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央行再調研移動支付標準漸近:9億用戶遐想
2011/12/18 23:58:53瀏覽91|回應0|推薦0

  不帶錢包,衹帶手機刷卡消費──新型的移動支付方式,給通訊和金融兩大行業描繪誘人的市場前景,同時帶來激烈的利益博弈。

  為了搶占移動支付市場的主導權,近兩年中國銀聯主推的13.56MHz標準和中國移動力推的2.4GHz標準對國家標準的爭奪從未停止。

  一位銀行人士近期向記者透露,11月底央行召集銀行、運營商、銀聯及支付公司等各個利益相關方開會,了解移動支付現狀,聽取各方對移動支付國家標準的看法。

  “央行近期也對我們的移動支付業務現狀進行了調研。”另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透露。這或預示著標準確定漸行漸近。

  事實上,近期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王立建透露,移動支付行業標準徵求意見稿已於今年10月草擬完畢,目前正在修訂階段,最終版本預計將在明年上半年完成。不過多位銀行人士認為,國家標準最終到底是采取其中一種標準或者兩種標準並行,仍存在巨大懸念。

  回顧這兩年,由於標準未定,銀聯和移動都各自展開試點。

  據記者調查,銀聯自2009年開始在全國多地試點多種形式手機支付產品,今年下半年與建行進行戰略合作,開始與大型國有銀行進行實質性的商用推廣﹔而中國移動一方面小規模推廣“手機錢包”業務,另一方面則在入股浦發後,于今年10月推出第一代產品。

  然而,標準問題、受理環境不佳、用戶體驗糟糕都成為制約移動近場支付發展的瓶頸。因此各家機構試點推進緩慢,用戶規模狹窄,給看似龐大蛋糕的手機支付蒙上陰影。

  一家國有大行電子銀行部人士表示,目前為止他們還未計划開展手機近場支付業務,“現在市場還是不太成熟,先進入者很容易成為‘先烈’。”

  “最大的問題還是建議盡快制定多方共贏的手機支付標準,這是最緊迫的問題。各自為政,各懷心思,衹會導致更多內耗。”多位業內人士呼吁。

  9億用戶遐想:iPhone那樣的爆發力

  “儘管目前市場規模還不是很大,但就像iPhone一樣,一旦某項創新啟動了市場的爆發點,市場容量不可抵擋,這就是手機支付的魅力。”一家股份行個人銀行卡部負責人如此描述。

  目前我國的手機用戶已突破9億,是世界最大移動市場。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移動電子商務迅速發展,截至2010年12月,中國移動電子商務實物交易規模已達26億,同比增長了370%。

  作為移動電子商務的重要分支,移動支付近兩年迅速竄紅。移動支付的兩種類型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都開始發展。遠程支付指用戶通過手機登錄銀行網頁(或是手機下載客戶端軟件)進行支付、賬戶操作等﹔近場支付則是手機通過射頻、紅外、藍牙等通道,實現與自動售貨機、POS機等終端設備之間的本地通訊。

  “遠程支付目前增長迅速,競爭也相對激烈﹔但現場支付由於技術標準和規範的不統一,還沒有在國內大規模普及。”錢袋寶執行董事孫江濤表示。

  根據央行統計數據,2010年手機支付客戶數量為9028萬戶,這與9.5億戶的手機用戶規模相比,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商業模式是手機支付產業的核心問題,因為是新興產業,遊戲規則都還沒建立,現在各方都想設計有利於自己的商業模式。”上述銀行負責人認為。

  從國際經驗來看,移動支付目前存在四種商業模式:第一種是運營商完全獨立運營。例如,手機支付成熟的日本,從銀行牌照到手機終端到使用環境都是運營商NTT DOCOMO一家打造的,構建一個相對封閉的使用環境。

  第二種是運營商和銀行合作的模式﹔第三種是以銀行為主導的模式。這兩種方式中,清算和結算都是在金融結構的賬戶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賬戶上進行的,通訊運營商衹是一個通道。第四種是以第三方支付平台為主導的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擁有靠近大量電子商務用戶的優勢,不過第三方支付平台做的是遠程支付這一領域。

  運營商有海量的手機用戶,所有的移動支付必須使用他們的終端和網絡﹔銀行擁有金融牌照,他們希望保持其在銀行卡領域的地位﹔而支付組織要保留支付轉接市場的占有率和開拓新業務收入,各方圍繞此,展開了產業主導權的爭奪。

