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遠離「幫孩子償還卡債」的噩夢
2006/06/16 01:22:07瀏覽265|回應0|推薦0

康健雜誌79期 蕭碧華專欄

Q:現金卡、信用卡讓很多人負債纍纍。我的孩子即將出國遊學,想給他辦信用卡以便在海外用錢方便,但又怕他掉入債坑裡,我也難逃債務。該不該辦卡?如何教他聰明用卡?

A:信用卡本來的設計是定位為支付工具,而且必須要個人有能力在下個月到期前,把預花的錢付清,具備了還款來源和能力時才可去銀行申請的,不是把信用卡當成無限的資金來源。它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身懷巨款,又可以跨國界使用,不僅安全也便利。

現在未滿20歲,申請信用卡一定要取得父母或法定監護人同意,已滿20歲,如果沒有經濟來源,還是要取得父母同意書。但若沒有還款能力,父母必須幫他償還。如果學生無力償付信用卡消費帳單,家長又不願代償,一旦出現信用不良紀錄,會被發卡銀行通知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不良紀錄將被保持很久。

那是不是說就不要讓孩子辦信用卡呢?我覺得可以讓青少年學習使用信用卡,但前提是從他很小就要依不同年齡不同需求,對使用錢這件事給予不同的練習與觀念。

信用卡給人的印象是購物和支付費用的功具,本來也可以預借現金,但自從國內一家銀行把此功能凸顯後,創造了現金卡,把提款機變成「Money Tree」(搖錢樹)。不需有銀行存款的金融卡就可隨時提現金出來使用。

廣告誤導 利率、費用不合理

我認為多數的銀行在推廣信用卡和現金卡的價值觀走偏了,加上沒有做全面信用上的控管,甚至變成在街上擺攤子拉人,我就覺得不對了。使用現金卡更可怕,除了要支付將近20%的年利率,動用一筆都需要先支付100元不等的手續費,成本太高,動用後很快就會累積卡債。

我有一次去一個高科技公司演講理財,談到為「五子登科」的理財目標作計劃,聽眾就有人說買車刷卡就有何必等待,在市面上太容易利用卡片消費,每月只要5000~10000元,就可擁有一部50萬元的車,卻沒看到後面是每年近20萬的維持費和近20%的折舊費用。

我有一個讀者來信說,她月薪只有2~3萬,卻有很高的信用卡債,光利息每月就要吃掉她一萬多元,儘量用家裡的資源但身上的錢仍很緊,只好把她的名牌包包上網拍賣來還債,但她忍不住仍繼續逛街再買新的,已經變成一種惡性循環,甚至可說是一種病態。她也知道這是不對的,但銀行的利息不會停止計算。

如果卡債有100萬,每年利息20萬,對一個剛出社會的人負擔是很重的,可能就為了這100萬一輩子無法翻身,因為永遠無法累積財富,甚至無法儲備一時生病或失業需要的救難金。一旦個人有了欠債不還的紀錄,就會造成一個人在社會上的信用不良,而走入惡性循環,是很嚴重的事。

我覺得從給小孩零用錢起就要給他理財觀念,一般人以為理財只是投資,這是錯誤的。理財是做金錢的管理。如果刷卡買車子,分期付款太多無法準時繳被罰18~20%的循環利息,這樣的負債行為我是不贊成的。

但也有人一時手頭不便要付房租或學費,而信用卡、現金卡目前的利息也太高太不合理,變成是銀行提供超過個人能力的信用,在他一時周轉不來時卻又利上滾利,感覺像是在壓榨手無寸鐵的人。

幾雙鞋才夠?

