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11 11:12:49瀏覽7200|回應1|推薦7 | |
有幾回在拜訪社區的時候,聽幾位比較年長的鄉親分享他們在溪流中發現「牛屎鯽」時的驚喜,然後提到「河蚌」,又講到「互利共生」,但是我一直無法完整地理解其中奧妙,直到看見這本小書–《跟排水路當好朋友Be Friendly with Our Drainage》~區排小小生態調查員培訓活動紀實–之後,才恍然大悟,驚訝連連。 出版這本小書的單位是隸屬經濟部水利署的水利規劃試驗所(簡稱〝水規所〞),座落在烏溪的霧峰河段北岸,成立於民國56(1967)年10月2日,即將過五十周年慶。舉凡水資源調查、河川綜合治理計畫的相關課題、乃至灌溉排水、地質鑽探、、、;國人可能最熟悉的員山子分洪水利工程的啟動研究、規劃水工試驗與興建工程,水規所都在其中肩負重責大任。 2014年,水規所在台中市后溪底排水進行研究調查時,發現了稀少魚類「巴氏銀鮈」(Squalidus banarescui),它是台灣特有種,瀕危魚種之一,數量比國寶魚–櫻花鉤吻鮭還少,以前並沒有在這條排水路發現牠們的紀錄。然而,有多少人知道並重視這個訊息呢?參與編寫這本書的顧玉蓉老師曾分享說,當年他們在排水路調查的時候,路過的民眾之中只有幾位會問在做甚麼?大多數人則毫不在意排水路旁的動靜。他們由此推測:關心排水路水質水量的人不多。經幾度深思,於是在2015年,水規所「灌溉與排水規劃課」負責邀約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合作進行了【跟排水路當好朋友Be Friendly with Our Drainage】活動,培訓「區排小小生態調查員」,此舉吸引了台中地區數十位親子一起來學習。 台中市后溪底排水路流佈在台中市霧峰區,水的源頭來自阿罩霧圳,這是在清道光18(西元1838)年間林定邦興築的水圳;1999年921大地震後因斷流而廢圳,經水利署補助南投水利會加以修復後恢復灌排功能;阿罩霧圳的水源來自烏溪北岸象鼻坑附近的攔河堰,灌溉面積達1500公頃,是孕育霧峰香米的功臣之一。 在這個學習活動中,學童們跟著老師沿水圳學習調查的方法、紀錄調查的發現、還學習製作魚類標本。他們調查的區域涵蓋后溪底排水和它的兩條支流–興台支線與松子腳支線,兩支線在四德埤會合之後就成為后溪底排水;其中,兩條支線主要排除的是農田尾水和雨水,后溪底排水則須排除農田尾水、雨水、生活汙水、工業廢汙水等,最後排進大里溪。 從這本書中的照片,看到這條排水路有三種漂亮的小魚,牠們叫做: *台灣石鲋 Paratanakia himantegus himantegus (又稱『紅目猴』) 104年10月在后溪底排水調查發現數量頗多的台灣石鲋。為吸引雌魚,雄魚體色較為鮮明。(顧玉蓉 攝) *高體鰟鮍 Rhodeus ocellatus ocellatus 高體鰟鮍雄魚體色鮮明,在水族寵物店偶爾會發現牠們的蹤跡。 *史尼氏小䰾Puntius synderi (南投人稱牠們:『四點金』)
史尼氏小䰾體色鮮明,常跟台灣石鲋混居,但近年來數量也愈來愈少了。(顧玉蓉 攝) 老一輩對前述三種魚全稱為「牛屎鯽仔」,聽起來親切極了。這本書告訴我們,對魚類有考究的耆老會依型態特徵另外給予不同鄉土名稱,「牛屎鯽仔」通常是講「高體鰟鮍」;「台灣石鮒」則因為眼睛上的紅色以及行動像猴子般地敏捷而被稱為「紅目猴」;「史尼氏小䰾」有「石兵鯽仔」「紅目鯽仔」的稱號,根據《一路報導》羅聿先生書寫的〈被遺忘的四點金:史尼氏小䰾〉文中,南投人稱牠們為『四點金』呢! 台灣石鲋和高體鰟鮍最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方在生殖行為與河蚌之間的互利共生機轉。