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吳念魯】
人民幣國際化—即使只是一小步,也足以讓世界矚目。
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進入初級階段—人民幣區域化、跨境計價結算試點期、貨幣互換、發行人民幣債……伴隨著金融海嘯帶來的濁浪拍空,人民幣國際化航船悄然出海,逐步向更廣闊的領域駛去。
衡量人民幣國際化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人民幣是否在世界上發揮價值尺度的職能,被廣泛作為國際經貿往來的計價單位;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使用的比重不斷增加;人民幣是否充當國際清算貨幣;人民幣在國際投資和國際信貸活動中使用的比重不斷增加。
結合中國現實情況,人民幣國際化可歸納為「“三步走」:先人民幣周邊化,推進人民幣在港澳及越南、寮國、緬甸、尼泊爾、蒙古等周邊國家和地區流通;再區域化,不斷提升人民幣在其他亞洲國家的地位,使之逐步成為區域性主導貨幣;最後逐步使人民幣國際化。即以中國為圓心,不斷擴大人民幣受信任的半徑。其次在貨幣職能上也採取「三步走」,即逐步實現人民幣結算貨幣、人民幣投資貨幣、人民幣儲備貨幣的取向。
縱觀人民幣國際化現狀,會發現人民幣在周邊地區已基本是硬通貨、「第二美元」和儲備貨幣,已經開始承擔國際貨幣的功能。作為國際化的初級階段,人民幣區域化可以部分得到鑄幣稅收益,能夠降低結算成本,提升人民幣資為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能夠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近期,北京公布了一系列促進人民幣區域化的措施,使人民幣區域化步伐加快,使人民幣向成為地區關鍵貨幣的目標邁進。如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內四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等。
其二,貨幣互換。其三,發行人民幣債券。
中國巨大的市場一直是亞洲國家對外貿易的重要目標市場;中國與亞洲特別是台港澳的經濟合作,是人民幣貨幣區域化形成的經濟基礎;大陸擁有鉅額的外匯存底,企業規模和效率不斷提高,受資源約束,開始加快對外投資的步伐。
這時候有推動人民幣區域化,也將與中國貿易和投資的擴張良性互動。不過,儘管經濟金融的發展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可能性日益增加,但人民幣完全國際化還存在諸多障礙與挑戰。
從經濟層面看,中國經濟還存在比較嚴重的結構性矛盾。就金融層面看,一是人民幣國際流通量成長不足;二是國內金融市場深度、廣度和國際標準化程度也不夠;三是利率市場化、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資本專案可兌換等都需要進一步推進,中國金融體系仍比較脆弱。同時現有國際貨幣具有慣性,新的國際貨幣要想發展甚至取代舊的國際貨幣,不可能一蹴而就。
當前國際社會十分關注人民幣國際化的時間表。最近北京支援上海「“兩個中心」建設的文件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不難看出,表述中已經暗含人民幣資本專案可兌換乃至人民幣國際化的時間表。現在要做的是將時間表進一步細化,以及對各時點、各路徑階段的利弊進行充分論證。
(作者是國際金融專家,曾任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盧森堡分行行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現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原文刊於北京經濟觀察報 )
【2009/10/05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