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2/11 15:08:20瀏覽1698|回應3|推薦19 | |
轉載、分享:#1、☸️🙏🏻☸️ 📙佛光山開山 星雲大師圓寂 享耆壽97年 文/佛光山提供 2023年6日清晨5時,天未破曉之際,佛光山總本山千名僧信二眾長跪於大雄寶殿成佛大道上,聆聽宗長心保和尚沉痛宣布: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住世緣盡,於2月5日下午5時,於莊嚴念佛聲中,安詳捨報於佛光山傳燈樓開山寮,享耆壽97歲。面對如此佛教一代大師人天眼滅,般若舟沉,大眾痛失依怙,同聲祈願大師能乘願再來。 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建設佛光淨土,開山56年來,於全球創建300餘所寺院、台美澳菲等地創辦5所大學、佛光會員數百萬人,利益無數人。他一生寫照,誠如他自撰之詩偈: 「心懷度眾慈悲願, 身似法海不繫舟; 問我一生何所求, 平安幸福照五洲。」 🌷江蘇江都人 以地球人自居 星雲大師1927年出生於江蘇江都。幼年家貧,12歲陪同母親赴南京尋父未果,途中遇南京棲霞山寺志開上人,禮志開上人為師披剃出家。15歲於南京棲霞山寺依若舜老和尚求授具足戒,祖庭為江蘇宜興大覺寺,法名悟徹,號今覺,為臨濟正宗第48世、佛光堂上第一世開山祖師。 大師弘法80餘年,以地球人自居,教化宏廣,全世界跟隨出家之弟子逾二千人、全球信眾達數百萬,傳法法子百餘人。 1967年,大師在高雄大樹鄉麻竹園開創佛光山,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致力推動「人間佛教」,至今已實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宏願。 開山56年,於全球創建三百餘所寺院,如美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非洲南華寺、巴西如來寺等,皆為當地第一大寺。 🌷於台美澳菲 創辦5所大學 在教育方面,先後創辦美國西來、台灣南華、佛光,澳洲南天及菲律賓光明等5所大學。並於全球創辦16所佛教學院、27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五十餘所中華學校,暨智光商工、普門中學,均頭、均一中小學和多所幼兒園等。 慈善福利方面,1970年起,相繼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仁愛之家、雲水醫院、佛光診所、雲水護智車,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並於大陸捐獻佛光中、小學和佛光醫院數十所,帶領全球佛光人捐贈輪椅、組合屋,從事急難救助,育幼養老,扶弱濟貧。 🌷著作395本 致力文化傳播 在文化弘法方面,指導監修《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1978年成立「佛光出版社」、1988年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1997年創辦「香海文化」,同年設立「佛光衛星電視台」(後更名為「人間衛視」)。2000年《人間福報》創刊,成為第一份由佛教界發行的日報。大師一生著作等身,輯成《星雲大師全集》395冊出版發行,逾4千萬字。。 1992年,於美國洛杉磯正式成立國際佛光會,大師被推為世界總會總會長,於五大洲、170餘個國家地區成立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2003年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會員。 大師致力文化教育、關懷全人類,屢獲各界肯定,1978年起先後榮膺世界許多大學贈予榮譽博士學位,大陸多所大學亦贈予大師「名譽教授」榮銜。 