牠們的雄魚會尋找河蚌,再守著河蚌等雌魚來產卵;這兩種雌魚都利用細長的產卵管,將產卵管伸進河蚌的鰓瓣中,每條雌魚大概在每一枚河蚌中產下5~6顆卵,之後再尋找另一枚河蚌,再產幾顆卵到河蚌的鰓瓣中,這種分散風險的方式跟我們熟悉的大量產卵方式迥然不同。守在河蚌旁的雄魚需把握機會讓魚卵受精,才有機會孵出小魚兒;有位河川社群的夥伴說:「喔!那不就是守在產房門口嗎!」 在河蚌中孵化出來的仔魚以河蚌為家,藉由河蚌濾食浮游藻類的過程,順便吃一些浮游生物讓自己長大;換句話說,河蚌供吃供住。 河蚌為什麼願意擔任「免費褓姆」呢?原來,河蚌的幼體是浮游動物「瓣勾幼蟲」,牠們利用牛屎鯽的產卵管伸進自己鰓瓣產卵的時候,噴出幼體讓牠們附著在仔魚身上;河蚌幼體靠著吸收魚體表面黏液悠游水路,藉機擴張地盤,直到魚隻可能感覺發癢不舒服、摩擦河中的石頭之際,河蚌幼體掉入水路底泥中,完成循環。 前兩集節目中提到發生於西元1884年的「清法戰爭」,法國準備佔領台灣來威脅清廷屈服,清廷任命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法軍戰艦多次砲轟基隆且登陸進犯,都被守軍擊退,法軍在此受挫,乃轉攻淡水。當時留駐基隆獅球嶺的林朝棟情勢危急,林夫人(楊水萍)於是從台中霧峰親自率領六千名子弟兵連夜北上晉見劉銘傳,要求補充槍彈,禦敵救夫,最後夫妻倆合作成功擊敗法軍。 故事中擊敗法軍的林朝棟是霧峰林家子弟,興築阿罩霧圳的林定邦則是林家定居霧峰的第二代;曾經暫置故宮國寶的北溝山洞也在霧峰。在霧峰烏溪岸邊的水規所,以【情規河處】為主軸祝賀五十歲生日的特展中,展出很多歷史資料;他們還為辦公區內發現的二次世界大戰戰俘營立了紀念碑,請閱:http://powtaiwan.org/The%20Camps/camps_detail.php?Taiwan-POW-Camp-2---Taichu-5&name=Taichu 站在水規所舊正辦公室東側陽台,可以看見遠處的九九峰連向天際,南側則可以看見烏溪的悠悠流水。河水被引進圳道,灌溉滋養萬物之後又返回河川,因此,圳路排水通道在呵護水資源上是很重要的環節。 從十九世紀尾聲的清法戰爭到二十世紀中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有不少史料提醒:永遠不要忘掉這些歷史。相較之下,很多生物的存活課題就沒有這麼受到重視而被記載。由此觀之,水規所可以在研究發現之後,主動將整全的保育知識詳加轉譯,開啟體驗教學,讓孩童從小小的水路中,探索繽紛生命的奧妙課題,並將過程詳實紀敘,來達到科普教育推展的功能,這種作法深具遠見。 小小一本《跟排水路當好朋友Be Friendly with Our Drainage》,蘊藏著水利專業者運用良知良能,邀請民間團體協力合作,發揮環境教育功能,引發我們對保育環境更多的反思和實踐的動力;如果能將這種學習活動加以推廣,讓更多學童有及早學習的機會,再加上社區,圈起水資源保育的環節,那該有多好!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跟排水路當好朋友Be Friendly with Our Drainage~區排小小生態調查員培訓活動紀實》 作者:顧玉蓉 林文隆 / 出版: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019《台灣魚類資料庫》 ~http://e-info.org.tw/node/117284 《被遺忘的四點金:史尼氏小䰾》 作者:羅聿 ~http://blog.udn.com/selin7777/50233745《樹木何其多.黃槿最英雄》~http://blog.udn.com/selin7777/19451878《故宮國寶浪跡.北溝山動現光》~http://powtaiwan.org/The%20Camps/index.php 完成於2017/08/07 播出日2017/08/09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