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4 10:06:57瀏覽871|回應6|推薦68 | |
父母年邁,我們還能見他們多少次? . . . 前日,山西一網友算的這筆帳著實讓人有些"驚慌失措". 根據他的計算,假如爸媽再能活二十年,跟他們在一起最多就30次; 假如他們只能再活十年,跟他們見面的機會就只有十來次了! 帳算出來後,這位網友“開始後悔了”。他將這帳單“曬”在網上之後,亦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不少人恍然意識到,距上一次見到父母已經有些時日了。學業、事業、妻兒。。。或許這些都是“不回家”的理由,但是和故土年邁的父母比起來,這些真的就這麼重要嗎? 見父母機會竟可用次數計 . . 這篇引起全國網友共鳴的帖子,最早出自於山西晚報的網上聊吧裏。 其上,一位取名“煙雨紅塵”的網友發貼稱:以前總覺得孝敬爸媽的機會還很多,回鄉的時候也是蜻蜓點水,只顧著跟同學、朋友瘋玩。 這次回到他們身邊,聽爸媽說起小時侯很喜歡我的幾位長輩都相繼去世,一時心中呆若悵然,方才驚覺,以後和父母團聚的時間,竟然可以用次數來計算了? “煙雨紅塵”頗為感慨,接著他算了一筆帳:假如爸媽再能活二十年,我每年平均回去 “這樣一想,我開始驚慌失措,開始後悔了。”“煙雨紅塵”寫道。他表示,以後一定要爭取多回家幾次,多陪陪父母。 為了補償父母,這位愕然驚醒的“孝子”給父母發出了“命令”:”我在家的時候,飯菜必須由我做,你們的衣服也必須留給我洗。”爸爸媽媽聽了都很開心。於是,他每天都早起,買來新鮮的蔬菜、魚肉等,不理會父母“太鋪張”的“埋怨”,炒了滿滿一桌子菜,用心做好每一頓飯。 親人“毫無徵兆”地離去 . . “煙雨紅塵”的帖子激起了千層浪,網友們由此紛紛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情感。在每個人的心中,父母或許都佔有重要一地,但因為學業、事業或新的家業,我們的注意力被分散,父母反倒成了被忽視的一角。 正如“煙雨紅塵”所言,現代忙碌的人們總會託辭:以後還有機會、等一切妥當了,再去孝敬也不遲。 誰曾想,按照我們先前見父母的頻率,未來見父母的次數竟然少得可以用“次”來計。 或許正因為這樣的愧疚感,許多網友將這篇帖子發到了各式的論壇裏,成千上萬的網友都被感動了。在原帖之後,網友們紛紛晾出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人“情事”,一方面感慨父母親的偉大,一方面為自己疏忽這份情感而自責。 一位加拿大的網友寫道,以前和父親有點小矛盾,一氣之下出了國,給家中打電話也賭氣只和母親講話。 後來,隨著年歲漸長,父女之間的隔閡早已消失無幾,她也一直想回國當面向父親說聲“對不起”,但因為瑣事繁忙,計畫了幾次一直沒有成行, 直到去年的某一天,他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父親想見自己的女兒,生命的最後時刻一直靠藥物維持,但未曾想,還是沒有見著。”這位網友寫道,字裏行間滿是後悔與愧疚之情。 六成網友半年回家一次 . . 在網易新聞上面,這條新聞被置於重要位置,點擊流覽者眾多。該網站隨即展開了一項親情調查,結果令眾人大跌眼鏡。 這道題目是“平均你多久陪父母吃一次飯?” 共有8370位網友參與調查。和想像中的有差異,只有13%網友“幾乎每天和父母吃飯”;大概每週 有網友描寫了這樣的場景:年邁的父母總在村口搭手向望,雖然知道孩子一時半會回不來,但老人還是固執地前往,還是一如既往的期待。 [集體悔過] . . 常回家看看不需藉口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就這麼簡單--常回家看看。或許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唱歌,但甭管多不喜歡,這首歌老人們總會哼個 “我們是父母的全部,而父母在我們心目中又占幾分?”類似這樣的詰問,在“父母老邁我們還能見他們多少次?”的帖子後面屢見不鮮。懺悔於自己對這份情感疏忽的同時,不少網友開始更改自己的回家計畫:“我明天就回家”、“回家真應該多多聽聽父母的嘮叨”等等。 種種衝動語言的背後,凸顯了每個人對家中父母的牽掛。所以,不要那麼多“藉口”了,對於家中的父母,還是常回家看看吧!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