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總統選舉的階級問題
2012/11/27 19:08:23瀏覽1011|回應0|推薦0

 2012 11 12 聯合新聞網

「民主、共和並非二個邪惡政黨,而是一個邪惡政黨的兩個名字。」

── 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

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 歐巴馬(Barack Obama)約以50.5%的得票率連任。得票數約為6,130萬張。美國是貧富差距問題最為嚴重的工業化國家。兩黨候選人在2012年的總統選舉卻避談貧富懸殊,更遑論探討問題的原委及對策。

依照媒體觀察組織公平和精確的報導(Fairness & Accuracy In Reporting)公佈的調查顯示,在2012年1月1日至6月23日間,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美國廣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全國廣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美國公共電視台(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新聞週刊 (Newsweek)對美國社會貧富懸殊、所得不均(income inequality)一事幾乎完全不報導。

選舉期間民主、共和黨及商業媒體不約而同,迴避貧富差距的議題,並非因為兩黨歧見過大,難有共識,而是美國選舉為財閥主導。

財閥=衣食父母

競選經費的來源、兩黨候選人的政商關係顯示兩黨在經濟政策一事,其實並無歧見。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L.P.)2012年7月23日的報導指出,羅姆尼(Mitt Romney)在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前高階主管(Thomas Siebel)希柏的豪宅中舉行一盤50,000美金的募款餐會。《富比士》(Forbes)的資料顯示,希柏的身價為18億美金。

歐巴馬也向資本家募款。所謂的「自由派」與「進步派」歐巴馬募款餐會相對「平價」,一盤只要35,800美金,約台幣107萬。 

歐巴馬的資深競選顧問鄧恩(Anita Dunn)在2009年4月至11月間擔任白宮公共關係事務高階顧問(White House Communications Director)。離職後,任職於華府的SKDKnickerbocker公關公司(簡稱SKDK)。

紐約時報指出, SKDK現下已有一長串固定客戶名單,客戶皆為藍籌股公司 (blue chip companies)。如紐約證券交易所、軍火商、石油公司等皆出高價讓SKDK擺平聯邦政府法律、官員。

SKDK對紐約證交所與德意志證交所(Deutsche Börse AG)的合併案即功不可沒。

紐約證交所在小布希(George W. Bush)任內已經合併了泛歐證交所(Euronext)。泛歐證交所係由巴黎證交所、布魯塞爾證交所、阿姆斯特丹證交所、葡萄牙里斯本證交所合併而成。

由於紐約證交所與德意志證交所的合併案構成準獨占(quasi-monopoly),違反了歐盟的合併法律,故而在2012年遭到歐盟禁止。相較於美國的資產階級法權獨厚財閥,歐洲仍有極大的「進步」空間。

紐約時報並指出,SKDK的遊說並未違反迴避利益衝突的規範。鄧恩的丈夫在2009年至2011年出任白宮法律顧問時,參與訂定白宮的利益迴避規範。依此分類,政治咨詢公司有別於遊說公司。SKDK提供「政治咨詢」服務,故而毋須揭露客戶名單及政治活動。

鄧恩在2009年11月離開白宮公職至出任歐巴馬的資深競選顧問期間,進出白宫超過百次以上,聽取白宮機密簡報。並為藍籌股大客戶及歐巴馬政府的政商交易穿針引線。

有資產階級法權的護航,鄧恩之流,遊走於白宮官員、藍籌股公司代言人、總統競選顧問的多重身份,自然是左右逢源。SKDK僅是歐巴馬政商網路的一環。富可敵國的財閥才是政客的衣食父母,可見一斑。

美國的國會議員亦不遑多讓。華盛頓郵報2005 年7月的報導指出,半數的美國參、眾兩院國會議員在任期結束後直接任職公關公司及遊說公司。

政治學者吉倫斯(Martin Gilens)在2012年7月至8月的《 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指出,民主黨代表勞工階級,共和黨代表巨富的刻板印象完全背離事實。民主黨的決策與中低所得者的訴求無關。兩黨皆爭相向財閥靠攏,對民意置 若罔聞。他同時指出, 窮人對政策的影響力遠不及中產階級和財閥,中產階級對政策的影響力遠不及財閥。歷任美國政府皆重財閥,輕中產階級。由於財閥才有能力浥注高額競選經費,故 而兩黨皆對勞動人民的訴求充耳不聞。

候選人=商品

代表財閥利益的歐巴馬在2008年成功化身成象徵進步(progress)、希望(hope)、變革(change)的候選人,囊括勞動人民及 中產階級選票。由於美國總統候選人亦為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商品,美國廣告商聯合會(the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s)的會員票選歐巴馬為2008年度最佳行銷者(marketer of the year)。蘋果(Apple)的得票數瞠乎其後。

