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蘋果將藉行動支付綁緊iPhone用戶?
2014/09/10 20:46:52瀏覽24|回應0|推薦0

蘋果(Apple)的最新智慧型手機 iPhone 6問世時間(美國時間9月9日)已進入緊鑼密鼓倒數階段,全世界都在引頸期盼。在市場上所有猜測與留言中,筆者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蘋果看來要將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訊)技術整合至iPhone 6與傳聞將同時發表的智慧手錶 iWatch。

根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消息,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 )贏得了為蘋果提供NFC方案的大商機;不過 iPhone 6 搭載 NFC 技術這個訊息最迷人之處,主要並非在技術本身。我們都知道 NFC 的用途──行動支付以及提供裝置快速配對連結的功能;事實上,很多有遠見的公司如韓國三星(Samsung),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將NFC放進智慧型手機以及周邊產品中,而蘋果卻一直令人好奇地堅持不動。

筆者認為,讓蘋果終於改變心意在 iPhone 6 導入 NFC 技術的最大原因,是該公司已經在與電信營運商、銀行以及信用卡公司的協商中取得重大突破。蘋果將會讓金融業者知道──這是第一次有一家科技業者這麼做──他們想要怎麼樣的行動支付業務模式,而不是忽略或是任由那些只為了保護自家老舊系統以及交易手續費蠅頭小利的銀行、信用卡公司擺布。

科技產業界的許多軟、硬體公司都對所謂的電子錢包商機垂涎已久──可能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比爾蓋茲(Bill Gates)談過這個話題,後來諾基亞(Nokia)、NXP的前身飛利浦半導體(Philips Semiconductors)以及 Sony 還成立了產業組織 NFC 論壇,積極推動NFC成為開啟行動支付時代的關鍵技術。

筆者甚至記得在 2004年採訪Cartes IT與安全技術展會時看到的諾基亞新型NFC手機,是一款罩了個NFC 「外殼」的三頻照相手機;那個「殼」內建飛利浦半導體的NFC晶片,作為NFC無線訊號與手機內部基頻處理器直接通訊的介面。當時還沒有智慧型手機呢…開發NFC技術以啟動電子錢包是比較容易的部分,科技產業社群建立了標準,半導體業者推出NFC晶片,裝置原廠則將晶片整合到產品中。

圖: 配備可拆卸NFC外殼(CC-229D)的Nokia 3220

金融業者與電信營運商所築起的高牆

而科技業者想將電子錢包推向主流市場,最困難的部分則一直是得想辦法推倒那堵由銀行、信用卡公司以及電信業者為了保護自家業務所築起的高牆。為何行動商務還沒有按照一些領導電子廠商所想像的模式發展,在由Majeed Ahmad (曾擔任EETimes Asia總編輯)所撰寫的《Mobile Commerce 2.0》書中可找到答案。

Ahmad在書中分析了電信業者之間的利益網路,指出為何他們對推廣手機廠商的電子錢包(例如Google Wallet)興趣缺缺;很多電信業者已經建立了他自己的行動支付程式。而在銀行、信用卡公司以及零售廠商等方面的狀況甚至更混亂,任何一家手機廠商想切入行動支付業務領域,必須與不同的業者訂定各種複雜的協議。

在科技產業界有不少聲音指責蘋果是讓NFC遲遲無法邁向主流應用的元凶,但事情可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Amhad指出,蘋果已經成功擁有了大量的iTune用戶,反過來讓該公司開始有一些加入NFC陣營的急迫性。

蘋果將因行動支付大賺一筆?

隨著內建NFC的 iPhone 6 問世,產業觀察家猜測蘋果是利用了估計全球有8億的iTune用戶為籌碼與信用卡業者協商成功,因此也在某種程度上為自己帶來新的營收金流;但是在目前,相關細節──甚至是不是真有其事──仍是未知。

如同市場猜測,蘋果與信用卡業者的協商結果可能是讓 iPhone 使用者享受較低的交易手續費,iPhone使用者能透過iTune帳號在零售商店結帳實體物品;或者是蘋果可能只是讓每一筆透過iPhone (或是iWatch)結帳的交易能享受一些價格優惠。

無論是那一種,產業界多數人都同意,此舉將會讓大量iPhone變身電子錢包,並被鎖在蘋果的生態系統中;畢竟,要換一支智慧型手機很容易,但是要換一個裡面不但有個資還有敏感信用卡資料的「錢包」,就會困難許多。若蘋果成功率領iPhone使用者大軍加入行動支付市場,這可能會是這家公司有史以來在營運模式上的一次最大勝利。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NFC: Locking iPhone Users In,by Junko Yoshida)

資料來源: EETTaiwan 2014/9/10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1710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