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20 19:32:39瀏覽4295|回應3|推薦18 | |
2007/10/19。這天,風勢強勁,雖然穿了長袖衣服和牛仔外套,也搭了條薄圍巾,仍抵擋不住今天的寒風。雙手可以用『凍僵了』來形容,耳朵也發冷。而其實,今天是有陽光的,但風太強把冬天提早帶來了。 我搭地鐵到東單站下車,循『東單北大街』的出口從地底冒出頭。東單往西的下一站是王府井,再下一站是天安門東,它離所謂的市中心本來就近。加上這個月開始有兩條地鐵站在此交會(一號線和五號線),所以人潮又變多了。 東單北大街是一條寬闊大道,兩旁有行人徒步區,走起來還算舒適。不過除了與東長安街交叉口的『東方新天地』(一個大型購物中心,從王府井地鐵站出口即是)有甚多國際名牌服飾外,整條東單北大街,沒有太多吸引人的新潮店面。可能是人潮洶湧的王府井大街就跟它隔著幾條胡同對望,讓我覺得這裡有點像是王府的『後院』,多了份寂寥,沒那麼光鮮亮麗。 東單北大街上最顯著的建築,應該是協和醫院吧。這家醫院名氣挺大,一來它的醫療水準在大陸算是數一數二,二來孫中山先生就是病逝這裡,去年醫院還展出歷代名人的病歷哩。台灣人若得在大陸看病,據說協和醫院也在推薦名單內。 協和醫院對面,隔著寬闊的東單北大街,有一片紅磚牆,牆內好幾株巨大的老樹頂天而立,散發出幾許幽靜的氛圍,一看就覺得很有歷史風韻。走近一瞧,原來這叫『協和醫院別墅區』,是當年出資興建協和醫院的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一併興建給醫學專家住的,也算是員工宿舍吧?!可惜這一片美好風景並不對外開放,只能隔著紅磚牆揣想裡頭西洋式的斜屋頂、煙囪、屋內的壁爐,所構築起來的洋樓風情。 順著協和醫院別墅區的圍牆彎進一條巷子,與東單北大街完全不同的面貌,這裡是西總布胡同。做為北京歷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這裡與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名人相關,我印象最深的是,引爆八國聯軍的導火線事件—一名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一名清朝神機營軍官恩海擊斃,就發生在總布胡同西口。當年清朝為息事寧人還被迫立了一個紀念碑,但多年後因此碑有喪權辱國的意味,已經改名且移走了。 我從東單北大街右轉進西總部胡同,只走到朝陽門南小街(其實是一條大馬路)為止。跨越南小街是『東總布胡同』,那裡另有一番歷史故事,諸如北京第一條馬路誕生於此,許多中國作家住過其中一個宅院等。有機會的話,下次再來吧。這次的目標是與西總部胡同平行的『外交部街』。 這裡,想當然爾曾是外交部所在地,最顯眼也最突兀的的建築叫迎賓館,門面巨大而雄偉,門口有兩隻石獅,兩邊分別有兩根裝飾性的圓柱,柱頭是明顯的愛奧尼克樣式,中西合壁意味濃厚。奇怪的是,門後面看起來是一大片的現代化社區,不見古蹟院落,似乎昔日的迎賓館如今只剩下這門面供人憑弔。 上google找資料,有篇文章寫著,這門面是北京政府幾年前依照老照片復原的,看來一九0八年所建的迎賓館主體,已經不復存在了。迎賓館最早是為了迎接德國王儲訪華所建,後來成了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的地點,孫中山也曾在這住了二十幾天,後來成了北洋政府的外交部所在地。但這一切灰飛湮滅,只剩下聳立在老舊胡同上有點突兀也令人難以親近的『新』牌樓。 外交部街有家書店,累了可以進去喝咖啡歇歇腳。 北京的胡同宅院雖有說不完的歷史,但鮮少看到開放給外人參觀的,甚至有些會乾脆貼上『非開放單位謝絕參觀』等字樣,就是怕觀光客探頭探腦。也是,若是人還住在裡面,相信誰也不希望一天到晚有外人窺視吧。所以逛胡同多半逛的是氣氛、巷弄間的活動、門面、標語。 胡同內電話亭。 腳踏車修理站。 像這個,門楣上貼著『計畫生育模範院』,大概就是表揚這家人嚴格遵守一胎化吧。但這個『五好家庭大院』我就不大懂了,查資料才知道這是北京政府推行『好夫妻、好婆媳、好兒女、郝兄弟、好鄰居』等五好活動。威權的社會體制比較盛行這樣由上而下的教化運動,早年的台灣也有類似的痕跡,但隨著時代演進社會變遷,現在看到這樣的活動和標語,總覺得格格不入。時間一直在走,若干若干年後,這兩塊標語,也會變得非常少見而稀有的歷史遺跡吧我想。 西總布胡同老房子。 外交部街,北京24中學前。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