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8 14:08:36瀏覽5167|回應2|推薦10 | |
電影的記憶與共鳴,永遠是最直接讓觀眾有所觸動的鑰匙。每次看奧斯卡金像獎,無論得獎結果是否讓人滿意、無論表演節目華麗或簡約,但影藝學院將昔日影片妙「剪」生花到令人目不暇給的功力,以及極盡巧思安排的頒獎組合與榮耀入圍者的橋段,總還是讓整場頒獎典禮充滿「電影感」,也盈滿對電影/電影人的深情關注與無上尊崇。 今年奧斯卡邁入82屆,從學院主席、入圍與投票制度(10部影片入圍與決選非單一投票的排名計分法)、頒獎用語(以前是「The oscar goes to...」,今年突然又改回「The winner is...」)到雙主持人的安排,全都是新氣象,沒料到最後整場典禮呈現出來的結果,卻是和去年一派華麗作風截然不同的簡潔流程。 除了開場的歌舞,典禮取消一貫五首入圍歌曲的演唱,反而著重於十部入圍電影的介紹,以及許多細心安排的頒獎人巧思,所以雖然整個典禮變「陽春」,但仍維持一定高度的娛樂性。十部入圍影片的介紹者都與被介紹的影片有所淵源(例如由基努李維介紹曾合作過的導演凱薩琳畢格羅作品《危機倒數》);十位入圍的最佳男女主角更由他們的摯友或同片合作伙伴來引言介紹。當蜜雪兒菲佛講述著當年合作《一曲相思情未了》的點點滴滴時,鏡頭特寫著傑夫布里吉含著淚水的雙眼,背後的大銀幕放著是當年他倆的經典劇照,這一幕不僅布里吉本人百感交集,身為觀眾與影迷的我們,也同樣被感動到雞皮疙瘩爬滿地。 相較之下,最無聊的結果反而是得獎名單本身了。在一連串各式大小頒獎前哨站的造勢、催票之下,所有大獎幾乎全都毫無意外由呼聲最高的得主獲獎。今年最具戲劇性的頒獎時刻反而落在「最佳導演獎」,當年芭芭拉史翠珊曾以《陽朵》、《潮浪王子》兩度被看好入圍、甚至有機會角逐最佳導演獎,卻因女性身份最後甚至連入圍都擠不進去。而今年當凱薩琳畢格羅呼聲超高的情勢之下,奧斯卡請出了一向不太愛出席奧斯卡的史翠珊頒發最佳導演獎,很明顯地有著傳承與補償兼具的味道。《危機倒數》從戰爭的殘酷著眼,犀利描繪拆彈軍人的扭曲人性與荒謬現實,加上影音部門純熟的技術輔佐,面對世界未曾平息的戰火紛擾,相較之下顯然還是比《阿凡達》的幻想世界來得入世許多,眾望所歸成為最大贏家。 十年前如果你問我,珊卓布拉克有沒可能變成奧斯卡影后?我一定會大笑三聲。如今,這「不可能的任務」順利成真,再次證明好萊塢真的是讓美夢成真的天使之城。有趣的是,她前一天才剛領回金酸莓獎,這也是史上絕無僅有的難得紀錄。雖然我認為摃龜十多次的梅莉史翠普的演技才是如臻化境,但看見全場起立的盛況,足見這座獎表達同業們肯定珊卓布拉克從「美國甜心」成功轉變為真正演員的象徵意義。同樣的情況,也表現在傑夫布里吉五度入圍終於得獎的結果,兩位帝后除了表演實力,也都有人望加持,順利得獎。 其他大部份獎項也都給了呼聲最高的得主,唯二的例外出現在「改編劇本」與「外語片」獎。《珍愛人生》意外擊敗了一路獲獎的《型男飛行日誌》,拿下最佳改編劇本;坎城、柏林得獎的《白色縀帶》、《大獄言家》與《懼乳:傷心的奶水》,依舊不敵阿根廷的緝凶電影《謎情追兇》(The Secret in Their Eyes),就和去年《送行者》打敗《與巴席爾跳華爾滋》與《我和我的小鬼們》一樣跌破眾人眼鏡。奧斯卡外語片給獎的通俗化傾向更加明顯,當年肯數度頒獎給費里尼、楚浮、柏格曼的年輕評審們如今似乎年事已高,電影品味卻日趨保守,或許影藝學院在革新其他制度的同時,也該開始重新思考一下這座外語片獎的成色與本質。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