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毛澤東身邊的神秘臺灣女子
2015/12/05 06:48:52瀏覽838|回應0|推薦20
愛我中華


毛澤東身邊的神秘臺灣女子:官至中央委員()


出生在臺灣的林麗韞,曾7次出席中共全國代表大會,6次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50年代,她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日文翻譯,見證了中日建交談判。上世紀80年代,她更親歷了臺灣海峽兩岸往來的風風雨雨。2014年第6期《世紀風采》,作者孟蘭英,《「臺灣之女」林麗韞》。


林麗韞在一次會議上發言

出生在臺灣的林麗韞,曾7次出席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6次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上世紀50年代,她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日文翻譯,見證了中日建交談判。上世紀80年代,她更親歷了海峽兩岸往來的風風雨雨。

「我是臺灣女,更是中國女」

1973
8月,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林麗韞以臺灣同胞的身份當選為中央委員,為世人所矚目。

林麗韞,人稱「臺灣之女」。1933年,林麗韞出生在臺灣省臺中清水鎮。3歲時,由於清水發生了嚴重地震,林麗韞舉家遷往臺北。自幼年開始,父親便教育她是中國人,我們的國家古老而又文明,在海峽的對岸還有遼闊的大陸。林麗韞的童年,雖飽嘗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而寶島的迷人風光,卻深深地留在她的記憶裡。

1940
年,上小學二年級的林麗韞又隨父親遠離故土到日本的神戶安了家。她在日本中華同文學校學習,她對中國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學校裡,她還和同學組織了「留日同學會」、「讀書會」,看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和斯諾的《西行漫記》等著作,才知道有中國共產黨。她個人的背景、經歷和得天獨厚的語言條件,為她日後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952
7月,年僅19歲的林麗韞告別了親友,只身乘坐香港貨輪,取道香港,幾經周折,終於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國大陸。回國後,有人稱她為「臺灣的女兒」,林麗韞則強調說:「我是臺灣女,更是中國女。」

意外事件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林麗韞初到北京時,正趕上郭沫若和廖承志組織發起召開「亞太和平會議」,大街小巷都張貼和平鴿的宣傳畫,她為這種氣氛所鼓舞著。當時有關部門見她還年輕,就鼓勵她繼續讀書。不久,她考上了北京大學生物系,學習品種改良,打算將來要以農報國,成為一名農業專家。

翌年,一件意外的事情,改變了林麗韞一生的命運。她回憶說,「1953年,旅日華僑組成抗日烈士遺骨奉送團來到北京,其中就有許多臺灣同胞。我的父親林水永作為奉送團成員,受到了廖公的接見,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廖公。他對臺灣同胞問寒問暖,十分親切,給我留下了難以忘卻的記憶。」

林麗韞所說的廖公,就是國民黨元老廖仲愷與何香凝之子廖承志。廖承志當時負責中共對日、對臺事務。眾所周知,在中國與日本正式建交之前,在日本東京建立的「廖承志辦公室」,便起著「民間大使館」的作用。日本人習慣於稱「廖公」為「廖桑」。

從此,廖承志等中僑委領導便開始知道了出生於臺灣、成長於日本,既精通日語又精通臺灣閩南話的林麗韞。之後,林麗韞的生活軌跡也由此發生了重大變化。1953年,臺灣在日本的華僑大量返回祖國,亟需林麗韞這樣的人才參予接待,她被借調到天津參與歸僑的接待工作,後來又被調到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開始了長達20年的中日民間友好交流工作。

20年間,林麗韞有幸先後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真、陳毅、郭沫若、廖承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日語翻譯。當時,在英語方面,中共高層的翻譯官有唐聞生、章含之、王海容,法語方面有齊宗華和羅旭,而日語方面則首推林麗韞。

