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勉勵「萬行菩薩」都受菩薩戒 ~ 聖嚴法師
2015/05/07 21:25:57瀏覽3342|回應0|推薦4

聖嚴師父說: 「來受戒的都不太清楚戒律! 清楚戒律的都不敢來受戒! 你們是什麼原因來受戒呢 ? …

某某叫你來, 不知就裡的你就來了?! …

你既然來了,就跑不了囉!...」

師父的幽默, 惹得哄堂大笑!

 

紫晴也相信, 只有過著毀犯戒律生活的人才不願受戒, 對沒有毀犯戒律的人而言, 戒律並不存在。

信佛的人, 不都稱為佛弟子。很多人只是佛陀的fans, 不是真正的弟子。唯有真心學佛修行, 及受了戒的人, 才可叫做佛弟子。

我們真言門同修, 常鼓勵大家去法鼓山受在家菩薩戒, 為什麼呢?  請細看以下, 聖嚴師父的精彩文章。

勉勵「萬行菩薩」都受菩薩戒 ~ 聖嚴法師  
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
好多人,因為讀了我寫的《戒律學綱要》,便發心受了菩薩戒。
好多人,因為讀了《梵網菩薩戒本》,所以不敢貿然求受菩薩戒。
好多人,因為只知受菩薩戒有大功德,卻不確知菩薩戒的真實內容是什麼?便受了菩薩戒。
我為適應此一現況,曾經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紐約東初禪寺,舉行了一次傳授在家菩薩戒的儀式。目的不在教人根據某一菩薩戒本逐條受持,而是著重鼓勵信眾發起菩薩誓願,那便是我們常念的四弘誓願,以及菩薩戒的總綱「三聚淨戒」。我在舉行受戒儀式之前,先讓信眾自由參加,聽我講解大乘佛教的三寶弟子對於受菩薩戒的重要性,以及菩薩戒的內容為何?然後讓大家自由決定,受戒或不受戒,結果決定受戒的人數,超過了預先報名登記的好多。
由於這樣的菩薩戒,既能使人歡喜地發起菩薩誓願,種下修行菩薩道的正因,卻不會給受戒者帶來犯戒破戒的罪惡感的心理壓力,所以已經皈依了三寶的人,多會樂意接受。
今天,我們法鼓山的信眾,都被稱為「萬行菩薩」,大家以神聖莊嚴而又沒有心理負擔的情況,稟受菩薩戒,不僅名正言順,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擇定於西元一九九三年二月中旬,在農禪寺舉行第一屆傳授菩薩戒大會,來成就大家的善根。由於場地的限制,除了法鼓山的發心菩薩之外,暫不接受外來菩薩的報名。
由於菩薩戒的本質,是在使人發起無上菩提心,菩提心的基本原則,即是我們經常唱誦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在我傳授三皈依時,已讓三皈弟子們接受了的。
至於三聚淨戒,乃是菩薩戒的特色,也是菩薩戒的總綱: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利益眾生戒。由這三條戒,涵蓋了全部大乘佛法的精神,那就是: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止惡、行善、利益眾生,也正是我們三寶弟子已做、正做、當做的分內事。
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是一受永受,直到成佛時為止,因為《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受了菩薩戒,「有犯不失」。該經又說:「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大阿僧只)劫生死之苦。」「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
犯名外道。」這是說,一旦受了菩薩戒,便已進入諸佛國土的菩薩數量之中,因為若發菩薩誓願,並受菩薩戒者,即是初發心的菩薩,雖然常犯戒,仍算是菩薩。若不發菩薩願,不受菩薩戒,雖然無戒可犯,也不是菩薩。
受持的功德是:若持一條戒,即于一切眾生分上,永遠有持戒功德,若于某時犯某一條戒,僅于某時對某一眾生或若干眾生得犯戒罪。譬如當你受了菩薩戒而犯殺生,即使天天殺,時時殺,也不可能殺盡一切眾生;殺一眾生,僅于一個眾生身上得犯戒罪,卻于其他一切眾生身上不失持戒功德。所以要說,一旦受了菩薩戒,雖然「有犯」,還是「菩薩」,如若未受菩薩戒,根本無戒可犯,所以不是菩薩。譬如殺生,不論有戒無戒,本來即是罪行,不會因為未受戒就不受報。若是受了菩薩戒,犯了戒會懺悔,可重受,漸漸地便越來越清淨,越來越精進。若不受菩薩戒,便無警惕心,常起惡念,常做惡事,越做越多,尚不自知。因此《華嚴經》要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梵網經》則說:「微塵菩薩眾,由是(菩薩戒)成正覺。」
