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隱與不隱之間
2010/12/20 22:24:11瀏覽565|回應1|推薦60




         有些事總是沒來由的開始。

       寫詩初期,我問過自己:為什麼寫詩? 鏡子裡的自己總是不答腔。無系統的吞讀大量詩集後,我發現詩不只是語言的破壞與重建,還包含一個冷僻的要素──隱晦。在我急欲鑄造意象的同時,突然有個疑惑: 為什麼詩非得要隱晦到讓一個正常的普通人(此指不喜讀詩者)看不懂?  現代詩領域為何沒人自比白居易能寫出老嫗皆解的詩呢?

       回想自己昔日在閱讀測驗類型考試與現代詩交手的結果,簡直慘不忍睹,而文言文式閱讀測驗反拿到較高分。這是什麼道理呢? 其實也沒什麼道理,在升學至上的考試壓力下,誰顧得了學子的思考力與創作力呢? 如果沒有絕佳的解譯者,誰會明白「翁仲正望著我看」(語出饒孟侃〈呼喚〉)的翁仲係指銅像、石像,係秦始皇所鑄的十二金人,有驅邪懾夷的作用,後來則多用石刻,置於王公貴人的墓陸道上,以佑魂靈,初讀我還以為是指一個老頭或者岳父之類的呢。是的,詩的內視鏡恐怕只有作者本身才瞧得見。詩符號與語碼為什麼不能朝散文稍微靠攏一點點,然後對之嗆聲說詩才是王道呢? 我寫的詩,居然連親密愛人都讀不懂! 詩前輩老是對我說,不不不....你得隱晦一些較好,語態再內斂些。隱晦的那一把尺啊! 到底要以什麼為裁量基準哪? 沒人解答的疑惑,我還是暫時擱下不去想了。

       無論隱或不隱,我還是持續寫詩,然後繼續肖想有天會成為詩界的"歐姬芙"。





※註:歐姬芙,美國知名女畫家。
( 創作散文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eck&aid=4702172

 回應文章

蘭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問好。
2014/01/23 14:20
我於隱晦中,反而有了一種上岸的感覺。也許,這正是適者生存的理由,或者是說,詩本身就該離地心比較近,那神祕處,自有意想不到的芳甜啊。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