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29 14:13:40瀏覽3833|回應4|推薦9 | |
台灣經濟40年來的暗盤操手 Ajin 2010/06/29 (Ajin 開口)ECFA的大勢已去,台派陣營所發動能夠聊以自慰的街頭也走完了,該喊的公投的喊聲依然此起彼落,但尋找ECFA的本質如:為何KMT這麼急要簽,誰又是最大受益者,這些切重要害的事,DPP及台聯的諸位大老依然沒有找到頭緒,讓跟隨的綠色民眾依然霧煞煞,既不知ECFA將帶來啥災難? 又不知ECFA是啥好康?有哪些專得厚利?只知道反正K搞的,沒一樣是好東西。 . 若不能非常針對地挑出會讓KMT激痛的牙神經來觸電一下,KMT這幫擁有詐功,撈功,騙功百年經驗的老店,更承傳上千年的陰謀算計之能事,縱橫糾纏在一起利益,權勢與金錢,黑社會組織的倫理,豈會讓走幾次街頭,幾十萬張簽署就讓步? . 歐巴馬在G20結束後的記者會中所談的沒有太多新鮮事,但從現場轉播記者的問答時,歐巴馬稱其他的邦國,一概是以People of India, People of Mexico, People of Brazil, People of XXX。這給俺一些感觸:邦國與政府豈不是為people而設?哪來比people更大的位階值得去捍衛? . 然而,相對地觀看北京的媒體論調,與台灣赤藍人的論調,一模一樣地強調著中華國與中華族,而國與族的掌權者個人,就是被列為法定民眾愛國時該認同的對象。換句話說,服從掌權者,服從政府,為掌權者衝鋒陷陣犧牲性命,那就是愛國的具體表現。而舞耍著抽象的「國與族」,其背後運作著掌權機器的一群人,卻是把從愛國者搜刮得到的利益,處理分配設計的大本營。 . 若要問為何赤藍人之所以搞政治搞得那麼輕鬆愉快,就該對赤藍人搞政治的工具與環境設定來理解。 . 底下這篇文章是九年前,被疏忽地刊登在工商時報上,但不久即被砍了。現在被一位台派的福爾摩斯(Holmes)挖出來。這篇文章就是將整個高級赤藍人的社會結構,權力運作,以及利益的分配等作一番分析。看了就知道,為何赤藍人會這麼熱衷搞政治,ECFA會讓哪些人好康,而且還能讓人眼撩亂。 道理都是很簡單,也很容易理解,問題是慣性的取捨,接不接受而已。這對本土藍票選民而言,永遠不是一個會恍然大悟的議題,因為他們都一直很清楚他們的選擇是為啥!
來源:網傳(歡迎轉引) 仁社暗中主宰台灣經濟四十年 工商時報(2001.06.19) 本報記者/專題報導 . 民進黨執政後,分食政府資源已成為民進黨黨內爭奪的重點。失意的政客、權力的靠攏者,陸續成立了所謂「山盟」、「北、中、南社」。這些人意欲集結政治資源,但實際上,誰能掌握兩岸高科技人脈,誰就有能力掌握未來二十年源源不絕的金脈。 . 國民黨熟悉財經人脈,當然知道過去的十年,台灣的經濟靠高科技產業支撐。展望未來二十年,兩岸高科技產業依然是支柱,政黨的民間財源與影響力來自於此。國民黨舊官僚於是積極佈樁,希望發揮可長可久的凝聚力。 . ●抓住科技產業動向,就掌握台灣未來 老道的國民黨在政權拱手後,集結科技財團的動作已由檯面上轉至檯下。前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為了組織科技人脈,由美西華人組成的玉山科技協會,近日跨海來台成立。但實際上掌握台灣經濟與高科技的地下重要社團「仁社」,卻早已影響了台灣經濟長達四十年,成員甚至已跨海於兩岸三地。 . 這個具有相當神祕色彩的地下社團,看看陣容,就知道何其壯觀。即使仁社對外自稱組織鬆散,但民國三十八年至八十年間的各任經濟部長,幾乎全為仁社成員就可了解,這個社團掌握了國內的財政金融長達四十年。 . ●仁社成員遍布兩岸三地,比外界想像更為多元化 以經濟系統來看,「仁社」成員涵蓋國民黨遷台後四十年的經濟部長,包括嚴家淦、尹仲容、陶聲洋、張茲闓、李國鼎、孫運璿、張光世、趙耀東都是仁社人。歷任財政部長中,也有費驊、錢純、張繼正、徐立德等仁社社員。其他曾任政府部會官員的仁社社友,包括錢復、楊世緘、劉兆玄、孫震、蔣彥士、謝森中、徐賢修、黎昌意、李高朝、黃鎮台、張隆盛、邵玉銘、郝龍斌等人。以往仁社給予外界的刻板印象,常是財經官員集結的社團。其實仁社社員的組成,比外界想像更為多元化。難以想像的是,就連香港特首董建華,都是「仁社」成員,顯見這個社團影響力之大。 . 「大哉我社,以仁為名,結合同道,團聚群英。智勇溫良,信義忠勤,服務社會,利國福民。氣節相砥礪,道氣相扶持,富貴毋相忘,急難誓相助;大哉我社,以仁為名,我們團結友愛,我們奮勇前進,仁社!仁社!」 . ●成員相見,以特殊手勢握手認證身分 這首仁社社歌,流傳已數十年。仁社成員見面,兩手以特殊手勢握手,原本互不熟悉的名人當下會了意,馬上知道對方是「仁長」,這種很像青洪幫、三合會傳統幫會中,社員互相認證身分的方法,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依然存在財經、科技菁英之中。 . 「仁社」起源於民國八年。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參戰國簽下巴黎和約,中國紛擾已久的政局,也因南北政府議和改組統一政府,有漸趨安定之象。九位由赴美就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在學生宿舍Livingston Hall內熄燈揚燭,發起名為Phi Lambda的兄弟會(Fraternity),簡稱PL。 . 這九位留學生之中,只有一位鄧萃英在一九四九年後來到台灣,鄧萃英是仁社發起人中年紀最長的學生,民國七年與徐志摩搭乘同一艘船赴美求學。民國十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位後回到中國,先後擔任廈門大學首任校長,及北京 師範大學 教授,民國六十一年在台逝世。他的次子鄧昌黎是旅美知名物理學家,三子則是已故音樂家鄧昌國。 . ●發起宗旨單純,以仁長、仁嫂相稱呼 仁社發起宗旨單純,只有「努力福國利民,增進同仁友愛」短短十二字,彼此之間以「仁長」稱呼,女眷則稱呼「仁嫂」。裕隆汽車創辦人嚴慶齡當年就是「仁長」,他去世後妻子吳舜文仍以「仁嫂」身份參與活動。 . 仁社成立時訂有許多特殊的規章,延續八十多年至今仍然奉行不渝。例如,新社員的加入必需有二至三位社員推薦,需得到四分之三以上社員同意,且無一張反對票才能當選。而一旦加入仁社社員,即不應再加入其他類似性質社團。 . 雖然仁社曾經掌握了台灣的「金脈」,但隨著時代的轉移,國內經濟力量逐步由政府部門移轉民間,而仁社的成員也隨之改變。 最新版的仁社社員名錄中,台灣會員約有二百一十名,企業主及專業經理人比例已逐漸超越政府官員的數量。其中包括:中華開發董事長劉泰英、大同公司董事長林挺生、和桐集團董事長陳武雄、中橡總經理吳丁凱、台灣石化總經理吳澄清。 . ●時代轉移,仁社成員也跟著物換星移 近年加入的科技業界菁英包括台積電執行副總蔡力行、台積電財務長張孝威、欣銓科技董事長盧志遠、神達董事長苗豐強、工研院長史欽泰,而金融業界則包括華信銀行總經理盧正昕、中華票券董事長薛維忠、思源基金會董事長邱再興。 . 企業家之外,仁社還有為數不少的專業人士及學術界社員。親民黨副主席張昭雄在民國七十三年擔任長庚醫院院長時,就因為李國鼎診療心臟病,並且請休假赴美照顧李國鼎的心臟手術,李國鼎進而推薦張昭雄加入仁社。 . 仁社的專業人士社員領域極廣,例如建築師沈祖海、費宗澄、游顯德,律師丁懋松、蔡中曾等人。其中費宗澄是前任社長,他的父親費驊曾任財政部長,民國五十年代就加入仁社,費驊另一位公子費宗浩也是仁社社員。 費驊 夫人台大外 文系 教授張心漪,是前中華開發總經理張心洽的妹妹,張心洽之子張孝威也是仁社 的活躍社員。類似費、張之家二代同社的例子,在仁社中頗為常見。 . 已經創設了八十二年的「仁社」,一直是國內最神秘的秘密結社,仁社成員透露,初期大多聚集在十里洋場上海,也因此,曾有一度被政府視為和「青幫」有所牽連,他指出,當「人團法」通過後,仁社向內政部登記時,內政部一度以舊日上海灘大老杜月笙曾組「恆社」,為免混淆,要求仁社改名為「仁學社」,後來由當時的內政部常務次長,也是仁社社員的張隆盛出面協調,仁社才得以保住運作多年的名稱。 . ●探究仁社家譜,就好像是國民黨菁英社 仁社成員透露,由於「科技教父」李國鼎在「美援會」時代,認為能夠把國家經建人才整合,對於國家整體發展的整合思考有所幫助,因此,李國鼎熱心吸納了特別多的財政與經建官員,因此在仁社成員中,技術官僚一度成為仁社主流。不過,在民國五十年代中期,李國鼎和費驊在仕途上有所競爭,加上當時有人向蔣經國指稱李國鼎在搞「KT派」小圈圈,犯了蔣家最在意的「黨中有黨、派中有派」的大忌。因此,李國鼎引薦的「福州才子」王昭明、前經濟部長李達海等人,在仁社審查時,費驊系統的人投下反對票,之後,由於有過被拒絕的經驗,王昭明等人因此對仁社保持距離。 . 探究仁社的家譜即可得知,國民黨內的財經高層,原就透過組織結社的力量,發揮影響力。 .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