見證中日建交全過程

1954年開始,林麗韞就為周總理做翻譯工作,直到1976年總理去世。由於在日本生活了12年,林麗韞的日語不僅流利標準,而且帶著關西口音的發音柔和悅耳,被周總理稱贊為像說蘇州話一樣好聽。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時,林麗韞擔任了主要翻譯,見證了這一歷史事件的全過程。此外,她曾多次隨團訪日,自己也曾作為團長、副團長率團出訪,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民間友好往來與交流,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給她留下了深刻印像。最使她難忘的是1979年陪鄧穎超副委員長出訪日本。日本政府破格按國家元首接待了鄧大姐。林麗韞隨鄧大姐看望了為中日友好作過貢獻的日本各界老朋友及其子女,參加了設在京都嵐山的周總理詞碑揭幕儀式。

對於周恩來的外交風格,林麗韞也有細膩的描述。她回憶了田中角榮首相訪華時的一件小事:中日建交談判結束後,中方在上海舉行歡送田中首相的宴會。那天的宴會總共有幾十桌,氣氛熱烈。大平外相情緒高充,頻頻敬酒。這時,林麗韞聽到田中用很驚訝的口氣說:「喲,大平君,不得了,這麼能喝酒啊?你的酒量這麼大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啊。」林麗韞將田中的話告訴了總理。

不料,田中很普通的一段話,總理就聽進去了。不一會兒,總理就對她說:「小林,妳跟我走。」

林麗韞跟著來到大平外相身邊。此時,他正興高彩烈地給桌上的客人們敬酒。

周總理十分巧妙地對大平說:「大平先生,請同我們一起回座位吧。」大平此時還沒到喝醉失態的地步。就這樣,總理很自然,很體面地在別人都還沒感覺到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將大平請回了座位,沒讓他再喝下去。

有一次,日本社會黨的領袖淺沼稻次郎的夫人到中國,周總理在大會堂的北門等著客人來,天氣很冷,他回頭問林麗韞:「小林,你想淺沼夫人會穿什麼衣服來呢?」因為同一天林麗韞在北京飯店看見過她,所以隨口回答說:「我看她是穿著褲子吧!這麼冷的天氣,應該不至於穿日本和服那麼不好穿的衣服來吧!」然而,那天淺沼夫人卻仍按日本禮節,穿著和服盛裝而來。穿日本的和服是不好邁步的,她在北門臺階一步一步往上邁,冷風吹著,周總理回頭批評她說,「小林,看你主觀主義!」然後馬上向警衛交待,將淺沼夫人的車調到地下室,回去的時候由地下室走。當時林麗韞覺得很慚愧,周總理站在那裡思考事情,突然回頭問她淺沼夫人會穿什麼來,是想問淺沼夫人會不會不太暖和,她卻沒有更多去考慮這些事情。這一切,林麗韞都看在眼裡,刻在了心裡。「總理就是這樣從生活細節上去關照人家,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鄧大姐鼓勵:要勇敢地挑起這副擔子

1973
年,林麗韞作為兩名臺灣籍代表之一,參加了中共十大,並當選為中央委員。爾後的1975年,她又作為13名臺灣籍代表之一,第一次以臺灣省代表的身份參加了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並當選人大常委。

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祖國大陸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同年12月,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恢復工作。鄧穎超任組長,廖承志任常務副組長。當時,鄧大姐和廖公的想法是:要在臺胞和祖國大陸之間建立一個民間的紐帶,通過定居大陸的臺灣同胞,起到橋樑和溝通作用,他們想到要成立一個民間組織來做這項工作。於是,成立臺灣同胞聯誼會就成為中央對臺工作總方針中的重要一環。由誰來擔綱這個重任呢?廖公首先想到了林麗韞。因為從20歲開始,廖公幾乎是看著她長大的。廖公了解她,不論是什麼工作,林麗韞都會「服從命令聽指揮」,都是「革命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毫無怨言。只要她接受了,就會專注地投入,專心地去做,沒有任何雜念。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成一行。

1980
11月,浙江省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省級臺灣同胞聯誼會。緊接著福建、北京也相繼成立了臺聯。

