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載[文章]:圖書館建築革命--西雅圖總圖書館介紹
2010/11/04 16:24:09瀏覽520|回應0|推薦9
(幾個月前受邀為「建築Dialogue」雜誌寫了這篇介紹西雅圖總圖書館Seattle Central Library的文章,已刊登於最新的113/2007年五月號,貼在這邊給沒有機會買到建築雜誌的朋友參考。)
/ 廖桂賢
  二00四年,台北市豎起了全世界最高,象徵著金錢、商業的101大樓,成為台北的新地標;同年,太平洋對岸的西雅圖也誕生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城市新地標:一座象徵著知識、文化的世界級圖書館。
  在許多對於城市知識水準的調查上,西雅圖一向是全美數一數二文風鼎盛的城市,居民的平均教育程度和閱讀量等都較其他城市高出許多,而西雅圖的市民和政府對做為大眾教育最重要一環的圖書館的重視,催生了這個眾所矚目的公共圖書館。一九九八年底的公民投票中,西雅圖市民壓倒性的通過了一項名為「全民圖書館」(Libraries for All)的法案,挹注將近兩億美金經費於其市立圖書館系統的硬體建設上;「全民圖書館」法案的具體項目包括建設一個新的市圖總館、增建五個新分館、以及改善擴建其中二十二個現有的分館,「全民圖書館」法案可以說是替西雅圖的市圖系統進行一個大規模的改造行動,開啟了一個圖書館建築革命。

 
 
這幾年,翻修擴建以及新建的圖書館陸續完工,在西雅圖的鄰里中有如雨後春筍般的一個一個冒了出來,許多是西雅圖本地最傑出的建築師事務所的作品;這些小而美的地方分館在建築上各具特色,有的還結合社區活動中心,為西雅圖增添了許多高品質的室內公共空間。
  在西雅圖這一波圖書館建築革命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於二00四年五月落成並正式對外開放的市立圖書館總館(Seattle Central Library,以下簡稱市總圖)。這個市總圖在規劃設計以及施工的過程中,就引起建築以及圖書館專業界的矚目以及一般民眾的好奇,因此不出所料的,開幕當天,超過兩萬五千人湧入這棟建築物來一探究竟。新的市總圖目前每天吸引超過八千人次入館,是過去舊總圖的兩倍,同時,借閱率也較以往提升了百分之六十五。除此之外,專程從美國其他城市以及世界各地來西雅圖參觀這座圖書館建築的人絡繹不絕,光是陸陸續續透過特別安排的導覽解說來參觀的就已將近三萬人次,市總圖儼然已經成為西雅圖另一個重要的觀光景點了。


不過是個圖書館,為什麼西雅圖的市總圖這麼有魅力?能夠廣受矚目?這座圖書館是由建築師Rem Koolhaas的事務所OMA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主導設計[1] 有普立茲克獎(Pritzker Prize)得主的建築大師Rem Koolhaas的「標籤」,這個案子無可避免的引起世界各地建築設計專業者的高度興趣與期待,在某種程度上將西雅圖推上了國際舞台。但更重要的是,這座圖書館不是一個典型的圖書館,對於一般人而言,西雅圖市總圖給了民眾一個對圖書館的嶄新想像與體驗。

西雅圖市總圖是一個在空間設計的硬體上以及圖書資訊管理的軟體上都勇於挑戰傳統的圖書館,是對「圖書館」本身定義的革命,也是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未來圖書館。第一眼看到市總圖,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不知道該用什麼詞彙來形容它,這棟不規則、多角、多邊型的建築物既不能稱的上美,也不算優雅,只能用「特別」來形容,想要以美學或造型的眼光來評論這棟建築物,會發現無從著力。進一步瞭解市總圖的設計過程後,就會發現,對市總圖形式外觀的評論似乎不具太大意義,因為,這根本不是建築師的設計重點;對市總圖的建築師而言,建築物的外觀形式不是考量,形式背後是不是有深不可測的玄妙設計概念也不是重點,對圖書館運作及使用方式的徹底革新,才是決定建築形式的關鍵。與Rem Koolhaas一起在OMA共事的合夥人Joshua Ramus明白的指出,雖然市總圖有著像雕塑品般的外在,設計的初衷並非在於創造任何特定形式,市總圖的外觀完全取決於不同室內空間塊體的排列組合、協調妥協,最後再設法符合西雅圖市的分區管制法以及建築法規在高度和退縮上的限制。

( 市總圖幾乎完全為不規則的玻璃帷幕所包覆)
Ramus所提到的對不同空間塊體的挪移協調的設計過程,大部分的建築師絕對不陌生。許多建築師仰賴空間分析圖(Diagram)作為設計的重要工具,市總圖的設計團隊當然也畫了空間分析圖:寫下圖書館所需要的功能空間,包括藏書閣、辦公室、停車場等等,接著沿用許多設計師共通的習慣,將這些空間用個別的框框畫起來成為一個個的空間塊體,然後透過排列組合、縮放挪移、畫線連結來找出設計解決方案。對大部分的建築師來說,分析圖只是輔助設計的工具,但KoolhaasRamus居然就直接把他們的分析圖「蓋」出來了!簡單的說,西雅圖市總圖的設計,基本上是以安排不同功能的空間區塊為出發點,將這些區塊仔細的安排,並利用區塊與區塊之間的空間來創造建築效果。所以如果硬要說這棟建築物屬於任何形式的話,它的形式大概就是「分析圖」吧。