  “不過短期看,手機支付盈利空間不是很大。但移動支付增加了用戶黏性,帶動了其他各項增值服務的收入,這是各家機構爭搶市場的主要動力。”上述銀行人士認為。

  銀聯實驗:實質性推廣起步

  在這場市場爭奪戰中,銀聯毫不掩飾其野心,希望在整個產業鏈上搶占主導地位。

  銀聯的策略是以銀聯為主導,拉攏運營商、地方政府進行合作。2010年銀聯聯合商業銀行、運營商、手機製造商等成立移動支付產業聯盟,目的就是推動標準制定。

  這其中,銀聯推行標準頻率13.56MHz,在終端選擇上面有多種解決方案,自2009年以來中國銀聯研發的新一代手機支付業務開始試點,期間銀聯推出四款產品,包括智能SD卡,SIMPASS雙界面電信卡,貼膜卡以及NFC手機。

  銀聯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手機支付已在全國20余個省(市)開展試點或推廣應用。

  “銀聯試圖找到一種比較好的解決方案。但這些產品都各有利弊,SD卡成本低,但以前基本主要支持遠程支付。近場支付今年才剛開始,但要更換手機,成本較高,SIMPASS模式可近場支付,但效果不是很理想。”接近銀聯的一位人士透露。

  上述人士透露,經過這些試點後,未來銀聯將集中精力主要發展SD+手機的方式用於近場支付。今年6月28日,銀聯與建行在上海簽署移動支付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合作就是這種方式。

  9月底,中國銀聯和建行高調宣布推出銀聯手機支付。銀聯對外稱,持卡人可通過手機實現包括水電煤公共事業繳費、信用卡還款等金融服務和圖書、機票等在線購物在內的遠程支付,以及在商場、便利店等場所實現非接触式快速支付。

  “這一協議對銀聯而言,意義特殊,因為建行是首家與銀聯開展移動支付戰略合作的大型國有股份銀行。”接近銀聯的相關人士表示。

  “應該理解為這是銀聯真正開始與銀行合作進行實質性商業推廣。與此前不同,這次是主要從遠程支付轉而到遠程支付與近場支付並行。”另一家股份行人士認為。

  接近銀聯人士透露,此次終端主要是加載SD卡進行遠程支付,如果要實現近場支付,客戶需要重新購買一台定制手機。目前銀聯和建行提供的主要是HTC、TCL几款手機,HTC售價約3000-4000元,價格較高,可能前期會對一些高端客戶贈送。

  “此外,建行首先需要進行IC卡系統建設,並且進行改造,還要內部培訓,對收單商戶流程進行改變。因此目前上海還未正式對外開始推廣,僅在內部員工進行試用。大約明年上半年開始可正式對外推出。”一位銀聯上海分公司的人士透露。

  移動自有賬戶:監管繞不開

  中國移動是移動支付市場不可缺少的角色,高市場占有率使其強烈希望擺脫銀聯和其他兩大運營商,學習日本的DOCOMO,建立自己的封閉支付體系,繼續壟斷市場。

  目前移動推出了兩個移動支付產品,一個是遠程支付(即手機支付),另一個則是近場支付(手機錢包),近場支付中2.4GHz標準的rf-sim全卡解決方案成為其競爭利器。

  “13.56雖然技術成熟,容易控制距離,但2.4GHz全卡方案能完全捆綁用戶,相對快速推廣,建立有效的競爭壁壘。因此,2008年12月集團公司領導專題辦公會要求重點推進全卡解決方案的試點工作。”中國移動一份內部報告透露。

  該報告還認為,賬戶是支付過程中的核心環節,衹有堅持自有賬戶,才能避免淪為通道,建立有效的市場競爭壁壘。從中國移動前期已開展的WAP手機銀行、手機錢包銀行卡等業務,由於缺乏對賬戶的管理,都無法整合資源,真正主導業務發展。而國外運營商來看,日本NTT DOCOMO、菲律賓smart等移動運營商都或者建立了自有賬戶或參與合作但主導賬戶的管理。

  不過移動要實現這一野心並不容易。

  移動采取2.4GHz標準的rf-sim全卡解決方案,用戶可使用現有手機,衹需花100多元更換一張sim卡就可以實現移動支付。

  但目前交通、金融、社保的支付終端基本采用13.56MHz頻率,因此,中國移動將不得不花大力氣搭建POS機網絡、建設服務後台,並與合作商戶談判。金元證券一份報告估計,以一台POS機成本2500元計算,舖設100萬台就需要25億資金,成本高昂。

