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邊氏東方蠟蟬原名渡邊氏長吻白蠟蟲, 其得名就來自於牠頭上那根長長的角, 生物學者們到現在還不確定這根長角到底有何作用, 因此猜想可能是用來嚇阻敵人之用。
渡邊氏東方蠟蟬是台灣蠟蟬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主要分布於台灣北部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山區。 包括陽明山、四獸山或坪林等地的次生林或人造林裡, 都曾發現這種不會叫的「怪蟬」,不過還沒人清楚牠的生活史, 也沒人發現其幼蟲,因此不少昆蟲學者都在努力解開其生態之謎。
這種「怪蟬」其實並不是蟬類,而是一種和蟬有親戚關係的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因為沒有發聲器官所以不會叫,不但頭頂那支足足有身體一半長的綠角讓人嘖嘖稱奇,配上一對黑亮的複眼,以及宛如綴著許多珠寶如長裙般的大翅膀,「說真的,這隻怪蟬真的很好看呢!」
渡邊氏東方蠟蟬的成蟲還有個很好玩的特性,就是牠很會在樹上橫著走,如果發現有人影接近,就會橫移躲到樹幹後面,如果你再跑到牠面前,牠又會馬上跑到樹幹前面,非常有趣。
渡邊氏東方蠟蟬生活史及相關習性亟待研究。 於夏季至秋季時,成蟲善跳,以樹汁為食。常見於烏桕上群聚,原因不明。如何過冬,或是交配行為發生季節,有待觀查研究。
本種分布十分狹窄,且常成群生活,所以十分容易被成群捕獲。 中低海拔森林的破壞,也是使渡邊氏東方蠟蟬族群減少原因之一。 目前渡邊氏東方蠟蟬已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保育類動物。 由於渡邊氏東方蠟蟬對於特定種類的植物依賴性相當高, 一旦賴以為生的植株被遭到破壞就會跟著死亡, 足以說明為何原本是大台北盆地常見昆蟲的渡邊氏東方蠟蟬, 應該是近十幾年來高樓林立使棲息地消失,才導致數量愈來愈少。
&&&&&&&&&&&&&&&&&&&&&&&&&&&&&&&&& ‧中文名稱: 烏桕 ‧英文名稱: Chinese Tallow Tree ‧學 名: Sapium sebiferum (L.) Roxb. ‧科 名: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烏臼屬(Sapium) ‧莖: 樹高可達15公尺,徑20~45公分,樹幹通直;樹皮灰褐色,有不規則的深縱裂紋,老樹的栓皮層有剝落的現象;具有多數枝條,枝條初為綠色,後則略帶為灰褐色,光滑無毛。 ‧葉: 葉互生,菱狀卵形或菱形,長5~8公分,寬4.5~7公分,先端銳尖或為短尾狀,基部鈍或楔形,膜質或紙質,全緣,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秋日至冬日落葉時常會變為紅色或深紅色;葉柄長3~6公分,先端有二枚腺體,光滑無毛。 ‧花: 花多數,甚小,綠色或黃綠色,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花朵單性,花序頂部是雄花,基部是雌花;花序長5~9公分,直立或為拱形;雄花:每一苞片內約有8~14枚,花萼杯形,齒緣不整齊,雄蕊2~3枚;雌花:萼為三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銳尖,子房三室;花柱短,柱頭三裂。 ‧果: 果實為蒴果,球狀橢圓形或近球形,具三溝,徑1~1.5公分,9~11月成熟,初為青綠,成熟時黑色,三裂,內藏種子三粒,黏著於中軸,黑色,外被白臘層的假種皮。種子外有一層蠟,種仁含油20%臼蠟和臼油為主要的化工原料,可製蠟燭、肥皂,油漆等等。唯有毒不能食用。 ‧談天說地: 烏桕為落葉大喬木,烏臼得名的由來:有一說法是因烏臼鳥喜食其種子而獲名,另一種說法是因其樹老時根部黑爛成臼,而得名。 烏桕的木材質地較有彈性,適合做『陀螺』的材料,所以坊間有『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苓』之說。 單葉互生葉序,葉形卵菱形,葉端尾形尖,葉基楔形,葉柄基部有蜜腺,葉緣全緣;葉柄長 3~6 公分,有葉托。葉片有毒,不宜在魚塘四周栽培;葉子是漢人的黑色染料;秋季樹葉轉為鮮紅色,頗為壯觀。花序為葇荑花序,開黃綠色小花,花期在夏季。烏桕種子白色的部份含有蠟油,可以做成蠟燭,黑色的部分油炸後可以取得透明的青油,當成肥皂的原料或食用。
鳳飛飛~溫暖的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