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13 17:39:01瀏覽78|回應0|推薦1 | |
沒讀過易經,印象是,八卦、古書、難懂。有幸相遇,留個筆記。最表面解釋,易者變也,天地不停在變,人處變於其間。 『世歷三古,人更三聖。』講成經的三段變身:[1] 上古甚至說是 7000 年前,伏羲氏作八卦符號。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兩儀;一劃完整為陽爻,中間有缺為陰爻;相乘得四象,再二乘得八卦,2x2x2,每單卦三爻。卦名「乾、坤、坎、離、震、巽、艮、兌」代表「天、地、水、火、雷、風、山、澤」。以自然現象比喻處境,引申一番道理以解惑,所以卦能用來講義理,也能講象數算命。[2] 後來發展成六十四個重卦,置八卦於欄首列首,棋盤交叉而成,每卦六爻。中古 3100 年前,周文王父子用文字寫卦辭、爻辭,四千餘言,是為周易,後世稱為易經。最高級的學術著作尊稱為經。 [3] 下古 2500 年前,孔子讀通周易,著十翼,或稱易傳,用以講經。從此易經就是周易與十翼的經傳合訂本。以上,伏羲氏畫八卦到周文王演周易,少不得有神話與傳說的成分,說不準到底誰做了什麼,十翼也有說是孔聖與儒家眾賢的集體創作。原版經文字太少太過扼要,若無傳無注根本看不懂,到百年前,講解易經的論述著作已逾二千本。太偉大!從二爻兩根線,到八卦,到四千字,到今天無限發表的學派演進與心得分享。 『群經之首』是易經的至高頭銜,是我國、甚說是全世界能夠不失傳的最早第一本書。孔子生活的東周春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易經很合理是為各家學說的基礎教科書。太極八卦圖,也都知是道家道教的形象標誌。易學成就了儒道,而儒道深植民族的思想基因。本以為不懂易經,其實熟得很,幾十個日常成語出自易經,三千年來沒離開口筆文學:元亨利貞、自強不息、九五之尊、飛龍在天、群龍無首、不速之客、三陽開泰、否極泰來、遏惡揚善、謙謙君子、無妄之災、虎視眈眈、大快朵頤、突如其來、與時俱進、順天應人、匪夷所思、錯綜複雜、樂天知命、見仁見智、洗心革面、殊途同歸、窮變通久...。又,武術、兵法、中醫、風水,凡有陰陽相對或方位佈局概念的國粹與民俗,援於易再入於易,道理皆通於易。易經是中華文化的開端。
>>>>>> >>>>>> >>>>>> >>>>>> >>>>>> >>>>>> >>>>>> >>>>>>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鑽研周易時,五十上下,參透而『知天命』,斷言周易能使人不犯大過錯。一直到現在,易經都是聰明人必推薦的高深寶典,也一直都是半仙算命的秘笈天書。所以,人近半百,該不該讀易經?要不要加入聰明人之列?或一不小心走火入魔變成了江湖術士? 所謂命理,重點在理字,講不成大道理,反是故弄玄虛、玩笑命運。心裡有大疑惑,理性不能解決,卜個卦吧。常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卦裡見山水,照背書叫它蒙卦、蹇卦豈就完了?是解作險阻?或向前迎取無盡的寶藏?或是予有天命的山河霸主?自己要會想,就都有可能,卦給的是靈感啟發。何況易者變也,一旦解卦不準,那正是因為從卜卦之初到行為結果,天地人時俱變矣。64 卦 6 爻又陰陽互為表裡,乘開等於生生不息的情境解讀,不可執著其一,不準,真的是自己不會想。業務員考察蠻荒部落,是都不要鞋或都缺鞋呢?危機轉機叫做一體兩面,不是狡滑,而是哲學;哲學再上一層即成宗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人生事,若不能借助歷史與經驗,就求取哲學的智慧。為放下患得患失,學易是極好的。 非關不夠聰明,這年頭不怕找不到好教材。決定學不學易經在於有沒有靈性,會不會看圖說故事,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覺得還不夠聰慧,請來學易。學員本質要既不笨又不鐵齒,否則老跟易經本文抬槓沒完。而學精了便真的是知天命了,即使遭逢大禍大過也當是自然一樣的存在,無不可喜,淡定。再講起理來也無關對錯,只有聽眾多少。 謝了,我暫時不學,我就是那種鐵齒愛抬槓的皮蛋,比較喜歡隨緣一卦卦讀人怎說,看消遣、存靈感,『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我肯定周全大道理,但能三會十就很滿足了;我嚮往如果被訓練成大智善言,但不想變成全身釘滿教條格言的心海羅盤。
>>>>>> >>>>>> >>>>>> >>>>>> >>>>>> >>>>>> >>>>>> >>>>>>
連結《傅佩榮,易经与人生》 連結《曾仕強,易经的奥秘》 二位臺灣教授在對岸升壇講經。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