1998年2月,大師赴印度菩提迦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恢復南傳佛教失傳千餘年的比丘尼戒法。數十年來,大師積極推動設立國定佛誕節,1999年經立法院通過,將佛誕節訂為國定假日。 為永久供奉佛牙舍利,歷經十年,大師指導建設的佛陀紀念館於2011年12月開館落成。開館後,大師發起每年定期舉辦世界神明聯誼會,促進宗教融和,創下「世界最多佛像與神像同時聚集的全球多元宗教聯誼會」世界紀錄。 🌷兩岸國際 廣結善緣利人天 歷年來,大師曾與當時各國領袖會面,如:泰皇蒲美蓬、印度總理尼赫魯、菲律賓總統馬嘉柏皋、多明尼克總統塞紐瑞、美國副總統高爾,馬來西亞馬哈迪等前後三任首相,以及大陸四任國家領導人楊尚昆、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李顯龍父子,澳洲總理東尼‧艾伯特、中南半島各國家政府領袖,以及台灣歷任總統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等。大師並與各宗教領袖交換意見,如: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會長泰國公主蓬‧碧司邁‧迪斯庫爾,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約翰保羅)、本篤十六世等晤談。 近年,大師於大陸宜興復興祖庭大覺寺,捐建中國書院博物館、揚州鑑真圖書館、南京大學佛光樓,成立揚州講壇、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以及復建南京天隆寺等,積極推動文化教育,期能促進兩岸和諧,帶動世界和平。 綜觀星雲大師一生,秉持佛陀教法,度眾無數,為教界樹立典範,為世間帶來光明,如今功德圓滿,稽首恭請大師早日乘願再來,繼續弘揚人間佛教,普度有情。 星雲浩瀚豈有邊, 光照五洲滿三千; 今朝緣盡歸彼岸, 乘願再來利人天。 ☸️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49050250589502&id=100064535965514&mibextid=Nif5oz \ #2、 📙星雲大師:有幾件事情,對我的思想影響重大 我的二舅父劉貴生,人長得一表人才,在我們晚輩的心目中是一位英雄。他平常沉默寡言,很少發表個人意見,只是默默工作,從不攀緣。多少人為他介紹婚配的對象,他都不要。後來,中日戰爭開始,日本人在中國殺人放火、竊盜邪淫,有一位夏先生的遺孀,帶著六個女兒,最大的女孩已十歲,寡母孤兒,無人照料,我的二舅父就和他成家了。當時,別人對他都非常嗤之以鼻,認為不可思議,無法理解,「什麼樣的姑娘你不要,怎麼會要這個寡婦?還帶著六個小女兒一起嫁過來?」面對這麼多的蜚短流長,和一般人所謂的「拖油瓶」,二舅父絲毫不受影響,他的新家庭一樣和樂融融。 多年後,這許多女孩子長大,各自婚嫁。當二舅母逝世時,我的二舅父才四十左右的年歲,後來又遇到另一個女人,也是類似情況,丈夫往生,有五個兒女,二舅父又和這一位婦女成親,毫無條件幫忙他扶養五個兒女長大。 二舅父一生遇到這兩個女人,縱然外界批評的音聲不斷,他依然安之若素,後來他活到九十多歲高齡才逝世。如何來議論他的一生呢?對於二舅父這樣的人,我覺得人們不可以用世間男女的眼光來看待,在我認為,他已沒有私情,完全是一顆菩薩心。因此,不能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待世間上的人事物,而把情愛完全抹殺。這是有許多感人的菩薩道,蘊含在其中的。 二舅父的事蹟,也讓我想到一則故事: 有三個兄弟,相約到茅山修道,走到半路偏僻的山區,僅有一戶人家,三兄弟就借宿一晚。後來才知道,那戶人家只有一個寡婦帶著四個孩子生活,日子非常艱困。第二天,三兄弟要出發的時候,小弟對兩個哥哥說:「哥哥!你們去茅山吧!我想留下來照顧這一家人。」 兩個哥哥雖然不以為然,但也想到「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就勉強答應弟弟,二人繼續往茅山出發。 