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國風雲:敵人、朋友?(1)
2015/01/10 01:09:48瀏覽510|回應0|推薦6
三國風雲:敵人、朋友?(1)

中國歷史自堯舜禹禪讓之後,王朝一直都在興衰之間循環:

大禹建立夏朝,傳到夏桀覆亡;
成湯建立殷商,傳到紂王被滅;
武王建立周朝,最後也被秦漢取代。

而漢朝末年自從發生「黨錮之禍」和「十常侍」之亂後,國家的元氣也大傷,顯示出封建王室的昏庸無能。何進和董卓的專權,更使漢朝的政治倫理逐漸凋零。

到了公元184年,黃巾賊張角三兄弟趁火打劫,他們一方面假借「
託有神靈,遣八使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潛相連結,自稱黃天泰平」的邪教思想傳播謠言,另一方面打著符籙迷信的旗幟,表面上是為人治病,實際上則是為了欺詐、斂財和聚眾作亂。

此即為「道教」之前身,而此道教並非老子思想,相反地,它是偶像崇拜的迷信,它和老子的「道家」思想是對立的。早在西漢初年由張良從中東(或希臘)引進,後來由子孫張道陵加以本土化,為了拉攏信徒,張道陵乾脆把老子也撤進去了,並稱老子為太上老君。「異族的道教」迷信,從此開始把中國人帶進了偶像崇拜的不歸路。

從黃巾之亂到三國,再從三國到晉朝的統一,群雄之間彼此漢賊不兩立,導致了無數的戰役,生命和財富的損失難以量計。在這一段將近100年的悽慘歲月中,出現了不少英雄豪傑,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桃園三結義的英雄劉備、關羽、張飛,文武雙全的諸葛亮,還有曹操、孫權、趙雲、華佗、周瑜、呂布、司馬懿、姜維等著名人物,當然也出現了不少奸詐的小人以及貪婪的政客。

在許多令人回味的故事當中,有一則故事常常被人們忽略,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是三國後期的三位大將:
吳國的陸抗,以及晉國的羊祜與杜預


陸抗--吳

陸抗字幼節,陸遜的兒子,孫策的外孫。由於孫權為孫策的弟弟,所以陸抗亦為孫權的外親。

陸遜原名叫陸議,是孫權手下的名將,曾在赤壁之戰立了不少汗馬之功。他是漢城門校尉陸紆之孫,九江都尉陸駿之子,官拜鎮西將軍。關公、張飛被殺之後,劉備率領大軍進攻東吳,企圖為關張報仇。為了抵抗劉備的大軍,孫權封陸遜為大都督,用計燒燬了連營七百里的蜀軍,也摧毀了劉備的雄心,使得
「壯志難伸將士勇,雄師兵亡白帝城,雖說桃園三結義,英雄淚灑永安宮。」

劉備死後諸葛亮鞠躬盡瘁,企圖力挽狂瀾,可惜劉後主庸弱迷信,終於難逃敗亡的命運。公元263年阿斗黯然退位,蜀漢的光芒到此結束。

話說回來,正當蜀漢危急的時候,吳主孫休曾經派大將丁奉率兵前往救贖,可惜遲了一步。丁奉見蜀漢已亡,遂收兵回吳。

這時中書丞華彥看到局勢不利於東吳,遂向孫休進言說:「吳、蜀乃唇齒相連,唇亡則齒寒;臣預料司馬昭不久將伐吳,希望陛下深加防禦。」

孫休接受了他的見議,命令陸抗為鎮東大將軍,領荊州牧,守江口;左將軍孫異守南徐諸處隘口。又沿著長江一帶,屯兵數百營,由老將丁奉總督之,以防魏兵突襲。

以陸抗的身世和才華,早就應該被重用,然而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直到赤烏九年(公元246年)與諸葛恪換屯柴桑,他的能力才逐漸受到孫權的注意。太元元年(公元251年),陸抗到都城去治病,病情稍好準備回駐防地,孫權涕泣跟他道別說:「我過去曾經聽信讒言,以為你的父親大義不篤,我實在有負於你。但願我對你前後的懷疑,從此用一把火給燒了,千萬不要讓外人知道我們之間的問題!」

孫亮即位後,陸抗被舉為奮威將軍。到了太平二年(公元257年),魏國將軍諸葛誕舉壽春歸降,陸抗被封為柴桑都督,帶兵赴壽春,一舉打敗了魏軍。等到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大司馬施績卒,陸抗又被派到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地區駐防。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person2&aid=2008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