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使用雙介面RFID 病患監控裝置升級更容易
2012/09/27 22:56:45瀏覽122|回應0|推薦0

病患監控裝置須具備安全升級功能,以降低故障或維修停機時間。內嵌雙介面EEPROM的無線射頻辨識(RFID)電子標籤,不僅能記錄測量參數,以備日後讀取,還可透過I2C介面將校準常數等新資料登錄於系統,減少裝置檢修保養時間,並延長使用壽命。

病患監控裝置通常用於測量病患的生命跡象,例如血壓、心率等參數,管理這些重要資料的要求遠遠超出簡單的庫存控制範圍。裝置須能夠提供檢查、校準和自我檢測結果,並具有安全升級功能,同時最大幅度地降低故障停機時間。

此外,維修人員經常把記錄維修資料的標籤黏貼在裝置上,但由於須要記錄大量資料,過一段時間後會逐漸損壞,因此標籤貼紙不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隨著技術迅猛發展,病患監控裝置通常須要軟體升級。  

與靜態的標籤貼紙不同,動態的雙介面無線射頻辨識(RFID)電子式可清除程式化唯讀記憶體(EEPROM)電子標籤解決方案則能夠記錄測量參數,以備日後讀取,還能把新資料登錄系統,例如校準常數和檢查資訊,而且毋需外接任何外部連接器。雙介面電子標籤可透過I2C介面連接病患監控裝置,當裝置正在執行時,裝置可以透過I2C介面讀寫電子標籤。即便病患監控裝置沒有工作,醫務人員也可以透過一個普通的符合ISO 15693 13.56MHz RFID標準的電子標籤讀寫器,讀寫電子標籤的資料。因為能夠確保資料最新、安全且隨時讀寫,雙介面記憶體讓射頻識別技術變得更加完美。  

雙介面被動式RFID系統的目標應用包括裝置保養條件及紀錄、授權附件驗證、感測器、假冒商品識別、一次性用品重複使用控制、增加新的授權產品。當監控裝置工作或待機時,操作人員可以透過監控裝置讀寫雙介面RFID內的資料,當裝置關機時,操作人員可使用電子標籤讀寫器管理雙介面RFID內的資料,此一大優點為設計人員開創更多的機會。  

病患監控系統分工細膩 

病患監控系統通常分為床邊監控儀、可攜式手持監控儀和人體配戴式監控儀三大類。床邊監控儀用於醫療監控診斷資訊,在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所需的監控資訊中,床邊監控儀提供的資訊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床邊監控裝置通常被安裝到如重症病房等重要的密集型護理的監護區,目前大多數床邊監控裝置都能透過醫院網路與中央監控系統連接,透過設施網路交換資料。  

可攜式監控儀的管理具有不小的挑戰性,因為這類裝置似乎會發生離開群體甚至迷路的狀況。人體配戴式監控儀雖然不是新發明,但是,隨著產品不斷地更新,測量方式和資料量正快速增加,而這正是一個雙介面RFID解決方案所擅長的領域。作為連接系統內部工作的閘道,雙介面RFID解決方案與監控裝置相連無需糾纏不清的連接線,因此可提高監控儀的實用性和使用壽命。此外,人體配戴式監控儀還可再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行動/配戴式個人監控儀(MPM) 

配戴式個人監控裝置即時監控慢性病症患者的生命特徵活動,並儲存和轉發測量資料或者報警。  

.行動聚合器 

能夠透過行動無線技術報告病患狀態之有或無外接感測器的智慧手機類裝置。

.配戴式醫療保健裝置 

配戴在手腕、手臂或胸部的醫療保健裝置,或嵌在鞋與襯衫織物內的感測器,用於檢測心率、呼吸、步調等生命活動特徵。  

.遠距病患管理(RPM)裝置 

內建病患專用感測器的特殊監控裝置。這些系統配備醫院專門為病患訂製的感測器,能夠報告所有的生命跡象參數,例如心率、病患的姿勢(站立還是倒臥)。  

不論是床邊監控器,還是可攜式或配戴式監控儀,所有的病患監控裝置都面臨共同的挑戰:如何讓裝置保持最新的軟體、校準資料或保養紀錄?如何發現故障裝置?  

取得系統資料 掌握即時現況 

一次簡單的裝置故障,就會對病患檢測報告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困擾業界多年的問題中,監控裝置備用電池故障問題始終高居第一。例如,系統自我檢測在該報警的時候沒有報警,而在不該報警的時候報警。對於床邊監控裝置,中央監控功能可以報告故障,並派維修人員排除故障,從而能夠避免嚴重的問題發生。  

可攜式和身體配戴式監控裝置給設計人員帶來一系列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這兩大裝置是增長最快的市場,而交互操作標準直到最近才真正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例如,最近康體佳(Continua)健康聯盟指定USB、藍牙、低功耗藍牙(BTLE)和ZigBee四個主要的互通性介面,這四種介面技術的共同點是,監控裝置必須通電且執行(即執行監控功能),才能透過這些介面報告故障,指示裝置工作正常。當關閉這些裝置時,監控器與錯誤資訊通常會斷開聯繫,從而增加發現問題的難度。  

可攜式和身體配戴式監控裝置還出現另一個新的挑戰。為了防水和防塵,便於清潔,且不會損壞電子元件,今天的可攜式和身體配戴式監控裝置均採用整體密封式設計,在這種情況下,增加連接器或在連接器上增加功能,勢必提高感測器埠的體積、成本或系統複雜性。

資料來源: 新電子/Thomas Lavallee 2012/9 (http://www.mem.com.tw/article_content.asp?sn=1209260002)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6897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