  目前中國移動的試點僅在小範圍內進行商用推廣,主要是企業內部和世博會上的應用,例如2010年上海移動通過和申通地鐵聯合,開通了手機錢包坐地鐵的業務,直接刷手機進地鐵。

  “不過據我們估計,他們要改造現有終端要上億資金投入。”銀聯內部人士稱。

  其次,2.4GHz標準的手機支付技術完成了對現有支付終端的改造後,實際上已形成一個獨立的支付系統,對現有的城市一卡通、金融支付系統等構成競爭威脅,挑戰現有的監管體制。

  “目前中國移動的中間賬戶模式存在資金管理風險,因此必須向央行申請互聯網支付。”一位接近央行人士稱。

  央行目前基本明確,運營商開展金融相關業務,需要向央行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將金融業務剝離成立獨立實體運營,央行將對不合規業務進行整改、關閉。

  為此,2011年6月,中國移動全資子公司中國移動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掛牌成立,並於8月向央行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

  “中國移動獲得央行的互聯網支付牌照後,還需要申請儲值卡資質,之後還要向銀聯申請加入成員,面臨的限制非常多。” 一位銀行監管人士認為,“目前情況下,移動要想進入金融領域難度很大。”

  出于種種原因,2010年後,中國移動轉而也同時支持13.56MHz,與浦發合作的第一代產品就是一個例子。

  浦發移動合作第一代:過渡產品

  由於沒有金融牌照,移動做出了戰略部署,2010年3月中國移動全資附屬公司廣東移動已與浦發銀行簽訂股份認購協議,以398億元收購浦發銀行22億新股,占20%股權,成為浦發第二大股東。

  由此,浦發和移動在移動支付上的合作被外界賦予厚望。

  今年10月前後,浦發銀行與中國移動共同推出“中國移動浦發銀行借貸合一聯名卡”,

  該卡由一張標準磁條卡和一張手機卡兩張卡組成,除傳統的借記卡、信用卡功能外,還集成了電子現金小額支付功能。

  其中,手機卡是一張符合PBOC2.0標準的非接触式金融IC卡,內設兩個賬戶:電子現金賬戶和小額信用卡賬戶。手機卡可以在具備“銀聯QuickPass”的終端上進行小額“嘀卡”快速消費。

  這款雙方合作推出的移動支付一代產品,並非外界所預期那樣激進。

  其一采取了銀聯力推的13.56MHz頻率標準,其二終端形式上主要是外挂手機卡模式。

  “實際上就是在手機上外挂了一個異形IC卡,這種方式在移動支付領域創新力度並不是很大。”一位國有大行電子銀行部人士評價。

  這背後有現實因素。知情人士透露,浦發移動第一代產品並非采用移動力推的2.4GHz,而是銀聯主推的13.56MHz頻率標準,主要是因為雙方合作時移動的戰略已從主推2.4GHz 轉變為同時也支持推行13.56MHz頻率標準。

  而浦發內部人士透露,創新力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慮推廣成本。手機卡成本相對較低,大概120元左右,适合前期客戶培育,“像銀聯那樣送手機成本太高,但送個卡還是可以的。”

  目前聯名卡已在全國各地開始推廣,目前發卡量已接近3萬張。

  不過,浦發相關人士表示,第一代產品僅是一個過渡產品,隨著市場規模擴大,未來浦發和移動的方向肯定是采取全手機模式,即對手機進行定制,無需更換SIM卡和加裝SD卡,類似谷歌在全球推出的支付手機一樣。不過這個手機的價格較高,達到3000-4000元。中國移動內部有用一個終端公司專門負責手機采購,可能會降低成本。

  “從這個產品來看,移動扮演的更多是屬於通道的角色,並無主導權。”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認為。

  標準之戰升級

  銀聯、運營商、銀行都希望通過標準確立自己對行業的主導權。然而,由於涉及到金融和通訊兩個行業,包括移動運營商、支付服務商、應用提供商、設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厂家和終端用戶等龐大產業鏈,以及央行和工信部兩大監管部門,多方利益博弈激烈。因此,多年來移動支付國家標準遲遲難定。

  銀聯基於13.56MHz非接触技術的NFC移動支付方案和移動基於2.4GHz的RF-SIM卡方案,如果加以推廣,究竟孰優孰劣?

