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照小館的故事
2018/09/23 14:46:49瀏覽683|回應0|推薦12

其實很早就想寫一篇【日照小館】的心情故事,關於為什麼喜歡畫畫、學生時代念美工的老闆娘,竟然和來自山東的日照人,夫妻一起同心合力經營了一家帶有眷村味道的麵食小館?獨特水餃和手工麵又是如何深受客人喜愛?儘管這只是一家外觀非常不起眼、也是最早開在巷弄裡的外省口味麵食家庭小館,一晃眼間竟然在此飄香了10多年?

不靠媒體廣告、沒有顯眼的亮麗招牌、只靠用心的手感溫度、認真的做出家人喜歡的麵食,食物最能回味記憶中的家鄉好滋味,相信在每個人的心目中必定會有一樣屬於自己的家鄉味吧。
對從小在眷村長大的我來說;家鄉味就是麵食類的水餃、包子、饅頭、蔥油餅、炸醬麵(牛肉麵吃不起、多用剩菜煮湯麵類似大滷麵)。以前生活清苦,眷村家家戶戶都有美援資助的麵粉、奶粉、牛油、玉米粉。每家眷村媽媽都會竭盡所能、運用巧思來發會創意,將這些免費物資製作出懷念家鄉的好滋味!畢竟麵食最省錢、吃飯還得配菜、總得花一些銀兩吧。久而久之經常吃、餐餐吃也不厭倦,可以當正餐也能當點心的麵食,順理成章變成眷村人獨特的【麵食文化】。
仔細回想起來,在民國38年以前台灣一直是【米食文化】,尋常生活裡吃的主食都是稻米或加工再製:滷肉飯、壽司、米糕、米粉、粄條、碗糕、湯圓等,無一不是米食為主。38年以後先總統  蔣公帶著軍公教人員撤退來台灣以後、因著美援資助的關係,麵食文化慢慢地開枝散葉起來,各省南北口味的麵食點心,不論是小館或小攤逐漸在大街小巷中飄香,讓庶民除了吃到慣常的米食之外,又多了一份幸福的麵食美味。
出外念書住在外縣市,想家的時候就找麵食館,慢慢在食物裡回味思鄉之情。最喜歡吃的還是水餃:有菜有肉的餡料、感覺比吃乾麵或湯麵有營養價值、還能補充身體的能量。
後來畢業了,第一份工作竟然又回到家鄉的桃園;冥冥之中老天彷彿自有安排,竟然認識了來自台北一樣愛吃麵食的山東人。他從不帶我上西式餐館,每回2人約會用餐,他總是熟門熟路的帶我上桃園市區或大台北巷弄裡的小麵館子:那些蒸餃、水餃、鍋貼、油豆腐細粉,是我最愛吃的啊。
婚後,原本我們各自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沒想到多年後,台灣經濟不景氣,大環境不好夫妻先後失業!中年轉業又找不到適當的工作,幾經波折令我們體悟【危機就是轉機】的道理,最後2人決定賣最喜歡又擅長的麵食料理,牟老闆是山東日照人,自然天經地義取了【日照小館】的店名也覺得非常貼切。

2年前開始【日照小館】傳承給我兒掌廚,手感溫度不變、美味細緻不變,來自爸爸味道的家鄉味麵食小館,讓人在食物的記憶中,一樣吃出幸福好滋味!請舊雨新知繼續光臨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