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游資破八兆擁抱新台幣發不了財
2006/09/04 03:08:16瀏覽257|回應2|推薦2

2006.09.03 中國時報  陳怡慈/專題報導

倒扁活動熱鬧開演,現年七十六歲、人住高雄左營河堤社區的老余,日前特地打電話給住在台南榮民之家的老陳,力勸老友別再死守年息只有二%的新台幣存款,趕緊準備一筆現金,趁台股隨時可能被摜壓,進場買股票。不過,老余說,老陳從來不碰股票,這回仍堅持不聽從,但他擔心,老友要是再這麼死腦筋、緊緊抱著新台幣存款,以後可能連棺材本都不夠。

老余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央行最新資料顯示,過去五年多來,我國主要金融機構存款餘額,已從十九兆多增至二十五兆多,平均一年增加一兆;但銀行可貸放出去的錢,卻只增加兩兆八,放款增加速度只有存款增加速度的四七%、連一半都不到。

以「放款」為天職的銀行,因為內需不振、國內投資疲軟,據央行統計,截至今年七月底,我國主要金融機構存款餘額與放款餘額差距,高達八兆元,比起民國八十八年底時,存放餘額差距四.三兆,足足暴增將近一倍。銀行收了二十五兆存款,卻有八兆貸放不出去,金融中介功能失調,連動所及,據央行最新公布,本國一般銀行今年第二季存放利差(放款利率減存款利率)只剩下一.九四%,創歷史單季最低記錄。

存款暴增存放利差單季新低

存款利率是銀行的成本,放款利率是銀行的收入,前央行副總裁、現任安泰銀行董事長邱正雄指出,存放利差太低,代表銀行獲利空間被壓縮,「打銷呆帳的能力會受影響。」

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局(FDIC)統計,美國存放利差三.四九%、德國三.二六%、香港五.一二%、新加坡四.七三%,台灣存放利差直直落,比上不足,比下呢?只高於經濟「失落十年」的日本。

邱正雄說,日本在二○○○年到二○○三年,經濟很差,銀行平均利差只有一.二五%,日本銀行賺得錢不夠打銷呆帳,成為金融體系一大隱憂;他認為,根據一般國際標準,「一國存放利差維持個二%以上」,是應該要有的基本水準。

由於銀行抱有一堆錢卻放不出去,只好拿去買票券、公債,及有限度的股票,結果,把中華民國政府發行的公債,利率越買越低,低到一般民眾現在已懶得上郵局預約登記買公債了。

壓慘公債銀行企金也歹賺

位於北市忠孝西路的北門郵局,是民眾公債買氣極凍的最佳見證者;國庫最近有一檔十年期公債要開標了,郵局接受民眾從八月二十九日到九月四日預約登記,申購額度從十萬到一百萬,每十萬收五百元保證金。

櫃台人員說,央行前年十月開始升息,官方利率從一.三七五%調高到二.五%,十年期公債票面利率卻逆勢走低,從二.六二五%跌到一.七五%;「這次標出來搞不好連二%都沒有、比一年期定存利率還不如」,目前為止該郵局預約登記人數掛鴨蛋。

國內游資多,把政府公債殖利率買到軟趴趴,銀行的企業放款生意也不好作,某民營金控新竹法金中心協理前天到台北總公司上課,大吐苦水:「老闆是吳辜蔡有什麼用,現在是專業經理人時代,竹科的老闆誰在跟你搏感情;生意要給哪家銀行作,很單純,就是比價格。」

該協理說,以企業聯貸為例,以前當主辦行,還可以有○.七%到○.八%的手續費賺頭,現在能談到○.三%就很好了。

「問題是,銀行的成本還是一樣啊」,再加消金卡債風暴衝擊銀行獲利,該協理說,銀行成本公司今年要求各單位須調降固定成本一○%,影響所及,現在坐計程車、影印、清潔、快遞、保全與運鈔等,通通都外包。

民營銀行大嘆企金生意不好作,資金無去處,因此私下拒收大額存款。

甚至具有價格競爭優勢的台銀,為了讓肥水不落外人田,連標得台銀土地的建商都不放過,現場主動提供購地貸款,出現「左手賣地,右手提供錢」。

突破困局寄望能錢進大陸

彰銀放款部主管孔憲成說,台灣的產業一直往外移,內需投資又不旺,銀行收進來的存款怎麼辦?雖然有央行財神爺照顧,替銀行沖銷了三.六兆游資,但銀行的爛頭寸還是很多。

「當前金融體系八兆元的存放差距,蠻真實反應台灣的經濟困局」,親民黨立委劉憶如說。

劉憶如說,國內缺乏好的投資標的,很多企業想去大陸投資,政府卻限制得死死的,台灣的銀行無法從台商身上賺到錢,大眾的存款只能一直壓在銀行,資金越壓越多、利率越來越低,「一直以來只買新台幣資產的人,收入越來越薄,相信台灣、愛台灣的結果反而慘。」

