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016大葉山欖(081006)
2008/09/17 17:12:08瀏覽2424|回應0|推薦6
  
‧中文名稱:
大葉山欖
‧英文名稱:
Formosan Nato Tree,Taiwan Nato Tree
‧學 名:
Palaquium formosanum Hay.
‧科 名:山欖科
(Sapotaceae)膠木屬(Palaquium)
‧別 名:臺灣膠木、驫古公樹、山檬果
‧原產地:臺灣北部及南部森林、蘭嶼
‧用 途:
  1.木材可當建材,可造船,樹皮製造漁網的染料。
  2.食用:果實可食。
  3.優良的綠化植栽:原生海邊,抗風耐鹽性強植栽。

^-^請欣賞大葉山欖圖片10張^-^

‧莖:
台灣原生樹種,膠木屬植物常綠性大喬木,
株高可達20公尺。樹皮富含乳汁,樹幹黑色,
小枝粗壯暗褐色,被紅褐柔毛,具有顯著的葉痕。
樹性極為強健,耐鹽、抗旱、抗風、耐濕,
為一種對臺灣氣候頗能適應的樹種,
樹姿顯得美麗獨特,挺秀明潔,適於觀賞,
其枝條斜向伸展,亦頗具層次感,
實為原生樹種中利用價值極高之品種。
‧葉:
單葉,互生,葉端鈍形,葉面平滑,
葉表面濃綠,葉背淺綠。
厚革質,形狀橢圓形、倒卵形或是窄的倒卵形,
長約有10~13公分,寬則約5~8公分;
葉子邊緣是屬於「全緣」的葉緣,
且有些反捲(亦即向葉背面彎曲);
側脈有7至10對,其葉柄很短,不到1公分長。
‧花:
腋生花,且花朵還是簇生在一起;
花淺黃綠色,直徑約有0.8~1.2公分長。
花萼兩輪排列(兩層), 每輪有裂片3枚,
外輪的萼片外面密布深褐色毛茸;
花瓣6枚,披針形,淺黃色,兩面均光滑無毛;
雄蕊18~24枚,花絲基部與花瓣癒合;
花柱單一,錐狀且宿存;花柄被有褐色短毛,
約1.2~2.8公分長。花期:3至4月。
‧果:
果實是不開裂的漿果,長約有3.0~4.5公分,
直徑可達1.2~2.5公分長。
剛結果時呈球形而顏色為淺綠色,
隨著果實的成熟,形狀漸轉為橄欖球形
而顏色也轉為暗橄欖綠或褐色,
且越變得多肉與多汁,也漸漸有香味溢出。
其內的種子1至4粒,紡錘形,
約2.5~3.0公分長,暗褐色。果期:7至9月。 

 

‧談天說地:
膠木屬植物約有115種,分布在熱帶的亞洲地區
及太平洋諸島嶼;在台灣僅有大葉山欖一種;
學名中的「種小名」雖然是以formosanum命名,
但除了本島,菲律賓的呂宋島、巴丹島及巴布亞
等地也是本種的天然分布地區。
由於大葉山欖樹型優美、蟲害又少、花香果甜,
很早就被馴化作為公園用樹、校園或都市的植栽。

在蘭嶼,達悟人會砍取大葉山欖的莖供製造
雅美船首、船尾板、船槳及坐墊等暫時性的木釘,
與水芋的收穫棒等;
又大葉山欖的達悟話(雅美語)是「kolitan」,
其意思就是「剝皮才能吃的果實」,
而當地人又稱本大葉山欖為「蘭嶼芒果」,
故其美味程度可想而知。
果實如未熟透澀味很重,須於稻殼堆裡或石炭土中,
待果實變軟方可食用。


在宜蘭地區的噶瑪蘭聚落中
常常可以看到高大的大葉山欖,
因此就有人認為有大葉山欖的地方就有噶瑪蘭人,
而把大葉山欖當成是噶瑪蘭人族群意識的象徵,
這就像阿美族,在部落常看到毛柿與麵包樹一樣。
宜蘭有句俗語,叫『橄仔腳躲鬼』。
橄仔樹就是指大葉山欖,傳說噶瑪蘭人擅長下蠱,
漢人父母以此俗語嚇阻小孩子擅入噶瑪蘭。

大葉山欖的果實像橄欖樣的野果,
在綠島它有個有趣的名字叫『臭屁梭』,
在宜蘭五結利澤簡地區叫做『橄仔樹』。
常把大葉山欖與瓊崖海棠搞混,
大葉山欖葉子是厚革質,形狀則是橢圓形或倒卵形。
生的果實也不一樣,瓊崖海棠生的是圓形的果實,
大葉山欖生的是橄欖球形。

( 在地生活高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are2008&aid=222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