  基於13.56MHz的NFC技術規範是國際移動支付標準,產業鏈完整,适用於大部分現有的POS終端機,具有更廣泛的市場基礎。但缺點是用戶必須重新買一部具有NFC支付功能的手機,投入較大。

  更重要的是,基於13.56MHz的NFC技術超過1400項專利掌控在Nokia、SONY等公司手中,技術核心專利几乎完全為國外控制,可能需要向技術研發方支付高額專利費。這是2.4GHz標準支持者反擊的有利依據。

  “目前大部分專利持有者應該還沒有收費,但不排除未來不會收費。”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高管說。

  而基於2.4GHz的RF-SIM技術由中國移動主導、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用戶衹需付一張SIM卡的成本,約100元,就可以實現手機支付。該技術支持遠程數據下載更新,可遠程沖值,離線刷卡。這是2.4G相對13.56M標準的最大優勢,但短板在於巨大的搭建POS機網絡、建設服務後台費用。

  “兩個標準各有利弊,標準不僅建立在共贏的基礎上,同時要考慮改造成本、推廣成本、專利成本。因此很難定奪。”接近央行人士稱。

  其背後更是利益群體的博弈,一位銀行監管人士認為, “是SIM卡里加一個支付功能,還是設計一個‘銀行卡’貼在卡上,核心還是利益的問題。”

  不過,從2010年以來,銀聯推行的標準實際上開始占上風。中國移動從主推2.45GHz方案轉變為開始支持13.56MHz。

  一家股份行人士透露,今年4月央行曾召集各銀行討論過手機支付標準草案的討論,會上主要是確定了13.6標準,用於金融支付。

  同時,4月,據媒體報導,國家金卡辦主任、中國信息產業商會會長張琪也透露,移動支付標準已經初步明確,其中近場支付采用13.56MHz標準,2.45GHz方案僅用於封閉應用環境,不允許進入金融流通領域。顯然這已確立了13.56MHz的地位。

  然而,最近標準方向再次發生轉機。11月29 日,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代曉慧公開稱,工信部已與央行共同啟動移動支付標準制定工作,國際通行的13.56MHz方案和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2.45GHz方案各有優勢和不足,都將納入行業標準。

  “2.45GHz方案支持者不會就此退出市場,這背後可能涉及國民技術以及相關一系列產業鏈甚至地方政府的利益。”上述股份行銀行人士認為。

  他說,即使移動標準成為國家標準,但目前全國300萬台POS機改造,及每年60-80萬台新增POS機,都是銀聯標準的有力支持者,會導致事實上銀聯標準的強大地位。

  受理環境:雞與蛋困局

  “除統一標準外,改善受理環境、提高用戶體驗好感,也非常緊迫。”上述國有銀行人士認為。

  據記者了解,浦發移動推行手機卡就面臨受理市場的問題,推廣名單上的一些商戶,實際上沒法進行手機支付。

  銀聯上海內部人士透露,在上海,2009年銀聯上海就開始進行POS機改造,主要是為了推廣IC卡應用,不過央行上海總部要求上海地區POS機除了特殊行業外,基本上都必須支持非接触式支付,即可以進行手機近場支付。“改造一台POS機的讀頭至少要300元,這還不包括軟件改造,目前POS機改造是銀聯來承擔費用。”上述人士透露。

  另有銀行人士透露 ,由於手機支付規模還小,改造成本較大,目前也衹能由銀聯先承擔,銀聯先改善受理環境,促進發卡量增長後收單行布點的積極性會增加,就可以由收單行承擔改造費用。

  不過,目前上海約有30萬台POS機(不包括批發市場的POS機),也僅大約10萬台可以支持非接触式支付即近場支付。

  “用戶和商戶,這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如果少量甚至沒有客戶使用近場支付,就是移動免費贈送POS機,商家也不願擺在柜台上,更不用說自己承擔POS機改造費用。”上述股份行人士認為。

  同樣,由於目前近場支付終端的種種技術問題,如刷卡不流暢,導致客戶體驗並不好。同時,如果客戶需要更換一個手機,目前可選擇種類較少,成本高。

  “短期來看,雖然手機支付盈利空間不大,但正像招行在信用卡市場一樣,誰先進入就可能獲得先發優勢。”上述銀行人士認為。

資料來源: 北京新浪網/王芳艷 2011/12/17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5944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