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06 15:59:04瀏覽117|回應0|推薦0 | |
現代社會是個資訊社會,資訊流量又大又快,好像不急起直追,一下子就會被遠遠拋在後面。所以無論是在自身的學習、工作上,或者對小孩的教育上,不自覺就會有「揠苗助長」的情況發生。 但現在父母很難的地方,在於以什麼為衡量標準?尤其在幼兒的學習上,究竟採用的方法是「揠苗助長」呢?還是「贏在起跑點上」? 我認識一位退休的老師,她在大兒子還是baby的時候,就常常閃動「字卡」給躺在搖籃裡的孩子看。一歲多就開始教孩子認字,常常指著字帶孩子唸故事書。結果孩子果然了不得,小班就很會自己看書,快上國小的時候,一般的書大部分都能自己閱讀了。 但問題來了,孩子上國小之後,成績很糟糕,學習態度也差。因為國小的國語課本對他來說實在太簡單了,他根本不屑一顧,對於老師上的課,更是覺得無聊至極。但他沒想到他認得字,字不認得他。那些他已經看過無數次的「基礎字」,原本是那麼的簡單,考試時,要他憑空寫出來,卻怎麼也記不全,不是這裡多一劃,就是那裡少一筆。 這個棘手的問題,讓他們母子吃了一陣子苦。之後對妹妹的教育,媽媽不再「揠苗助長」,恢復了正常的教養,再也不敢奢望教育出「贏在起跑點上」的「天才兒童」。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衡量教養方式呢?現代社會變化快速,教育方針也不斷在改變,我們像是隨時隨地會被移植到不同類型的土壤上,今天的「贏在起跑點上」,可能變成明天的「揠苗助長」。 怎麼辦呢?怎麼樣孩子才不會落後,又不會揠苗助長?記得曾經在《大紀元》上看過一篇文章:「世間考的是文章,神明取的是德行」。文章講的是神明托夢給一個農夫,讓他看到了神選取舉人的過程。那天,各州城隍一起坐在府縣城隍都開會。官吏拿來了新科舉人的榜單,從第一名一個個開始唱名,每個唱到名的,都由當地城隍報告那人的道德品行;做過壞事、為人刻薄的,他的名字前面就會被打個「x」。最後由大眾列舉所知道的事實,推舉了二十五人,再由中央的官吏另外選出原本沒上榜但品德高尚的九個人,補上被打「x」的空缺。也就是說,在天榜已定的情況下,德行低下之人在榜上的名字都能被刷下;有德之士即使考試沒考那麼好,也能再被補上。 縱觀歷史,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風俗民情、社會文化……都可能不同,都可能變化萬千、日新月異。然而,古今中外唯一的共通點、唯一恆久不變的就是「道德」。也就是說,只要抓住「道德」這一點,就抓住了根,就是站在世界的中心;任憑地球怎麼轉,社會如何變遷,教育政策如何改變,都能穩住腳步,不隨波逐流。所以真正「贏在起跑點上」,其實在於從小對孩子品德的嚴格教養。 「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呢?是孟子跟他的學生公孫醜講的一個寓言故事。話說,宋國有一位農夫,天天盼著自己種的秧苗趕快長大,秧苗卻好像沒怎麼在長。有一天,他實在等不及了,跑到田裡,一根根的把所有的苗都拔高了一些。拔了一天,他疲憊的回到家裡,跟家人說:「哎,今天真是把我累壞了,不過,我總算讓我們家的秧苗全都長高了。」他兒子一聽,趕快跑到田裡去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到那裡,發現所有的秧苗都已經枯死了。 孟子最後還說:「這個世界上不會揠苗助長的人實在太少了啊!」確實是這樣,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孩,很喜歡大自然,也很喜歡觀察生物。有一天,他發現了一只蛹,便把它帶回家觀察。過了幾天,蛹出現了裂痕,小孩看到了裡面的蝴蝶,真是興奮極了。他看著蝴蝶在蛹裡辛苦的掙扎,剛開始還耐心的在旁觀察,幾個小時過去了,蝴蝶還是在裡面痛苦地掙扎著出不來。孩子不忍心了,心想:如果我把蛹的裂口剪大一點,牠就可以馬上出來,不用再那麼痛苦了。他很高興的把蛹剪開,蝴蝶馬上就出來了。然而,這隻蝴蝶卻因為過早破蛹而出,翅膀還沒生長健全,根本飛不起來,掙扎了一會兒就死去了。 也曾經在網路上看到一位骨科醫師寫的文章,有些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小孩快點學會走路,四個月就讓孩子坐學步車。結果小孩果然十個月就會走路了,但卻因為膝蓋負荷太重,雙腿被壓成了所謂的「o型腿」。這是生理上的「揠苗助長」,還可以看得見,及早治療也許還能挽回遺憾;然而心理上的「揠苗助長」,不容易看見,卻可能影響一輩子。當我們不斷在孩子快樂的童年裡填塞技能學習時,看得到的分數、等級好像是進步了,看不到的童真卻一點一滴被窒息了。 急急忙忙追趕的結果,常常讓我們忘了最初的目標和最終的目的地。現代人已經習慣了「忙、盲、茫」,也就養成了忙碌、靜不下心來的習慣。但趕場式的生活,也許不但不能使我們真正成長,反而變成了「揠苗助長」! 轉載自《維德》雙月刊/作者﹕李如心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12/n3140652.htm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