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健康體適能是一種動態的生理過程,會 隨著個人的生長、發育、成熟及老化而有所變,亦可能因疾病而降低健康體適 能的水準。
一、健康體適能
可以視為一個人生理能力的指標或是ㄧ個人健康與否的指標。
二、全人健康
一個人致力於維持健康狀態,並發揮最大的潛力,以達到全性 的幸福健康。而健康體適能是其中之ㄧ,除此之外,如適當的食物與營養、戒菸、壓力管理、酒精及藥物濫用、定期的健康檢查、及健康諮詢與教育等,也被納入全人健康的範圍。
三、影響健康的因素
1.環境的危害因素:如暴露在污染的空氣、水質、土壤等危險的工作環 境。
2.遺傳生物的因素:如血友病、色盲、及其他家
族性遺傳疾病等。
3.醫療服務的因素:如缺乏合格的醫護人員和健
全的醫療設施等。
4.生活型態因素:如缺乏運動、抽菸、酗酒等。
四、健康促進與體適能的應用之診斷
1.社會方面的診斷:生活品質。
2.流行病學方面的診斷:由生活品質區分為健康或非健康問題。
3.行為方面的診斷:由健康問題依行為指標區分為非行為方面的原因與 行為方面的原因。
4.教育方面的診斷:行為方面的因素則藉由教育強化改變其行為。
5.行政方面的診斷:運動與體適能促進計劃內容的評估與進行。
參與運動及體適能計畫可以使人達到健康促進的效果,諸如:增加心臟的功能、維持肌力及肌耐力、改善關節的柔軟度、降低慢性病的危機、降低因慢性病所引起的死亡率、鬆弛緊張及減緩壓力、減緩老化的過程、改善工作士氣及克服情緒上的消沈、減少殘障率極缺工率、節省醫療照顧費用及開支、延長平均壽命、積極改善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使人感覺生活更幸福安寧。
貳、體適能與健康體適能
ㄧ、體適能─身體適應能力,是心臟、血管、肺臟與肌肉效率運動的能力,是指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致過度疲勞,且尚有足夠體能應付緊急狀況。Pysical Fitness為體適能,相似名詞有體能、體力。
二、健康體適能
與健康有關的體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三、體適能的基本要素
1.健康體能:包括身體組成、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耐力,是與健康有關的體適能基本要素。
2.運動能力:則包括與運動技巧有關的體適能 敏捷性、協調能力、速度、反應時間、瞬發力。
四、體能更好的益處
1.肌力好:較不需費力,例如:作業30公斤力量,力量120公斤的人,費力25%,力量90公斤的人,費力33%;肌力訓練使力量增加至150公斤,僅需費力20%。 因使用較少比率而減低疲勞。
2.柔軟度好:使肢體活動範圍較不易受限制動作之施展不易引發抽筋,也不會因局部動作影響全身平衡,比較不容易引起肌肉酸痛。
3.體脂肪多的壞處:多餘的脂肪堆積,體重增加,增加心臟的負擔,影響散熱能力。活動時,較容易疲勞,血脂可能較高,可能與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狀有關,肥胖使動作笨拙,影響協調性。此外,過度肥胖也可能對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4.體適能差的人:神經肌緊張較高,安靜脈搏數較高,較易喘氣、容易疲勞,疲勞後恢復較慢,較容易老化,可能較無信心。
5.心肺耐力差的人:精神萎靡不振,較容易喘氣、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可能較高、耐力性工作容易疲勞,運動後恢復較慢。
6.健康體能與競技體能的比較
健康體能 競技體能
目標:健康 勝利
對象:大眾 選手
屬性:ㄧ般 特殊
需求:適度 特殊
時間:終生 短暫
收穫:容易 困難
7.訓練處方四大要素:
(1)運動強度:運動的激烈程度。
(2)持續時間:強度設定之後,持續的時間運動時間)
(3)訓練頻率:每週運動多少天。如運動時間與強度ㄧ定,每週運動六天是每週三天的兩倍。
(4)運動型式(項目):運動種類,如慢跑、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不同運動。運動不同,引起身體不同的反應及訓練效果。
叁、運動方法
一、增強心肺功能的運動方法
1.美國運動醫學會(1995指引)對於健康成人運動訓練建議。
強度:最大心跳率60-90%。
持續時間:20-60分鐘,最少20-30分。
頻率:每週3-5天。
運動種類:有氧運動。
2.臺灣行政院衛生署(1996指引)對於健康成人運動建議。
強 度:最大心跳率60%以上,稍覺流汗,自覺有點喘又不太喘。
持續時間:每次最少20-30分。
頻 率:每週至少3次。
運動種類:全身性大肌肉,具節奏性,可持久進行又易於自我控制之運動。
二、肌力與肌耐力訓練方法
1.每週最少2次,每次10種運動,每種運動10-12次反覆,是最少份量的肌力訓練-重量訓練
(無氧性)需注意採用的重量,以10-12下即感覺吃力的重量。同時,事前的熱身運動、伸展操及每種運動鍛鍊後的活動操,也就是運動組數之間休息時的活動操。
2.訓練內容
(1)負荷重量:多少公斤或多少磅的槓鈴或啞鈴重量。
(2)反覆數:指一定的負荷重量或反覆運動的次數。
(3)回合數:又稱為組數,一定的負荷重量,完成設定的反覆次數,是 為一回合,每一部位之訓練,往往不止一回合。
(4)訓練頻率:指每週訓練的天數或次數。
(5)運動部位:一次訓練8至10個身體部位逐一訓練。
(6)運動種類:如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推舉槓鈴等不同的方式。
(7)國內外各機構建議的重量訓練法:
訓練頻率:每週2天。
運動部位:主要肌群。
運動種類:8-10種運動。
反覆次數:8-12次反覆一組。
三、柔軟度的訓練方法
1.柔軟度一般可藉由伸展操、立位體前屈、坐姿體前屈、伏臥後弓等運動加以強化。
2.訓練內容
(1)運動形式:伸展操、立位體前屈、坐姿體前屈、伏臥後弓等不同選擇。
(2)持續時間:持續伸展並維持用力的秒數,一般為持續10-30秒。
(3)訓練頻率:指一週訓練的次(天)數。
(4)回 合 數:某一肢體持續伸展一定時間後放鬆為一回合,一般伸展操訓練每個動作皆伸展1到3個回合。
(5)運動部位:指一次伸展操訓練,到底包括哪些身體部位。
3.1996年臺灣行政院衛生署建議增進柔軟度的運動訓練方法
(1)運動類型:伸展操、動態與靜態伸展操。
(2)訓練頻率:每週最少規律運動三次。
(3)持續時間:肌肉繃緊狀態持續20-30秒左右。
(4)回 合 數:每一部位反覆1-3回合。
(5)運動強度:伸展至關節附近之肌肉明顯繃緊,但不致於疼痛的程度。
運動訓練者或運動指導者,在擬訂運動訓練處方時,需要注意訓練者的運動訓練經歷,運動者的身體狀況(年齡、健康情況與體能情況)。個體的個別差異 其運動訓練計畫因人而異,所以個別化的訓練計畫,是幫助每一位從事體能運 動訓練的人最好之方式。
王桂圓 博士 編著
《心肺適能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