言,有些淪落為蚊子館,供過於求,有些甚至侵害到人民的居住權利,乃至於家毀人亡。就為了明年休耕,甚至連我國的冠軍米得主都要淪落到打零工[T11] 來維持生計;而問到地主與佃農之間如何協調分配補助金,終究也只有自行協商的說法,[T12] 規定與實務無法相吻合之下,受到衝擊的農民與上下游相關產業究竟打算如何因應或補償?更何況農業機具貸款能否延繳還需要再行協商,而真正的農民若拿不到補助金,是一直要等到11月過後,在二期有了收入才能真正拿到錢,這些,難道政府都不必多加思量應該如何因應嗎?
其七,對於即將休耕的農地,也可採取作物轉作,並謹慎研判相關經驗,進行妥善輔導及規劃[T13] 。而沒有休耕的地方,則可以借鏡嘉南農田的節水經驗,配合掌水工確保水源的公平分配,讓水資源得到最妥善的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其八,面對農業後繼者斷流的問題,雖然政府不是完全沒有規畫相關的培育計畫,近年來也積極推動號召青年返鄉,但當總體的農業政策,不管是在水利還是經濟規劃上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卻還想著農業缺工嚴重,希望引進外籍農工來填補,相互矛盾的行政措施,不僅沒能讓青年對農業有安心的期待,反而是好心辦壞事,沒有真正符合民間的需求。
最後,資源的分配固然困難,許多單位其實也有在推動改善計畫,相關的補救及配套措施更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輕易回答,但如果存在已久的治水問題都不解決,對於民間實際的需求沒有因地制宜,對於能做的資源再利用以及環境永續發展的長遠規劃也沒有優先於經濟開發,那麼最終困陷在惡性循環,受害的不僅是人民,對日後要施政的接班人以及台灣的長遠未來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奉勸各位為官者,對於你們從齊柏林先生的看見台灣,所接收到的那股震撼,不要當成一部電影就只是看過。這是真實的事件,很多問題也仍然持續在惡化,切莫讓自己的所作所為,建立在犧牲少數人民、加速環境崩壞的腳步。 ================================ [T1]明年有4.1萬公頃要休耕 工業用水為何優於農業用水? 引述:目前實際用水量灌溉用水占68%最多,民生用水19.6%、工業用水9.1%、養殖用水8.9%、畜牧用水0.6%,農業灌溉用水仍屬於用水最大宗 [T2]明年有4.1萬公頃要休耕 工業用水為何優於農業用水? 引述:農委會規畫,若農民休耕改種綠肥每公頃可領8.5萬元,完全休耕不耕種每公頃領7.8萬元,若改種旱作每公頃可領3.9萬元,估計總預算要投入超過30億元。 這筆經費由農委會休耕補助支付大半。農委會規畫,休耕種綠肥補助的每公頃8.5萬元,農委會支付4.5萬;休耕什麼都不種補助的7.8萬元,由農委會付3.4萬元;改種旱作補助的3.9萬也由農委會支付2.2萬。其他則由科技部、經濟部、自來水公司依用水比例支付,等於全民埋單。 *
農委會水利處表示,今年的補助也從往年4萬5千元提高至8萬5千元,未達1甲地的農戶,也會按農地面積比例給予補助,等到明年4、5月春雨或梅雨季到來,就會解除休耕限制,但目前僅有種綠肥的農地才有全額補助,翻耕則是7萬5千元,旱作特產與疏菜,則是每公頃3萬9千元。 [T4]全面休耕,真是因為缺水嗎?(王乾任) 引述:澎湖因為氣候條件的關係,也早就引進了海水淡化設備,以供應當地用水。所以說,台灣本島不是不能引進海水淡化設備,政府也可以用各種優惠獎勵條件鼓勵工廠引進設備使用,減少工業用水對民生與農業用水之間的緊張關係。 * 此外就是工業用水,按理說用人民的納稅錢蓋的供水設施,服務的對象是人民,如果是一定規模以上的營利事業,就應該自籌水源,而且將水資源納入營運成本中。但實際上企業卻是把水利署當水龍頭,自己不願投資。 特別是一些國家支持的開發案,例如台塑、中鋼這些用水大戶,要求他們做海水淡化等再生水方案都說成本太高不可行。但企業應該這麼想,台灣的缺水情況一定會變成常態,在一個缺水的地區經營企業,自籌水源其實是在替自己買保險。 [T5]朱淑娟專欄:台灣十年來最嚴重枯旱,七成地區缺水 引述:經建會(現國發會)也於去年通過「公共汙水回收再利用示範推動計畫」,選定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六座汙水廠推動回收。去年11月30日前經濟部長張家祝、內政部長李鴻源、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簽了意向書,推動鳳山汙水處理廠回收給臨海工業區的中鋼使用。但事過一年,兩個部長已下台,這個計畫至今還沒落實,其他五個汙水廠連個推動的影子都沒看到。 [T7]竹科日調6萬噸水,冠軍米卻被迫休耕 嘉義縣農業處長:經濟部應思用水正義 引述:桃園、新竹好米表現亮眼,今年囊括名米比賽4個品種冠軍,佔比賽一半席次,但明年一期稻作,桃園和新竹被迫停灌休耕2萬7千公頃;諷刺的是,12月初經濟部才執行竹科用水「北水南送」計劃,每天從翡翠水庫調撥6萬噸水到桃園石門水庫,再輸送到新竹寶山第二水庫,供應竹科,再次反映政策重工業輕農業 [T8]農業用水優於工業 農陣批:政府本末倒置 引述:對於工業用水的收費也相當不合理,一度僅3.5元,幾乎是一般家庭的三分之一,且用水的是工業,但休耕補貼卻要用到納稅人的錢。另外,政府從未思考過,工業用水難道要用完全乾淨的水嗎?新加坡早已發展海水淡化技術作為工業用水。(蔡孟修/台北報導) [T9]竹科日調6萬噸水,冠軍米卻被迫休耕 嘉義縣農業處長:經濟部應思用水正義 引述:另一位在停灌區的冠軍米得主也無奈表示,政府只想把水給工業用,以為給補貼金就好,但對自產自銷的農民來說,一期沒收獲,客戶可能就流失了,這些無形損失,農委會通通沒算到。「還能說什麼呢,農業跟工業比,政府一定說工業重要,但糧食安全的問題,慢慢就會浮現出來了。」 * 水利署主秘兼發言人賴名信表示:「就是因為農用水比工業用水優先,所以我們才要補償農民啊,如果順序比較後面就不會補了。」他說,會發給公告停灌地區補償金,金額為上一年度農家賺款加5%,每公頃大概8.5萬元,目前最重要的是穩定全國民生用水,避免明年5月底前,進入分區供水階段。 [T10]竹科日調6萬噸水,冠軍米卻被迫休耕 嘉義縣農業處長:經濟部應思用水正義 引述:1980年竹科落腳後,10多年來,田守喜家的祖傳農地、老家,被隨著竹科而來的都市計劃徵收了兩次, 只能向別人租地,無奈租的6甲地又遇上「新訂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簡稱台知園區計畫,前身為竹北璞玉計劃)」,面臨第三次徵收危機;昨天經濟部公佈,新竹頭前溪流域明年一期全面停灌,這一次他還是躲不過。 [T11]徵田又逼休耕 冠軍農民淪粗工養家 引述:多年來他堅持不用農藥,稻米自產自銷,經常參加比賽,今年和其他農友組隊,奪得農委會全國名米比賽桃園3號米的冠軍。 「但這冠軍明天沒法再種了!」田守喜聽到停灌休耕的消息,心裡難過卻只能接受,他原本已把明年要種比賽米的農地都選好,並開始整理、養地了,「誰知道政府一句話,就把計畫全給打亂」。他說,以往半年一期稻作的收入約在40到50萬元,明年沒得種,自己不是地主,拿不到補助,等於完全沒收入,「現在已經在拜託朋友介紹工作機會,明年勢必得打臨時工養家。」 [T12]休耕面積破4萬公頃史上第二 重創水稻產業 農民:沒配套措施逼大家革命 引述:今年農委會全國名米冠軍的竹北農民田守喜,也在這次停灌區域,聽到消息後他長嘆一聲說,目前大約種6甲地,大部份都是租來的,「8萬5一毛都拿不到,」他粗估,一期稻往年總收益約80萬,扣掉成本,約進帳40萬,明年無法耕種,不知該如何是好,「我要種比賽米的地都選好了,現在這樣(指休耕)就沒辦法比了。」 桃園新屋農民徐同權的狀況更慘烈,配合農委會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明年預計種26公頃,以往他每公頃未扣成本,收益約13~15萬,明年一次少掉上百萬收入。 「真的覺得很委屈,」他無奈表示,依照農委會規定,小地主大佃農的補助,應給實際耕種者,但實務上,佃農害怕地主不爽解約,根本不敢搶8.5萬的補助金,「我們只是過路財神。」他已和地主協調好,明年可以不付租金,但8.5萬補助全歸地主,二期再種稻。 農糧署署長李蒼郎表示,若農民和地主有正式簽約,依規定,補助歸務農者而非地主。但記者以上述案例反問,他回應,「這部分只能由地主和佃農自己協商。」 [T13]§〈中部〉雲林1萬2千公頃休耕地 轉作花生 引述:農委會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 休耕轉作作物每期每公頃核發契作獎勵金,屬轉作契作外銷潛力作物的毛豆可獲三萬五千元,胡蘿蔔、結球萵苣兩萬四千元,契作進口替代作物硬質玉米、大豆四萬五千元,牧草、青割玉米三萬五千元,原料甘蔗三萬元,小麥、釀酒高粱、飼料甘藷兩萬四千元。 農業處表示,雲林縣配合休耕轉作政策,全縣約有七十餘種休耕轉作作物,最大宗就屬花生,今年申請轉作獎勵金的農地高達一萬兩千公頃,縣府一度擔心產量過剩,會與去年供過於求的蒜頭一樣崩盤。 但台灣接連爆發食油風暴,花生油需求量大增,加上花生白絹病嚴重,產量減少一至二成,使花生價格未受影響,今年產地批發價每台斤曾喊到卅九元,目前也維持在卅元以上。 除了花生,雲林申請轉作獎勵金的作物還有甘藷及玉米,農業處今年也鼓勵農民轉作毛豆及黑豆,黑豆除西螺地區維持一定種植面積,提供在地醬油業者使用,東勢也新增約兩百公頃;斗南地區曾嚐試種植約十幾公頃高梁,可惜都失敗,只有高鐵沿線黃金廊道試種的一點二分高粱順利收成。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