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背後(一)
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歐洲文明中獨具一格,是極少數面具溶入日常生活的城市。
18世紀以前,威尼斯居民生活完全離不開面具,人們外出,不論男女,都要戴
上面具,披上斗篷,這專屬於威尼斯的面具就是那有名的“包塔”(Bauta)。
王公貴族們戴上誇張的面具,穿著華麗的復古裝束,聚在河邊或者乘船夜遊。面
具掩蓋了大家的真實身份,所以人們可以毫無顧忌,恣意狂歡。整晚的音樂,整
晚的歡慶。這是一場不散的夜宴。狂歡節的習俗最初起源於那些喜歡隱姓埋名到
賭場賭錢的威尼斯貴族。後來演變成為歐洲最具有異國情調,多姿多彩的節日。
威尼斯人把面具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人們從不知道威尼
斯人具體是何年開始戴面具的,但卻知道早在西元13世紀,就有法律規範面具
的使用。在18世紀之前,法律允許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裏戴著面具
和工作和生活。具體說來是從每年的10月5日起到第二年的6月10止——長達
8個月。至於10余天的嘉年華狂歡節和為期40天的齋戒日更是面具不離身。
詩人拜倫曾說:「忘不了威尼斯曾有的風采:歡愉最盛的樂土,人們最暢的酣飲,
義大利至尊的化裝舞會.」
「面具風」起源很早,在西元1268年便出現禁止穿戴面具的官方檔(當時穿戴面
具者多為落難貴族及避債的賭徒,且戴面具進入教會有損教會尊嚴,故加以禁止
之.),可見面具的普遍.
十六世紀,身著斗篷,面具的造型依然未獲准,但「面具客」(Masquerade)仍舊穿
梭於威尼斯的街道巷弄之中,他們有的是密會情人,有的是躲避仇家的追殺,無論
如何,十六世紀的威尼斯,「面具」仍然橫行於其中.
拿破崙揮兵南下,征服了威尼斯,瓦解了殘喘多世紀的「面具客」,從此面具客銷
聲匿跡,直到西元1979年的現代嘉年華才再度復活.
威尼斯狂歡節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華麗服飾。這一傳統可追述到
1700年前。權貴和窮人可以通過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後面,社會差異暫
時被消除。富人變成了窮人,而窮人成了富人。他們互相尊敬地打著招呼。在這
短短的節日裏,這個被稱為威尼斯的小共和國,毫不費力地完成了其他國家要通
過革命才能實現的社會大融合。
在面具後面,年齡差異被消除,老人變年輕了,年輕人一下子老成持重起來。年
輕人和小人物借助面具代表的權威把自己裝扮成大人物。而老人極力將自己裝扮
得很年輕,甚至越無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變成女人,女人也可以變成男人。
對位於阿爾卑斯山南麓的義大利而言,義大利的面具代表的是虛掩,矯飾的另類
性格. (摘錄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