我發現同儕對年輕人的影響力大過父母,女兒上了高中後,發現同學有很多雙布鞋、休閒鞋,有人還每次Nike出新款必買一雙,甚至有些同學有十幾雙鞋,我女兒說她只有五雙並且都不是很貴的牌子,覺得不太夠。我說想我當年只有布鞋、皮鞋各一雙,我女兒就說「你那個時代不能跟我比」。同儕的力量大,好像你沒有名牌就是沒跟上流行,或很落伍很丟臉。

我覺得家長從小要給予小孩適當的價值觀,了解要為自己負責,父母提供的資源是有限的,培養他自信心(多予讚美鼓勵,而較少批評指責)、和負責的能力(獨立面對問題的練習),如果一個人變得必須透過名牌來彰顯自己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很虛的。

培養好的休閒活動也很重要,升學主義讓大家讀書都讀得很煩,連推動閱讀、書香社會都很難,稍有點空就只能想到要去逛街晃晃買買,甚至連看電視都有很多的購物台吸引你去花錢。父母花錢的方式,小孩在旁邊也會看,平常我們刷卡買東西,買的決定很快,小孩看大人這樣,現在他長大說這個很漂亮,就想擁有,對花錢也不會特別敏感。

另外我覺得小時候錢被管太緊,或家裡給他自己可處理的錢太少(或根本沒有),也不太好,等他有了卡片之後,以為那是搖錢樹,抗拒不了誘惑,很容易花得沒有上限。

我認為買有品牌的商品是可以的,因為品牌本身有代表商家信用和品質的價值,但要有預算、以及非炫耀的概念。我跟女兒說,我不是說你不可以買4000多元的鞋,而是你長大後有能力負擔這樣消費才可以,現在很多大學生起薪2萬5,如果花4000多的金額是否比例太高了,更何況是高中生。我現在給她和同學同等的零用錢但要她自己選擇花的內容,我不想壓抑她的慾望,但要她面對資源有限的現實,自己做調整或想辦法。國中時她會透過借漫畫和CD,把錢花在自己一定要珍藏收集的為主,現在上高中後面對打扮及活動的花費更多,我發現要更注意調整她的價值觀。

我很多朋友送子女出國讀書,年紀輕輕就給數十萬的錢或信用卡讓他自由運用,稍微不小心也是會由儉入奢易而由奢入儉難。

面對孩子未來離家到遠地求學獨立的課題,我現在也在思考:是不是不再一個月給一筆錢,而是一整年給一筆,看他到底有沒有能力去規劃與控制。為防將來成為刷暴族,我建議家庭要從小訓練子女、並和他討論正確的用錢觀念。

為自己的夢想成真負責

有個讀者剛上大學,因為將來想去歐洲遊學,他不敢告訴父母這個夢,怕生活費被縮減,他問我每月要存多少才可達到這個夢,現在他就很注意要控制預算,並把父母給的零用錢存部份下來。我覺得父母要同小孩去討論用錢的選擇理由,而不是像防賊似的去挑戰他有沒有浪費,或只一味的克制。

究竟我們要給孩子給到什麼時候?給多少?歐美人請孩子高中畢業就自行獨立,如果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料或經濟能力有限,會先行工作,如繼續學業則大學普遍就有助學貸款,年輕人將來半工半讀或畢業有了工作再償付學費貸款。

我覺得依照台灣的狀況,大概不太能像外國那樣,台灣的環境是父母要小孩繼續讀,我碰到很多大四生還想延畢,要求父母繼續支持。

我覺得台灣父母培養兒女到大學畢業後就可以了。有些父母還要給孩子買房子,還照顧他結婚、生孩子的開銷,那就給太多了。父母一生就只能賺那麼多,若還要割一大塊給孩子,到老年時會覺得不夠用。

培養孩子的能力不一定要靠很多錢和學歷,要讓子女了解父母的能力有限,其實就算父母有能力也不能讓他認為只要他要求,父母就需無限量供應。

對於要不要幫小孩辦信用卡,我覺得父母要看自己小孩的能力,給很多資源並非是愛的表現,我建議要循序漸進,孩子小的時候透過零用錢給他使用錢和管理預算的概念;步入青少年面對更多的誘惑時,要教導處理有限資源分配的觀念;年紀大些碰到在外求學的情況,要使其了解獨自生活時花錢的輕重緩急;可以引導為自己畢業時立定一個理財目標,並教導提早儲蓄築夢的概念,如果有使用信用卡,應要求對負債負責的態度,並且了解信用的重要。

這些觀念,才是學校以外,父母能給子女的最好課程和無形資產。

(作者為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ark37&aid=31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