在全國臺聯籌備期間,鄧穎超表示希望林麗韞擔任全國臺聯籌備工作負責人,林麗韞沒有想到這個重擔落在了她的身上,她回憶:「鄧大姐常對我說,由於30多年的隔絕,臺灣同胞對我們很不了解,臺聯應該是同鄉會性質的團體。同臺胞溝通,增進海峽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鄧大姐還要求我們做好生活在祖國大陸臺胞的工作,團結他們為祖國大陸的四化建設多做貢獻。」

鄧大姐之所以點將林麗韞當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籌備組組長,源於對林麗韞的了解。作為臺灣同胞和歸國華僑,她的身份和經歷使她更容易理解臺灣同胞的心態,也更容易和他們打成一片。最重要的是,林麗韞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和為黨的事業忘我工作的那種品質。鄧大姐知道,萬事開頭難,已隔絕了30多年的兩岸同胞,再溝通一切都會很艱難。而籌備這件事,成立這個組織,也要有這個資歷和能力,才能起到這個作用,才能挑起這副擔子。

1981
1222日至28日,全國臺灣同胞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臺灣各族同胞的愛國民眾團體——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也在北京成立。林麗韞由籌備組組長正式當選為會長,同一天她被中央書記處任命為黨組書記。「那次大會,李先念同志親自到會出席,還有政治局委員、中央統戰部部長烏蘭夫,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衝。他們接見全體代表的照片都刊登在了我們的第一期會刊裡面了。」林麗韞愉快地回憶說。

鄧穎超、廖承志等中央對臺領導小組的領導同志,都對這一新生的群眾團體以高度重視,認為它能成為一座溝通長期處於隔絕狀況的兩岸同胞的橋梁。那時,鄧大姐每個星期五固定要在中南海武成殿召開一次對臺領導小組工作會議。林麗韞擔任全國臺聯會長以後做為列席成員也參加了會議。在武成殿,她經常會碰到當時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的羅青長、汪峰等同志。他們都在鄧大姐和廖公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那時的對臺工作非常非常的直接。廖公致蔣經國的信的起草討論過程我都參加了。作為列席成員,中央對臺領導小組討論的會議我們都參加了。對於每次會議的精神、政策都要掌握得非常清楚,會後就各自分頭到自己所管轄的部門去做貫徹落實。」

把臺聯真正辦成「臺胞之家」

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成立後,林麗韞被選為第一任會長。以後她連選連任,共39年,工作卓有成效。

回憶起全國臺聯創建之初時的情形,林麗韞說,當時還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3個人的辦公桌對在一起,位置小得連椅子也放不進去。平日辦公用,開會時就變成了會議室,而加班的時候又變成了臨時臥室,條件雖簡陋,可大家依舊幹勁十足。後來,在廖承志的關懷下,全國臺聯的辦公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有一次,廖公當著國務院秘書局的同志說,你們要多幫助小林他們,盡快幫他們解決房子、車子、票子問題。在廖公的關懷下,臺聯的辦公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後來再次見到廖公的時候,他笑著對我說,小姑娘現在是五子登科了。」

在祖國大陸的臺灣同胞從來就同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全國臺聯成立之初的頭等大事就是落實臺胞政策。林麗韞說,「那時,鄧大姐常向我詢問臺胞政策落實的情況,也不時提醒我,大陸臺胞還戴著帽子又怎麼能取信於島內和海外的臺胞呢?那些含冤過世的臺胞,政策上也要一一落實,要善始善終。」那些年,為了給各地臺胞落實政策。林麗韞經常親自帶隊遠赴新疆、海南等地,檢查政策落實情況……在中央落實政策辦公室的領導下,全國臺聯用了3年時間,平反臺胞中的冤假錯案1028起,糾正錯判刑事案件432起,將錯誤下放農村的407戶收回城鎮,妥善安置了臺籍待業青年3078人,使大陸臺籍同胞的政治待遇得到了徹底的改變。隨著落實臺胞政策工作的深入,居住在祖國大陸的臺胞已放下了長期存在的被懷疑、不被信任等沉重的思想包袱,精神上也進一步得到了解放。