反觀,今年上半年國人赴海外投資證券金額高達二百二十四億餘美元、逾新台幣七千億元,如海外共同基金平均投資報酬率一○%以上,也引發外界關切資金外流問題。

前央行副總裁、中央信託局董事長許嘉棟說,目前台灣不是錢不夠,而是錢太多,因此資金適度外流是好事。他認為,因應資金浮濫問題,兩岸金融政策要突破,設法讓國銀登陸,以協助服務台商,創造多贏。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090300013,00.html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ark37&aid=431564

 回應文章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資本生產力連續5年下降投資一百元只賺三毛一
2006/09/04 03:20

2006.09.03 中國時報  陳一姍/台北報導

行政院推動大投資,希望解決銀行被錢淹到滅頂的困境。主計處最新國富調查卻顯示,台灣已連續五年資本生產力下降。投資不能創造價值,才是投資不振的主因。

國富調查與GDP國內生產毛額不同,GDP是一年內台灣境內所有生產活動價值的總和;國富則是某一個時點,台灣企業、家庭、政府名下資產的總額。

想像台灣是一個企業,GDP就是台灣的損益表,國富調查就是台灣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可以顯示當年度企業經營的好壞,資產大小則可代表企業的影響力。

主計處上周發布最新國富調查,93年台灣國富毛額達122兆,較前一年增加6兆,成長5.2%,創下民國86年以來新高。

台灣擁有的前三大資產分別為,國內土地、房屋建築、機械設備。台灣擁有的海外資產也增加,迄93年底已達12.36兆。

資產增加固然是好事,但投資台灣的回報越來越差。93年全體產業資本存量高達28兆,但資本生產力只剩0.31%。在台灣投資一百元,只能賺到三毛一,這已是連續第五年下滑。

下滑最快的是已經進入微利時代的製造業,五年前,製造業資本生產力還有0.23%,現在只剩0.16%。學者認為,這顯示台灣製造業附加價值,並沒有升級。過去幾年,台灣砸重金在面板廠、半導體廠、高科技廠,產值也許很高,很好看,但與投入的資本一比,其實資本生產力還是下降。

更值得憂慮的是,服務業的資本生產力也在下滑。與五年前相較,台灣除了批發零售業提高,包括:住宿餐旅、通信、金融保險、不動產都呈現投資多,但報酬不高的微利現象。顯示台灣整體產業轉型,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090300016,00.html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央行新解游資浮濫業者苦笑
2006/09/04 03:19

2006.09.03 中國時報  陳怡慈/專題報導

我國金融業存放款餘額差距破八兆大關,引發各界對「游資」浮濫疑慮,但目前官民卻顯然不同調。

央行總裁彭淮南上周緊急指派副總裁梁發進替媒體「上課」,強調「超額準備」多寡才是衡量資金浮濫與否的「唯一客觀指標」;行庫高層聞訊後笑說:「央行官大學問大」,國內資金浮濫早已是不爭事實,而資金浮濫主要卡在兩岸政策,沒人怪央行,彭總裁何須如此緊張。

「超額準備」是銀行「實提準備」減掉「法定準備」的部分;行庫高層表示,用「超額準備」來檢視國內資金是否浮濫,並不合理。

行庫高層指出,活期存款因民眾提領頻率高,銀行依法須提的活存法定準備比率,會比定存的法定準備率要高。我國目前各種存款的平均法定準備率約五.二五%,也就是說,銀行如果收了一百元存款,其中五.二五元須做為庫存現金,不能拿去放款,也不能拿去投資。

若銀行實際提存準備金超過五.二五元,超過的部分就叫做「超額準備」;假設銀行收了一百元存款,且提了十元做庫存現金,十元就是「實際準備」,十元減掉五.二五元的部分就是「超額準備」,也就是四.七五元。

央行說法有何盲點?行庫高層解釋,對銀行來講,「超額準備」是沒有利息收入的,「我們跟本不會把白花花的錢擺著沒收益」;就算去申購年息只有一.七四%的央行六個月定存單都好,起碼還可從央行那裡拿到一.七四%的利息收入。

行庫高層認為,不論是前朝的「借急用忍」或當朝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兩岸金融的門,始終被政府關著,加上國內消費投資疲弱,銀行存款貸放不出去,只能買央行定存單或公債等金融資產度小月。

行庫高層提醒,目前銀行買央行定存單、公債等,是迫於無奈的「不務正業」選擇,央行不宜認為只要投資標的不是零,就說國內沒有資金浮濫問題,如此恐將混淆銀行的基本角色與功能認知。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09030001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