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10 05:50:17瀏覽3102|回應12|推薦16 | ||||
馬克丁的兩個小孩終於在這星期順利入學了。 美國的小學說來真有意思,開學前會提供你一張Back to School的List,清單上詳細記載了各年級小孩這學期所需要準備的文具及生活用品,甚至包含了數量跟品牌(?),這真是有意思!因此開學前的一星期左右時間,每到各shopping center總是有一大區的Back to School販售商品,天天都擠滿了家長跟小孩,人手一清單的選購著開學用的東西。直到開學第一天大包小包的帶到學校,馬克丁終於了解:原來是學校建議家長需要準備什麼東西?以及希望家長能提供給學校哪些東西?到了學校之後,這些希望家長提供的東西(譬如衛生紙、密封袋等)將會是班上共用的。 美國小學的上課時間是早上8:30到下午2:40,1到6年級皆如此,甚至中學跟高中也都是一樣的下課時間(只是早上提早到7點上學)。開學前幾天,馬克丁一直納悶學生那麼早放學後要作什麼事呢?一天晚上七點多(其實天還是亮的啦),馬克丁吃完晚飯帶小孩去學校吊單槓運動,發覺操場上許多的小朋友正努力的練著棒球跟足球,直到快8點才結束訓練紛紛回家吃晚餐。 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美國小學週末是沒有Home Work的。家庭作業是週一會發下來並要求學生於週五交回給老師,週末則是完全屬於家庭的運用時間。這真是一項體貼家長的措施!讓家長能在週末放心愉快的帶著小孩外出遊玩或參加活動聚會。 單單第一個星期的時間,馬克丁的頭腦與觀念被徹底的翻轉了過來。當然,也聽了許多此地台灣同胞不同的說法,包括課後輔導的安親班、才藝班、英文補習班,等等。在美國的台灣移民小孩,許多也跟台灣當地一樣的天天排滿了課程與補習。然而,馬克丁所要強調的是純美國當地『原汁原味』的教育理念是屬於『全人教育』類型。從開學前的清單選購,讓小孩子學習事前的準備工作(雖然很多都是家長代勞),到開學後的時間安排、活動參與,以及週末的家庭時間。美國教育是希望培養出一個能『思考』的小孩,而不是一個會『唸書』的小孩。能思考的小孩日後會自行思考及選擇該走的路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會唸書的小孩只能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及執行他人的命令,這是兩者的最大不同處。 台灣教育所提供及培養出的小孩,似乎是屬於『全才教育』這類型。每位小孩必須努力學習十八般武藝,即使不是樣樣精通卻也多少要唬的住別人,讓別人感覺自己的特殊不同。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小孩所比較的不單是學業的好壞,更是家長的勞心勞力程度,甚至是家長的『胳臂粗細』問題!在如此錯綜複雜情況下,小孩背負了過多家長的期待,也同時背負了過重的書包Size。 馬克丁在此並無法結論是『全人教育』好呢?還是『全才教育』好?馬克丁單純就自己所察及觀點提出論述。如果以馬克丁目前的心態來說,不彷仔細觀察小孩子每天放學的心情,以及每天上學時的臉色?看看小孩子是否開心?每天是否滔滔不絕的說著學校的種種,以及老師同學的種種?那究竟哪一種方式適合您的小孩就不言而諭了,您說是嗎? 馬克丁 9-10-2007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