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2/04 19:58:45瀏覽3298|回應1|推薦11 | |
終於,選舉結束了。一片片改革聲浪起,DPP看似謙卑誠意要改革,KMT要責成廉能委員會,台灣人民要拿回自主權了嗎?想想倒也未必,最應該檢討的媒體議題設定,好像沒有人提起?
選前,幾乎身邊所有的人都被要求要作跟選舉相關的報導或專題。重點在於要準備兩套。我們被要求的議題設定是「泛藍過半會怎樣?」「泛綠過半將如何?」 弔詭的是,大家都說不要二分法,台灣人切莫非藍即綠,可議題設定怎麼還是這樣?難道閱聽人不能有別的選項?兩邊的候選人我都不喜歡,雖然總是有人會當選,但是議題設定卻沒有中間選民,大數法則還是決定了報導的走向。 說穿了就是「便宜行事」。 這個國家,執政者無庸容大度,在野者不監督政府,亂、亂、亂。媒體聚集在中央,議題設定擺脫不了傳統的「台北觀點」。從台北看天下,以為中國就是世界,以為台北就是台灣,除了地方記者,有誰能真正下鄉去聽聽,那些閱聽人的聲音? 選舉新聞真的很取巧,沒有多少人懂選舉制度,就找幾個讀過書的在電視上大放厥詞。選舉新聞怎麼做?只要兩黨有衝突、畫面好看就強力放送!選前除各政黨候選人的廣告透露一點點參選政見,就連電視辯論會,也成為爆料、揭弊角力戰。 所有的新聞因衝突而生,好事者還會以「教育」的高姿態說,台灣的選舉從來沒有政見。 是嗎?是媒體太高估了自己吧。 有誰真正深入研究選舉?剖析台灣的選民結構?設計真正適合台灣的選舉制度?除了在幾場演講上曾經聽過,電視上的專家講的話能相信,別鬧了,他們充其量是政治藝人。 電視上的名嘴,只為荷包著想,誰給的通告費多,就出現在那個頻道。當然,媒體也是,在商業運作下,誰給的廣告多,誰就是老闆。採訪過程中,難道沒有發現有些人只會「碰風」,說的話表裡不一,假多於真? 當記者被要求議題設定是「新聞要好看」時,是否就要忽略「相對真實」的追求。是啊,是沒有人會拿著新聞報導來告媒體,說:「因為妳亂寫,所以我誤信。」 也鮮少有人會說:「我就是因為看了妳XX的報導,支持XX政黨要改革的決心、投了XX候選人、買了XX公司的股票、作了XX的決定。」 現在我要告妳,因為:「xx政黨弊案連連,xx公司禿鷹盤旋。」報導失真,讀者找誰申冤?股民找誰賠錢? 新聞守門人在哪裡?抱歉,我近視太深,看不清楚,但至少我還看得見;當媒體都不認真,只看得到錢,還自以為站在高處「指導」別人時,請問讀者還能相信誰? 政黨要反省,媒體也要反省,閱聽大眾更應該反省。執政黨不要只會反省媒體,說媒體都為在野黨喉舌,媒體本來就應該監督,不需要為執政者抬轎;在野黨也不要氣焰高張,以為自己獲得大多數選民的支持,有多少人是因為「兩者都爛選不爛」,不是支持你在野黨很讚。 媒體更應該自省,是不是太便宜行事了,柿子挑軟的吃,新聞挑輕鬆的跑。寫稿不求證、採訪不認真,深入民心者寡,道聽途說者眾。新聞要好看,必要引起閱聽眾共鳴,但這不代表要譁眾取寵、浮誇不實。 閱聽人要的只是新聞好看嗎?媒介的真實不是絕對的真實,尤其在商業機制下,政治正確的真實就是媒介的真實。 當閱聽人不再相信媒體時,我們開始相信部落格的真實、市井小民街談巷議的真實。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如果沒有人可以相信,閱聽人也應該要自省,為什麼天天有人餵你大量的垃圾資訊,你卻不拒絕?! 選舉新聞年年有,年年爛。若只有少部分人自省,再過不久我們都要問:「還能相信誰?」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