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血汗工廠? 血汗品牌?
2013/06/01 20:53:59瀏覽284|回應0|推薦3

最近幾年孟加拉, 柬埔寨, 東南亞一些國家, 與中國大陸, 和非洲一些地區因為一再發生勞安與勞資對立事件, 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而引起普遍的關注.

國際上的人權團體與許多非政府組織扮演守護神的角色, 經常針貶世界各地的工廠在勞動保護與勞工待遇上的各種不合理現象, 並要求國際社會正視這個問題, 採取積極對策.

可惜大家只看到血汗工廠的弊端, 並未一探究竟.

究竟為什麼製造商(特別是代工廠)會陷入"剝削"的不義指責?

人權組織基本上來自歐美等已開發國家, 他們享受了富足生活, 轉而去關切第三世界尚未能一同享有相同生活的地球人, 本是無可厚非, 也值得引頸企盼.

在此同時, 原物料價格大肆攀升的今日, 歐美已開發國家現猶毫無疑問的從世界各地取得廉價消費品與設備以供日常使用. 那麼, 究竟為何便宜呢?

握有壓倒性優勢的品牌秉持高獲利的需求與市場競爭的殘酷現實, 必須在製造與銷售兩端找出最大附加價值.

於是乎, 尋找廉價生產基地便成為幾乎唯一的選擇, 取得成本成為品質之外的最重要考量.

於是乎, 品牌擁有者成為飢餓的獵食者.

於是乎, 代工廠家成為可憐的獵物.

於是乎, 降低成本以迎合品牌成為存活下去的唯一生路.

於是乎, 像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 -- 人工成本成為首選, 哪裡便宜哪裡去.

據我了解, 無論各生產基地當地政府如何調高基本工資, 水電價格如何飆漲, 原料成本如何上揚, 品牌永遠不會幫廠商出一份力 -- 那就是加價.

於是乎, 十年前的出廠售價, 跟今日完全一致. CPI可不同, 消費者取得的價格可能翻了數倍之多. 所以上市品牌年年的財報總有節節攀高的獲利率, 那是CEO們的績效來源.

原來所謂血汗工廠, 背後的的真義其實也就是"一群流血流汗求生的企業主, 率領一群流血流汗的勞工一起工作的工廠".

血汗工廠至少創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 也創造了當地政府的稅收, 帶動了當地的社會消費力, 養活了億萬家庭, 當地國政府把所有勞動保險社會保險等等全部責由企業支付, 他們把照顧勞動人民的責任和成本通通推給了企業. 況且外有人權團體與非政府組織盯著, 勞動人民日子早晚會越來越好過.

但工廠的代價就是: 彷彿成了慈善機構, 彷彿不是營利事業. 完全不在人權組織的關懷之列, 卻更像過街老鼠. 他們活該創業, 活該要成為企業主, 活該要為品牌打工只賺那蠅頭小利.

於是乎一家一家的企業撐不起品牌打殺與沉重的負擔而告倒閉, 於是乎一樁樁的勞資糾紛應聲而起, 又成了另外的社會問題.

品牌是元兇, 進口地政府也是元凶. 品牌毫不留情的殺價, 要求工廠往工資月低廉的地方轉移. 政府則給足了第三世界地區更多的最惠國待遇, 來幫品牌壓低更多的取得成本(landing cost),  可是這些成本空間並未反映給消費者, 也未讓利給生產者.

血汗也者, 品牌也. 蘋果如是, Nike如是, adidas如是, Zara如是, LV如是....

而富士康, 鞋廠, 成衣廠, 和千千萬萬代工廠, 連帶著所有供應鏈製造端的衛星工廠只是刀殂上的魚肉, 跟勞工是一樣的命運.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irit2013&aid=770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