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07 15:25:48瀏覽1332|回應9|推薦84 | |
一心出遊 起個大早
跟著和煦陽光進入三民、復興
忙碌的工程車穿梭在榮華壩 是整修?是清淤?或是...?
駐足巴陵 久違的巴陵大橋 拱橋弧度勾勒在青山綠水間 劃出迷人的幾合線形
4年前的明池之旅 曾在此短暫逗留停歇
4年後再度到來 重點拜訪
美麗的腰身 粉紫色的倩影 是北橫線上的人氣地標
「巴陵」昔稱「巴壟」 泰雅族語為「巨大神木」之意
巴陵大橋右側一條小徑 為「巴陵古道」的出入端
古道口前側立有一座紀念石柱「バロン橋」(巴壟鐵線橋) 註:民國50年(1961)興建北橫時,拆除鐵線橋改建為紅色的「巴陵橋」
古道口的「巴陵一號隧道」 現在已規劃為行人專用
隧道內的參觀設計以重現原住民生活為主題 豐富而多樣性的裝置藝術 展示了原住民的生活文化、部落生態的環境 . . . 通過一號隧道 中間是紅色橋身的「巴陵橋」 巴陵橋再連接二號隧道 . . . . . 橋上好風光 紅色鐵橋跨界藍天青山 搶眼的色彩組合 . . . . . 春末初夏的微陽、徐風 橋上洋溢著滿滿的時節愜意 . . . . . 燈泡小花幻作自然花物點綴其中 . . . . . 巴陵橋有巴陵大橋不同的浪漫感受 叫人流連、沉迷 . . . . . 二號隧道內的部落建置以農作物為裝置主題 . . . . . 這二號隧道內還有一個值得特別說明的歷史 中圖:石壁上有一個大缺口 右圖:往裡看像是一個通外的穴道 左圖:這邊也有個看得見外面的穴道 左右相通 原來 這是一條被時光隱形了的隧道 它叫「巴壟隧道」,是連接舊「巴壟鐵線橋」的隧道 隨著鐵線橋的拆除、巴陵橋的新建 橫向隧道也跟著被二號隧道縱向截斷 . . . . . 眼睜睜的感慨 感慨歷史不得不因文明而滄桑..... . . . . . 話說巴陵古道 這是一條百年前泰雅族人出入上巴陵、下巴陵的山路通道 . . . . . 藏身於森林間的通道 不斷的開發 . . . . . 於去年2014再增闢了一個生態園區 . . . . . 目前是有管制開放的 進出的遊客要注意時間 山區氣候多變 我會比較建議上半天時間來探境尋幽 過了午後~多霧多雨總是比較不利遊覽 即使步道小徑規劃得夠人性.... . . . . . 古道曾因巴陵大橋的建設而斷開 因此橫跨台七公路半空的行人棧道拱橋就顯得相當重要 讓古道得以串聯 使得隧道區與山林道徑不致中斷 . . . . . 串聯後的古道 以人工木棧道沿著崖壁逐步登高 . . . . . 古道上設有三處觀景平台 隨地勢高低 俯瞰巴陵、大漢溪 . . . . . 因觀景台的設置 巴陵大橋的美色不再侷限於水平直視 . . . . . 有了高度 粉紫色有了更耀眼的視覺角度 . . . . . 抱歉了~橋兒們 沒把妳倆的身影同時納入一個鏡頭 . . . . .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人類的造物建景能力 台灣處處真的有美景 . . . .. . . . . 巴陵古道雖有古道之名 不過步道都是新設置的 走來相當輕鬆隨意 . . . . . . . . 地質館 . . . . . 館內展示解說拉拉山富藏的地質景觀 . . . . . 地質館前刻意營造的曲流步道 用意象敘述著拉拉山特有的谷曲流地形 (因拍攝不周全, 網路上截到左上角的小圖加以輔助說明) . . . . . 置身山野木林中 光影沐浴一身 感覺相當好 . . . . . 細聽溪水淙淙、蟲鳴鳥啼 原始的感官享受 . . . . . . . . . . . . . . 林間架設的繩橋 可近距離觀察樹冠層生態 同時也體驗吊橋的探險樂趣 小小一段並不危險 相信小朋友也會喜愛 . . . . . . . . . . . . . . . . . . . . 走過甲蟲館、蝴蝶館 走出「巴陵古道生態園區的出入口」 . . . . . 看到遊客服務中心 巴陵古道之旅算是告了段落 . . . . . 一路從一號隧道走到遊客服務中心 巴陵古道全長1.28km 不論從哪一端開走 單程約莫1個半小時 暢揚山野綠林 心靈收穫滿胸懷 . . . . . 下一個目標就是拉拉山上巴陵 我會再來 . . . . . 再相約 共看藍天 共享山嶺 北橫‧下巴陵‧大漢溪 . . . simma 104.05.01 . . . . .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