三年後,寡婦要求跟弟弟結婚,弟弟說:「你的丈夫才過世三年,我們就論及婚嫁,心有不安,我應該為他守孝三年。」 又過了三年,寡婦又要求和弟弟結婚,弟弟又說:「我們就這樣結婚,還是很對不起他!不如,我們一起再為他守孝三年吧!」 好幾個三年過去了,寡婦再次要求與弟弟結婚,這時,弟弟說了:「我為了報答你的一飯之恩,留下來照顧你和孩子,現在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也該是我告別的時候了。」 經過這麼多的三年,大哥、二哥在茅山苦苦修道,尚未成道,小弟卻早已得道。可見得,無情無愛,雖然可以修道;但是,有情有愛,也可以成道,這是一種淨化的愛,是一種對天下蒼生無盡的奉獻。 同樣關於修道,有一段發生在大陸叢林的事。有一位王姓在家居士,長期住在寺院裡掛單幫忙,每日朝暮課誦,過著與出家人一樣的生活,可以說是一位精進虔誠的佛弟子。有一天,王居士忽然穿起西裝革履出門去,一連數天,都是如此。大家感到奇怪,這樣虔誠的居士,一向安住在寺院裡,為什麼開始頻頻外出?有人好奇地跟隨他出門。一跟上看:「不得了,王居士竟然進出青樓!」 一群人驚魂未定跑回去報告住持大和尚,大和尚一聽,也感到問題嚴重,把王居士找來問。王居士說: 「大和尚,我本來要先告訴您,但實在很難解釋,請您跟我一起去看吧!」 「那樣的地方,我怎麼能跟你去呢?」大和尚回答他。 「用言語解釋,只怕會引起誤會,就請大和尚跟我去看一看吧!」 住持大和尚見王居士誠心誠意,也只有答應了。 一到青樓,二、三十位妙齡女郎,穿著海青排隊迎接、頂禮,王居士說:「請大和尚驗證他們的〈爐香讚〉、《阿彌陀經》唱誦是否如法?」 住持大和尚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因為他們命運多舛,不得不在青樓謀生,內心抑鬱苦悶,王居士便為他們成立念佛會,教導他們念佛學道。這位王居士確實真有其人,後來出家,法名悅西法師,我也曾見過他。 來到台灣後,我也遇過相似的事情。在宜蘭、高雄二地弘法時,我都是搭乘火車南北來往。鐵路局上發行的《暢遊雜誌》,讓人可以一路閱讀解悶。車內的座位上,難免會有前一位乘客閱畢留置的雜誌,偶爾我也會拿起來翻閱。 有一次,上面刊登一篇文章叫〈我是一個妓女〉,看完之後,心裡生起無限的同情,總想著該如何幫助對方。信徒朱殿元及幾位同參道友知道後,也想要表達一些心意,便一起湊了些錢。當時那樣急切的找尋他,不知情的人或許會有異樣的想法;但眼前趕緊找到他是最急迫重要的事,我們也就無暇顧及其他了。 輾轉託人找到當事人後,跟他約定好日期、時間,請他務必來道場一趟,並且由道場裡的一位優婆夷代為轉達我們的致意。從聯絡人口中得知,原來文中這位女主角的父親往生,母親也病了,兩個小弟弟需要讀書,他剛剛高中畢業,實在沒有辦法才去賣身,以此養活家人。 所謂眼見不一定為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世間是世間,佛法是佛法,這樣的事情,應該用什麼眼光看它?是世間法?還是佛法?世俗的眼光或許一時會被蒙蔽,但是了解真實的原委,卻如此令人動容,我們怎能以俗情來看待呢? 談到情愛,我們姑且不必講到犧牲、奉獻,但至少在情愛裡面彼此不能傷害到對方。歷史上有名的諸葛孔明娶妻,洞房花燭夜,新郎拿起喜秤掀開新娘的蓋頭。一掀開,諸葛孔明嚇了一跳,妻子居然有一張出過天花的麻子臉。諸葛孔明非常失望,對新娘冷冷淡淡,不太理睬。新娘就對諸葛孔明說:「沒關係!你現在後悔還來得及。我久慕你的才華,推測你與世俗人必定不同,對於女子想必是愛德而不好色,因此才想許配給你。如今才知,原來你也是個好色之徒,我遇到你,也是不幸,你不能接受,我也無妨。」 新娘如此教訓了一頓,諸葛孔明感到很慚愧,重新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妻子。後來事實證明,妻子果然聰明又有才,兩人相敬如賓,彼此感情很好。 歷代帝王的妻室中,朱元璋明太祖的結髮妻子馬皇后也很了不起。世人皆知,他是大腳皇后,出身不算高貴,卻以賢德傳世,時時勸諫心胸好忌的明太祖,解救許多差點慘遭枉死的臣民。