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09 14:44:36瀏覽3928|回應2|推薦17 | |
壹、2019池上秋收.聲躍雲霄迎客來 今年十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我們一群老朋友,結伴前往台東池上,聆聽齊豫女士、陳建年先生的演唱,享受迴盪在花東縱谷的嘹亮歌聲。 步行往演唱會舞台的途中,幾株青葙亭亭玉立在金黃色稻田邊;觀眾席望向舞台、再將視線延伸,台灣的脊樑–中央山脈在前方;演唱者目光所及,除了熱切參與的觀眾們,還有從海底緩步、遠道而來台灣的海岸山脈。 陳建年先生特別請大家允許他轉身,面對高聳的脊樑,用歌聲捲起無邊稻浪,傳達家園的滿懷深情!諸位點進後列網址就可以聽到他們美妙動人的歌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eCKdpR1pU) 貳、池上秋收.收成最美麗的地景風貌 我們有同行韓行一學長的大學同學賴永松先生賢伉儷款待,賴老師已經從中學物理老師崗位退休,他是苗栗移民來台東池上的第二代。 聽賴老師說,在2000年(民國89年)的時候,台東池上有一群鄉親發現家鄉「大坡池」的多項工程,讓這座被指定為「國家級濕地」的美麗水域,幾近乾涸,面目全非;大坡池是池上斷層活動形成的斷層池,水源則來自新武呂溪沖積扇末端的伏流,此處也是秀姑巒溪的源頭之一。他們於是發起保護這方濕地的行動,成立了「池潭源流協進會」組織,用社區力量跟政府部門對話,寫下了長串致力守護家園的篇章。 2009年5月,因緣際會認識了台灣好基金會嚴長壽先生,多方討論之後,地方團隊「提升地方的藝文涵養之發展方針」被形成共識;當年11月,首度舉辦「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當年是鋼琴家陳冠宇先生在稻田中彈奏,沒有搭舞台,觀眾們坐的是隨便在路旁擺放的椅子。 2013年,雲門舞集成立四十周年,林懷民先生以稻禾的一生創作舞蹈;在黃雲般的池上田間,舞者們猶如飽滿的稻穗,向土地俯首彎腰。這一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在萬安社區的緩坡田間,設置了觀眾席,永松老師說那是林懷民先生挑選的地方。諸位仔細觀看照片,舞台前立起一綑一綑的稻稈,那是為了搭建舞台和觀眾席,每年第一塊收割稻穀的區域所產生的稻稈。而為了深化藝術文化涵養,他們成立了「池上藝術文化協會」,我們在「穀倉藝術館」遇見理事長梁正賢先生;看見梁理事長,讓我想起台灣各界在推動終身學習園地如社區大學、生態旅遊協會等理念的實踐行動中,多次聽到「池上梁正賢」的姓名,而這些推廣任務,已歷經二十年的時光了。 2018年,雲門舞集以「松煙」為曲目再度蒞臨池上。 2019年是第十一屆「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從火車站前忠孝路綠草坪旁的交通接駁開始,就有很多中學生擔任義工服務;他們幾乎五步一組、十步一哨,曲終人散之際,還列隊揮手,殷殷期盼明年再相見! 參、「天外碧山碧.地上黃雲黃」 演唱會的第二天,我們再度徜徉稻田間。在馳名的金城武樹旁,我看見三面光的水圳,但因有了大面積的稻田,還有產業道路旁幾棵大樹,沒有電線桿,三面光的水圳似乎就不那麼礙眼。 而提到水圳,許多遊客必登上去望遠的大觀亭,亭子下方就有一條水圳通過。聽賴永松老師解說,這條水圳地勢很高,名字叫做「浮圳」,是1922年築成的;當年,一群地方人士組合,向日本殖民政府的勸業銀行貸款二萬零五百五十元為工程款項,之後再慢慢償還。 站在花東縱谷這條浮圳上,望著它順勢灌溉的數百頃良田,黃色織錦般連上巍峨高山。在山的那一邊,1815年,清代客家籍黃清泰參將行經台中南屯時,有一首作品〈宿貓霧戍田家〉: 行役貓霧戍,駐馬看秋光,天外碧山碧,地上黃雲黃。 雲黃稻已熟,家家刈穫忙。 笠子團團月,鐮鉤皎皎霜;打禾苦且樂,歌聲何悠揚; 饁擔羅田畔,婦媚依土旁。兒童四五人,裸走拾穗狂。 ~節錄自〈宿貓霧戍田家〉(貓霧戍即今台中南屯)
歷經二百多年時光,山這一邊的的池上,詩人、藝文團體、歌手、居民,用心耕耘這塊淨土,讓人們有機會跟著池上鄉親,在秋收時節,享有縱谷裡歌之舞之的愜意,遍地金黃的豐實篇章。 2019/12/09 ▲2019池上秋收,阡陌青葙迎客來! ▲遊人走往演唱會場途中 ▲與熱心服務的義工合影 ▲演唱會已經結束,許多人還不想離開。 ▲曲終人散,舞台一隅。 ▲齊豫女士著紅色披肩緩步離場的身影 ▲板塊接縫於花東,舊雨新知聚縱谷;曲罷餘音仍繚繞,舞台合影皆歡顏!
▲珍重再見! ▲池上青少年,結伴當義工;嘉德懿行風,他日成棟樑。
▲從大觀亭拍攝東邊山–海岸山脈,演唱會舞台位在照片的左前方緩坡。 ▲1922年築好的「浮圳」,圳水悠悠流至今! ▲金城武樹附近的水圳和亭子 ▲美麗的環境,需要眾人的扶持。 ▲稻田.菩提樹.白雲藍天 ▲中央山脈漂浮的白雲,山坡可見大型崩塌。 ▲從大觀亭往花蓮方向,望著板塊接縫的花東縱谷。 ▲大觀亭眺望花東縱谷南端的台東。 ▲四方好友相聚,池上秋收時節;背面海岸山脈,越嶺遇太平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