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18 12:36:50瀏覽173|回應0|推薦0 | |
【經濟】 經濟,是指一定範圍(國家、區域)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而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即稱為經濟學。 【英文】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臘語οικονομία(家政術)。οικος為家庭的意思,νομος是方法或者習慣的意思。因此,其本來含義是指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擴大為治理國家的範圍,為了區別於之前的用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這個名稱後來被馬歇爾改回經濟學。到了現代,如果單稱經濟學的話,是在政治經濟學或者更廣的層面來考慮經濟,因此一般在指經濟學的時候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是同義的。 【中文】 主條目:經世濟民 中文的經濟出自東晉時代葛洪《抱朴子・內篇》中的「經世濟俗」,意為治理天下,救濟百姓。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禮樂篇》則將提出了「經濟」一詞:「皆有經濟之道,謂經國濟民」。後人遂將「經濟」一詞作為「經國濟民」的省略語,作為「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同義詞。清末戊戌政變後,改革科舉制度,開「經濟特科」,就是沿用了「經濟」的本義。 明清之際,政治秩序的巨大變動使得以王夫之、顧炎武、黃梨洲等為代表的一部分儒家學者開始理論反思,批判程朱理學和心學末流,提出學術要「經世致用」的口號。這種學術思想傳播到了日本,影響了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術,「經世論」開始在一部分學者中流行。 但江戶後期至明治時期,歐美思潮湧入日本。神田孝平首先在《經濟小學》一書中用經濟一詞翻譯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然而也有人認為是福澤諭吉首先使用這樣的譯法。這段時期,日本學者開始用經濟一詞指代貨幣經濟發展帶來的種種活動,並有了「經濟指維繫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生產、消費、交易等的活動」的提法。這種與金錢、財物等實際問題相關的定義逐漸在日本流行,這種用法與明清時期中文語境中的「經濟」的原始用法不同。當時日本亦有另一種譯法「資生」,但是並未被普遍接受。而後用「經濟」一詞翻譯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的這種譯法又被梁啟超引入漢語,也取代了嚴復在《原富》中的譯法「計學」或是傳統的「生計學」、「平準學」,並進而在整個漢字文化圈內逐漸取代了經濟一詞的原本含義。 反對和製漢語者,如彭文祖在《盲人瞎馬之新名詞》 寫到反對economy翻譯成經濟,認為是中國人瞎眼盲從。 【其他用法】 經濟是人類對有限及稀缺資源做最適分配及效率使用的行為。 現代經濟伴隨著貨幣。當中被生產、流通、交換的物品被稱為商品,其中既包括蘋果和衣服等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法律諮詢、郵政遞送等無形的服務,還有證券等的權利,以及信息。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B%8F%E6%B5%8E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