馬皇后往生之後,後人對他緬懷不已,並有詩歌讚揚,追封「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后」。這是明代所有皇后中諡號最長的,代表著他的德行高貴,受人景仰。 美是欣賞的、美是無邪的。菩薩的姿態優美,那是一種從世俗的美麗昇華到內在的莊嚴。因此美也不只是外相上,內心的美,更讓人讚揚回味。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人人追求,但世俗的美卻是善變的。情愛也是,所謂海枯石爛,卻也無法天長地久。 我記得青年時期,有一次春節回去祖庭大覺寺過年,附近有一位十七歲的姑娘叫彭紅珍,雖說是鄉下的村姑,但模樣清秀乖巧,村裡的人都認識他。沒多久,聽說被搶親了。我自忖:「不得了,這樣一位規矩內向的女孩,居然被搶親,肯定大受打擊,要死要活了。」第三天,左右鄰居相互告知,他要回門了。當我看到他那滿臉高興,眉開眼笑的樣子,不禁愕然,原來世間的人,情愛那麼虛假易變,短短的兩天,就可以讓人認命改變。 當然人的感情,也不能以這些來評比高下,相互較量。我一生推動「人間佛教」,就是希望讓每個人都獲得尊嚴、平等,不要以為只有自己了不起,別人的好心好意都不算什麼,把自己的偉大建立在他人的渺小上。事實上,每個人都很崇高,沒有誰比誰差。 在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偷襲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有一官員叫趙木高,帶著太太、三個小孩到棲霞山避難。那時候,我們每天吃過晚飯後,年長的學僧們會到花園跑香。趙木高的大小姐年僅十二歲,也會帶著弟弟、妹妹出來玩。他人長得很漂亮,卻患有小兒麻痺症,我們的同學調皮,促狹喊他:「小瘸子。」 我聽了很不以為然,心裡為他感到不平:「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叫人家呢?」但是,當時我是學院裡年紀最小的學生,哪有資格英雄救美,站出來講話呢? 這讓我想起幼年時,鄰家的小女兒也是同樣的狀況,走起路來總是一拐一拐。附近的小孩老是愛捉弄他、嘲笑他。外婆告訴我,千萬不能欺負人家,他只是外表有缺陷,內心跟我們每個人一樣,甚至可能比我們更清淨美好。我很敬愛外婆,就把他的話牢牢地記在我的心中。 我和趙木高一家人,彼此沒有講過話,兩三個月後,他們也離開了棲霞山。由於是在單純的叢林中生活,即使經過十多年,我也來到台灣,對於這件事,還是很有記憶。 應該是近一九六一年時,有一天,同參悟一法師來高雄;談話之間,偶然提到:「我們去台中看趙木高好嗎?」 我一聽,忽然記起這個名字,就很自然的說道:「時局這麼動盪,不知道他們也來到台灣了,他女兒趙夢霞也有來台灣嗎?」 同參說:「是啊,他們一家人都來台灣了,我們也常常來往。」 他接著又說:「趙老太太常念著你,想和你見面呢!他家的女兒趙夢霞,以前大家常叫他『小瘸子』的,都已經中興大學畢業了。」 我問:「現在呢?」 悟一法師回答說:「在花蓮女中教書,你可以去他家,或者我叫他來看你。」 這樣一說,勾起我的好奇心。最初想,去看看也好;隨即第二念又起,決定還是不去了。因為過去我們並沒有關係來往,也沒有情誼,幼年記憶中的小女孩,現在也成長了,何必再去攀緣呢? 因為這樣的兩件事,後來引發我寫「人間音緣」裡的一首歌:〈殘缺也是美〉。畢竟,如詞裡所述:「月亮不一定要圓滿,殘缺也是一種美麗;人生不一定要擁有,享有也是一種福氣。」 早期的台灣女性地位不高,我經常勇敢的為女性講話,並且提倡兩性平等。曾有同參嘲笑我是「婦女工作隊隊長」,並質疑為什麼弟子中大都是女性出家?其實,無論哪個宗教,本來就是女眾比較多。因為女眾的心地柔軟,心思細膩,性格上與宗教比較相應,對於心靈層面的追求,也比較容易自我發覺。 我對待女性的確很熱心,總覺得「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我應該為弱者發聲。我倡導男女平等,實際上要做到真平等很困難,因為基本上男女性格不同,男眾的體能、力氣比女人大。但除此之外,生命人格是平等的。好比佛陀開悟後的第一句宣言就是:「眾生皆有佛性。」並且主張「四姓平等」。 