政見=選舉語言

歐巴馬在2008年的總統選舉即承諾每年調整基本工資。由每小時7.25美元持續調整至2011年的9.5美元。承諾也是行銷手法。歐巴馬任內完全擱置基本工資的議題。 

民主、共和黨在經濟政策合作無間從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任命案可見一斑。柏南克(Ben Bernanke)為小布希於2006年1月任命,任期4年。歐巴馬在2009年 的下半年提名柏南克續任聯準會主席。參議院在2010年1月28日以70票贊成,30票反對,通過任命案。 

右翼的柏南克在2010年10月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訪問時表示,有大學學位者不容易失業,低學歷者才會失業。「教育程度差距」為美國貧富不均持續擴大的主因。他代表財閥的立場與馬英九的工資不漲,「是因為廠商錢賺不夠」的真心話相互輝映。   

作家與獨立記者英格哈特(Tom Engelhardt)即指出歐巴馬在競選前一年,每週5個工作天即有1天在為2012年的選舉募款。 

無怪歐巴馬任內惟利是圖。一到大選年,政見跳票的歐巴馬再度承諾每年調漲基本工資,巧舌如簧皆為選票。 

克魯曼(Paul Krugman)在2011年11月指出,美國的民主政治已成寡頭政治(oligarchy)。他並呼籲美國社會正視階級權力導致寡頭政治的事實。 

經濟政策造成所得不均

美國主流論述一再宣稱貧富懸殊與經濟、財政、就業政策無關。右翼論述與事實大相徑庭。根據美國商務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人口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在2012年9月12日公佈的資料顯示,在2011年,美國約有4,620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貧窮率約為15%。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 少年貧窮率約為21.9%。有全職工作的男性平均年度工資從1973年50,622美金跌至2011年48,202美金。 

人口普查局亦指出,第90個百分位數的家戶所得由1967年的85,800美元成長至2010年 138,900美元。第50個百分位數的家戶所得由1967年的40,800美元增加至2010年 49,400美元。第10個百分位數的家戶所得由1967年的9,300美元增加至2010年 11,900美元。換言之,由於通貨膨脹遠高於工資成長幅度,中下所得家戶的實質購買力不增反減。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趨勢日益明顯。 

美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The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在分析人口普查局的資料後表示: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才是造成低工資與所得不均的主因。例如政府對金融業去除管制、鼓勵重要產業私有 化、打壓工會、鼓勵資本往低工資國家流動、降低勞動標準、推動為富人打造的減稅政策實難辭其咎。 

小布希的減稅法案(Bush tax cuts)即針對美國所得前2%者減稅。該法案原有2010年的落日條款。歐巴馬無視該法案導致聯邦政府預算赤字擴大,財政負擔沈重,將小布希減稅法案延後至2012年底落日。然而是否就此落日還在未定之天。 

經濟政策研究所指出,中、低所得的家戶自1979年迄今即未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果實。美國人民(包括具備大學學歷者)的工資遠低於10年前的工資水 平。由於工資追不上通貨膨脹,現下美國家庭實質所得較諸經濟大恐慌(the Great Depression)時期,不增反減。 

美國國會的智庫,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在2012年9月12日公佈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自1945年迄今替富人減稅的措施並未促進投資、生產力成長及繁榮。減稅的結果卻造成所 得空前不均,財富持續向富人集中。  

報告亦指出在1950年間,美國的最高邊際稅率(marginal tax rate)高於90%。現下的最高邊際稅率為35%。最高資本利得(capital gains)稅率自1950年的 25%降到現今的15%。所得為全國前0.1% 及0.01%的巨富現下所繳的稅越來越少,財富集中程度卻屢創新高。 

2012或1984?

美國社會階級權力的霄壤之別與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一九八四》(1984)描繪的大洋國(Oceania)專制政府統治下的階級權力結構接近。大洋國的階級分為三層。領導人為老大哥 (Big Brother)。第一層是能影響老大哥決策的核心政黨(the Inner Party)成員,人口約為2%。下一層為執行老大哥及核心黨員意志的外圍政黨(the Outer Party),人口約為13%。第三層為勞動貧窮的下層階級(the Proles),無產者的人口約為85%。大洋國的「真理部」(Ministry of Truth)依政府宣傳需要,改寫已出版的報章雜誌、歷史文件、文學著作,存檔收藏,製造「真理」。 

美國社會1%與99%的階級關係亦可與大洋國分庭抗禮。主流論述對歐巴馬勝選欣喜雀躍,對美國貧富差距現象及其成因只消不聞不聞,完全毋須改寫出版物,顯然比真理部更勝一籌。 

由於共和、民主兩黨政策爭相圖利財閥,選舉已非兩害相權取其輕,而是將徒具形式的政治參與當成金權政治的遮羞布。2012年美國選舉結果再次印證了法農(Frantz Fanon)的灼見,聽其言觀其行時,「膚色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人服務的政權及遭其背叛的人民。」


延伸閱讀歐巴馬勝選後的階級問題》《白宮暗殺名單和美國民主堡壘

( 時事評論國際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ychou2003&aid=707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