我們傳授的菩薩戒,僅以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為基礎,再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為準則。因為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持,受戒後不必擔心犯戒,也不可尚未受戒便準備犯戒。事實上,受戒之後,就有多方善緣,自然助你持戒,
縱然犯戒,也不必被「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通俗觀念嚇倒,凡夫地位的初發菩提心者,是嬰兒行的菩薩,就是要在七倒八起或九倒十起的情況下努力向上。凡夫菩薩,應以聖人做模範,卻不要將凡夫菩薩當作聖人來要求;佛法的因果報應,純屬自作自受,別無神明給你懲罰,卻有護法龍天及諸佛菩薩給你加被援助。雖然,罪分兩類:1.是性罪,2.是戒罪,性罪是不論受不受戒,作惡必受惡報。戒罪則犯了戒而得罪,輕者懺悔即無罪,重者比照性罪受報。
萬一不能將菩薩戒的十善法及十重戒全部稟受,乃至僅受其中一條,也是一戒菩薩。此在《優婆塞戒經》卷三說:「若受三皈並受五戒者,名滿分優婆塞,亦可於受三皈後,分受一戒、二戒、三戒、四戒,名少分及多分五戒優婆塞。」不過,菩薩戒既是「有犯不失」,我還是鼓勵大家來滿分受,寧可受而犯,不要怕犯而不受,道理已經說過了。
目前許多人最重要的疑慮是:不殺生,是否必須吃素?不飲酒戒,能否不受?我的說明是:
• (一)
不親手宰殺,不教人宰殺活物作為給你自己享用的食物,並不等於嚴守素食,但為增長慈悲心起見,能夠素食最好。
• (二)
今日的社交場合,已漸漸容許戒酒的人,他人飲酒時,戒酒者可用其他飲料代理,萬一不可能戒酒,此條可以暫時不受。
其實,以三聚淨戒,作為菩薩戒的基準而言,富有極大的彈性,能適應不同的層次及不同時地的菩薩行者。我為厘清此一觀點,曾於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九日,在中華佛學研究所假臺北市圓山飯店召開的第二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發表了一篇論文〈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
原因是中國佛教號稱大乘,多數三寶弟子卻不知要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的人,竟又無法把握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止惡、修善、利益眾生。所以我也在同一會議的開幕典禮中,發表主題演說--「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做了這樣的呼籲--「戒的功德,在清淨與精進;律的作用,在和樂與無諍。這不正是我們今日世界每一個家庭及社會所需要的嗎?如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再加上大乘菩薩的三聚淨戒: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生。以無染的智慧,消融貪瞋等煩惱;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的風氣;以平等的慈悲,接納一切眾生。在眾生群中成就菩提心,也助眾生發起菩提心。」
總之,以三皈、四願、三聚、十善組成的菩薩戒,乃是人人容易受持,人人應該受持的菩薩淨戒。我不敢更改菩薩戒,也無能發明菩薩戒,我僅參考了漢傳及藏傳的菩薩戒內容,配合現代的社會人心,來提倡實踐菩薩戒的精神,鼓勵授受菩薩戒的風氣。
(本文為一九九三年二月農禪寺傳授第一屆菩薩戒會而撰)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light131668&aid=2289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