(作為城市裡最重要的市內開放空間,西雅圖市總圖的客廳總是吸引許多市民,尤其是陰天的時候)
一開始,市總圖的設計團隊,包括建築師以及市圖的專案小組,就知道他們要的不是一個將書包起來的漂亮建築殼子,因此在進行設計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設法重新認識圖書館。設計團隊花了不少時間到全美各地參觀不同的圖書館,瞭解傳統圖書館的優缺點;他們與學者專家舉辦研討會,探討在資訊革命的年代中,圖書館未來將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另外,設計團隊還諮詢資訊產業界主要的領導者包括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媒體研究室、以及其他相關組織機構。在做了一連串的研究功課後,設計團隊得到的結論是:即使在網路普及的年代,人們仍然會想看實體的書,還是需要圖書館,然而,未來的圖書館不只是消極的藏書庫,更應該是一個積極展示新資訊的櫥窗,不是 靜 態的,而必須維持動態。於是,設計團隊給了圖書館新的定義:圖書館不是藏「書」的建築,而是藏滿「資訊」的大倉庫(Information Warehouse)。


(第四大道入口處的借還書櫃台)

在市總圖的設計上,除了創造對使用者友善的空間,設計方便的資訊搜尋模式外,設計團隊的重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讓圖書館的空間容許更大的彈性,尤其是藏書空間。傳統圖書館所面臨最大的空間問題就是,當書籍漸漸增加後,書架、甚至同樓層的空間不足時,館員經常被迫將大量挪動書籍,重新調整位置;經常使用圖書館的人一定都有找不到書的經驗,只好來回於不同樓層之間找書。傳統的圖書館將書籍分散在不同樓層或不同空間,造成藏書的連續性被迫切斷,也沒有考量到書籍成長後的空間調配,缺乏彈性的藏書空間,不但造成館員永無止盡的作業負擔,也增加使用者的找書的困擾。
針對這個問題,設計團隊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何不學習立體停車場的停車方式,用旋繞的空間來藏書呢?與其將書櫃分散在四個樓層,想像一下,如果讓全部的書櫃排排站成一直線,然後將這條線「捲」起來?於是,他們設計了一個相當於四層樓高、前所未見的「螺旋書庫」(Book Spiral),可以容納一百四十五萬本書籍,一個個的書櫃沿著這個矩形螺旋狀的空間連續陳列,不用被樓層的轉換硬生生切斷,方便了圖書館員對書籍的管理,使用者也可以隨著遞升或遞降的緩坡來找書,省去進出電梯或樓梯間上下樓的麻煩,著實是對傳統藏書空間的一大革命。



大部分的圖書館將重點放在「書」上,卻忽略了「圖書館員」也是館中重要的資產。傳統的圖書館中,大部分的時間館員不是忙碌於書庫中,就只是借書還書的機器,西雅圖市總圖的設計團隊除了改善書庫的空間配置外,也為圖書館員重新定位,讓他們的專才可以更有效的被利用。市總圖採用了自動借書系統(self-checkout system),讓館員可以有更多時間、更近距離的為民眾做借還書以外的服務。網路普及的今天,對於簡單的問題,使用者不再需要依賴圖書館員就可以直接在網路上找到的答案,因此使用者會尋求圖書館員協助的,將會是越來越複雜的問題,會需要各種不同專長的館員集思廣益;但在偌大的圖書館中,館員分散在各個角落,要盡速找到適當的館員儘快為使用者回答問題,是一大挑戰,因此,設計團隊設計了內建有GPS衛星導航系統的通訊裝置,每一個館員脖子上都掛著這個稱為Vocera的電子通訊器,當一個具備「數學」專業的館員,被問到「美術」問題時,他/她只要對著Vocera說「美術」,Vocera馬上可以找到並聯絡距離最近、且具美術專業的圖書館員,確保使用者盡快獲得解答。

色彩鮮豔明亮的兒童區)

