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25 18:11:54瀏覽965|回應0|推薦1 | |
這周《台灣銀行家》要進印刷廠,所以我隨主編與研究所的公關談話。由於這次實習是我私人請求,所以我噤聲生怕打擾進度,大多是自己觀察比較多。
席間有提到潤稿的問題。由於雜誌是政府出資,所以筆調須比較嚴謹,許多嘆詞都必須刪除。我想我找到了原因,為什麼翻閱雜誌時覺得很難消化?其實是雜誌稿中強調重點、輔助說明的用語被省略了,原先雜誌的讀者群就設定給研究學者閱讀,所以也請來學者撰稿而非一般的暢銷作家(如:吳淡如、吳若權等)。過去在報社的訓練,都只是「把話說清楚」,因為讀者群是普羅大眾,重點是我們消化過後,讓讀者知道事情的經過;但現在我們是針對研究學者,就需要專有名詞來提升雜誌的「格」。這點主編下了許多功夫,因為邀請撰稿的學者,用語比較生澀,然而最近也有一些法商的學生,希望可以讀這本雜誌,用字遣詞得取中道。 今天實習的時間很短,重頭戲在明天的編輯會議。不過我觀察出一個重點,就是要從事這種法商專業的相關行業,尤其牽涉到採訪,人脈就很重要。尤其當記者需要向專業的學者取經時,通常是仰賴畢業的學校名聲,或碩博論的研究。明天將到場編輯會議的出席者,有位就是主編在台大EMBA的論文指導教授。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