1981年到1991年,全國臺聯在林麗韞的主持下,為國內的3.8萬名臺胞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落實黨對臺胞的政策,充分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為受冤屈、遭錯誤批判的臺胞平反;為他們辦實事,解決實際困難;安排臺胞離退休後的生活;開展聯誼活動,為島內臺胞回大陸探親、旅游,兩岸文化學術交流及臺胞在大陸投資,提供方便,牽線搭橋……

1991
年,林麗韞出任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此後,她所接觸的服務對像不僅僅是臺胞了,所有海外僑胞及歸僑的工作她都要關心、過問。與此同時,林麗韞還兼中國僑聯顧問、全國臺聯顧問、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顧問、國務院僑辦海外交流協會的常務理事等職務。

1983年起,林麗韞便帶團出訪美國、加拿大、日本、巴西等國家。在這些國家裡,她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每一處有臺胞聚集的地方,建立起了一條海外臺胞與祖國大陸雙向溝通的大通道。這10年間,在黨和國家的關懷和幫助下,林麗韞借助全國臺聯這個平臺,用一顆真摯的心,換回了海外及島內臺胞隔絕多年的心,溫暖了大陸臺胞曾經受傷的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和林麗韞的名字聯系在了起。

1991
5月,第四次全國臺灣同胞代表會議在京召開。張克輝當選為會長,林麗韞等10位同志為顧問。

從一張白紙,空手起家創下臺聯會。從籌建到決定離開,10年的時間轉眼過去了。如果說從回國到中日建交,到當選中央委員,這位小姑娘的青春是在偉人身邊度過的,如今的林麗韞則把自己的盛年獻給了祖國的統一大業。任屆期滿,她沒有遺憾。

「清水之光」透出濃濃鄉情

林麗韞辦公室書櫥裡的書大多與臺灣有關,熟悉她的人知道,她有太多的臺灣生活形成的習慣:喜歡喝高山茶,吃臺灣菜,用閩南語與家人交流……幾十年來,她無時無刻不惦記著家鄉……

林麗韞說,她7歲時離開臺灣之後,一直沒有機會回到故土。她非常想念自己的故鄉臺灣。臺灣的親友也很想念她。但是由於海峽兩岸長期阻隔,無法來往……

1988
年,她90歲高齡的姑媽從報上知道了林麗韞的下落後,便委托一個山東籍的臺灣老兵借到北京探親的機會,找到了她。當林麗韞從這個老兵的手上接過90歲姑媽的生日彩照時,剛強的她不禁潸然淚下。這是一張林家七八十人、四代同堂的合影。

第二年夏,林麗韞的姨媽、舅舅攜著兒孫一行八九人到京看望了林麗韞。1993年,林麗韞的四叔也帶著兒孫到京看望了她。每談及此,林麗韞總是感慨萬分,:「哪有讓老輩親人先來看我這個晚輩的道理,按理說應是我去臺灣拜訪他們!」

1993
年,她96歲的姑媽在臺灣去世。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她未能如願進入臺灣為其奔喪。

1999年,林麗韞作為少數民族藝術代表團團長率團訪問了臺灣,她終於有機會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

林麗韞回到臺中縣清水鎮老家時,清水鎮轟動了。家鄉父老對她非常熱情,都以林家出了這麼優秀的女性為榮。清水鎮鎮長主持歡迎儀式,還特地做了一塊紀念牌送給林麗韞,上書四個大字:「清水之光」。這四個字,反映了鄉親們對她的敬佩之意。

在臺中民族公園,臺胞們拉起林麗韞一同唱起高山族歌曲「我們都是一家人……」離開臺灣時,陪同訪問的臺灣鄉親流下了不捨的眼淚。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person2&aid=3774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