為此,我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陳列的十八羅漢當中,就列有三尊女眾羅漢,雖然這是佛教弘傳史上的創舉,但事實上,早在佛陀時代就有女眾修道成就的記載。所以,無論男性、女性,公平正義是很重要的,基於佛陀的教示,強調男女平等,佛光山也重視「四眾弟子,僧信平等」,相互尊重。 一般說來,凡夫的情愛比較貪戀於男女之情。如果情愛能夠隨著我們人格的遞增而日益提升,隨著道德的長進而日臻純淨,那麼凡夫的情愛也會愈來愈昇華,從愛自己、家人,進而愛世界全人類。 記得我來到台灣,才剛有飯吃、有安定的住所時,就想到:應該還有很多孤苦無依的小孩,或者無人奉養獨自生活的老人家,總想要為他們做些什麼事。那時,我們沒有育幼院、養老院,也沒有多餘的房子可以讓他們居住,只有把一部分的僧寮讓出來給他們使用,以盡一己之力。 到了一九六七年,宜蘭耶穌教創辦的一所「蘭陽救濟院」,在經營上出現困難,希望我助一臂之力。我感念天下的老人,都是我的父母,便應允接收這所老人院。那時,我問佛學院的學生,有誰願意前去服務嗎?甫畢業的紹覺、依融,兩個人一舉手就是服務了四十年,從未忘記初心。一九七六年,佛光山內另外開闢一區,設立了「佛光精舍」,提供老人頤養天年;一九九五年,我也受高雄縣政府的委託,接辦管理鳳山「崧鶴樓」,成為第一所公辦民營的老人公寓。 這許多老人家,鶴髮童顏,甚至有高齡一百多歲的長輩,我都可以稱他們祖父、祖母了。老人的體力、眼力等各方面功能雖然退化,但老人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可以作為後代學習的榜樣,可以把智慧、經驗傳承給後代,所以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實在不能輕視。 育幼的部分,一九六九年時,佛光山照顧的小孩愈來愈多,有的父母不在,有的是警察送來,甚至也有來自印尼、馬來西亞的小孩。最初,也有孩子父母姓名不詳,我就說:「就全部登記在我的名下吧!」因為我俗家姓李,所以育幼院裡很多的小孩就跟著我姓李了。 弟子中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他說:「師父,你不可以這樣做,登記你的名字,不只會被人誤會,將來他可能會要求把佛光山的產業轉移給他。」 當時,我沒有顧忌,堅持決定這麼做,為什麼?這些孩子的心性純潔,都是可愛的兒女,我走到哪裡,他們見到我,總是師公長、師公短的熱情叫喚,教人怎麼不增加對他們的親情呢? 《禮運‧大同篇》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都是生命共同體,很多的父母生下兒女後,沒有辦法教養他們,我們尚有微薄之力,幫忙照顧又有何難?生命寶貴,有尊嚴的愛才有價值,我們給予他慈愛,如自己同胞兄弟、骨肉親人,這種愛才能獲得大家接受。 後來,我把孤兒院擴建到斯里蘭卡、印度菩提伽耶、拉達克等。我在巴西有兩百多位「如來之子」(如育幼院),道場住不下那麼多小孩,只有每個禮拜給他們一袋米、一籃菜,白天在寺院團體學習,晚上就各自回家。甚至我建議他們踢足球,只要踢到一個程度,可以帶他們到台灣來打,把台灣的足球帶上世界。另外,在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有許多的善堂師姑,把領養的孩子送來佛光山,我也協助他們受教育、學習。看這些孩子一年一年的長大,一個一個的成長,這比任何事情更加快樂、更加有意義。 由於這樣的關係,我經常想到這許多小孩、老人。甚至,路上碰到衣衫不整的小孩,就想到可以跟我回佛光山;見到無依的老人家,就想到可以請這些長輩到我們的老人公寓居住。心中擁有對兒童、少年、老人的愛,覺得愛個人太渺小,愛大眾、世界,普愛芸芸眾生,才能擴大自己的世界。 「愛」情要有恭敬,是一種淨愛。對於小孩、老人,或是殘障人士,要學習愛他們,不能嫌棄。愛不是占有,而是奉獻,如同培養愛情,不是只愛「我」的,也要愛「你」的;因為愛不能據為己有,愛要當禮品送人,占有的愛.......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