市總圖在圖書館的運作上作了許多變革,其硬體建築設計也同樣精彩。幾乎完全被鑽石型框架的玻璃帷幕所包覆的市總圖,大量利用懸臂結構,極少使用垂直或水平的衍架,帶給西雅圖市民的是一個浸淫在自然光的寬敞空間;在市總圖裡,透過玻璃帷幕,館外的車水馬龍、周遭的高樓大廈、遠方的山、近處的海灣都成了圖書館經驗的重要元素。
公共藝術與空間的融合,也是讓西雅圖市總圖活潑不沈悶的重要的原因。藝術作品在市總圖中,不是消極的被「置放」在建築空間中,而是積極融入成為建築的一部份。從市總圖東邊第五大道入館再搭乘鮮豔的螢光黃手扶梯時,不用發呆打發時間,藝術家Tony Oursler的投影裝置藝術「蛋」,就鑲勘在一旁的牆內,隨著手扶梯緩緩上升時,「被迫」不會錯過這個作品;西邊第四大道入口右側外文區的樓地板,是藝術家Ann Hamilton的作品,竹製的地板刻著十一種不同的語言,呼應著這個區域外語學習的空間功能。在市總圖裡,找不到正經八百的傳統藝術品,多是裝置藝術與建築空間的創意結合。


( 鮮豔螢光黃色的手扶梯,是圖書館中主要的識別工具之一 )

(藝術家湯尼‧奧思勒(Tony Oursler)的投影裝置藝術「蛋」鑲勘在手扶梯旁的牆內 )
值得一提的是,西雅圖市總圖作為一個精彩建築空間的同時,也是對環境負責任的綠建築。西雅圖自二000年開始實行「綠建築政策」,規定凡是樓地板面積超過 五千平方英呎 (約 一百四十坪 )以上的公家建築,都必須符合美國綠建築規範LEED[2] 的銀色標章標準(Silver Rating)。西雅圖的市立圖書館自然也必須符合這個規定,因此市總圖的建築物設計,在能源、用水、用料上都作了仔細的環境考量,例如,大量使用玻璃帷幕可以引入充沛的自然光,減少白天照明的需求,同時玻璃帷幕也特別設計為雙層,在需要太陽直射的區域並夾含了鋁製薄網,以防止反光並阻隔大量熱源進入室內;在節水措施上,降到建築物上的雨水都被收集起來作為澆灌室內外植栽之用;建築材料則盡量選擇價廉物美、容易維修的再生材料,同時,結構的設計盡量使用到最少的材料;在建築裝修上也維持簡單,不做無謂的修飾。
(圖書館十樓的自習區 )
作為一個環境永續的建築物,西雅圖市總圖也非常重視其「社會永續性」(Social Sustainability),過去經營圖書館的經驗讓市圖的專案小組體認到,圖書館不能只是圖書館,還必須是能夠接納不同階級族群的民主空間、提供市民自在活動的開放空間,新世紀的圖書館,必須同時擁有多用途的社會功能。在陰雨綿綿的城市中,不愛撐傘的西雅圖市民尤其需要一個大型的室內開放空間,市總圖位於商業繁忙卻沒有足夠開放空間的市中心,於是攬起了這個責任。從圖書館東面第五大道的入口進館,迎面就是一個明亮寬敞、挑高 十五公尺 以上的大型空間,設計團隊稱呼這裡為「客廳」(Living Room),是市總圖的客廳、也是城市的客廳,只要不大聲吵鬧,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裡看書、喝咖啡、聊天、碰面約會、甚至發呆睡覺。對市民毫不保留的敞開大門,市總圖也成了不少遊民的避風港讓他們得以暫時躲避寒冷及風吹雨淋。
市總圖總共有四百台電腦開放給任何人免費使用,任何時間這些電腦的利用率都極高,不時可以看到弱勢族群以及遊民利用這些電腦上網找工作。館內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無線上網,在最近一個「西雅圖最佳無線上網場所」的投票中,市總圖毫無意外的成為市民眼中最棒的無線上網空間。此外,館內並有一個由微軟捐贈的中型會議廳,我曾經在這裡聽過許多免費的精彩演講。
在西雅圖,當建築的環境責任已經成為建築的基本要求,對社會永續性的考量,是建築得以真正「永續」的重要關鍵。本身其實是來自西雅圖的OMA合夥人 Ramus說,新的市總圖本身就好像一個小城市一般,座落在西雅圖這個更大的城市中,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小城市裡找到喜歡的角落,西雅圖市總圖開館三年多,早已成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間。市總圖的設計團隊給了市民一個迴異於傳統的圖書館,在這個網路普及、資訊大量流通的新世紀,某種程度也是向社會宣示:圖書館會演進,但圖書館不會消失,公共圖書館是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正因為如此,隨著時代的改變,圖書館的定位也需要不斷被重新思考。
  西雅圖市總圖繼太空針(Space Needle)之後成為這個城市的另一個地標、另一個文化建築的驕傲。當然,沒有任何一棟建築物是完美的,市總圖也有一些設計不當的地方,不在本文的討論重點之內;即使大部分的人喜歡這座新圖書館,也總有少部分的人可以更細膩的看到市總圖的缺點,但無論如何,沒有人會否認這棟獨特的圖書館建築對西雅圖帶來的正面意義。西雅圖的市民和政府是聰明的投資者,願意將他們的納稅錢挹注在這個看起來沒有實質「經濟效益」的知識文化投資上,但這正是有遠見的城市所以具備城市競爭力的原因。

(本文刊登於「建築Dialogue」雜誌113 / 2007年五月號)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may2009&aid=456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