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興衰與富強
現代國家的意義具備三要素,即是人民、領土以及主權,而聯合國的各成員參與聯合國事務表示主權平等,所以中華民國雖然具有管轄台澎金馬自由地區的領土以及2300萬人民,雖然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但退出目前因為並非聯合國的成員,因此極有可能被世界各國否定主權的危險,所以台灣人民對國家的興衰與富強或多或少都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而國家的興衰,要從時間的連續性中所產生的事件串聯成具有歷史意義的事實中考察,而考察的對象即是國家主權的行使。
所謂主權意指對內管轄人民,對外則為中華民國政府與外國政府交往,因此中華民國的興衰可從歷史事實上考察,且因為2300萬人民只能對台澎金馬自由地區的土地認同,所以可以從兩條歷史軌跡來看,第一條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是因為新大陸的發現使西方在新大陸開創新局,同時也象徵西方世界決心與東方接觸,所以想要尋找一條更近的海路,因為東方的富庶吸引著西方世界各國,但西方與東方的接觸克服了自然屏障後,西方是以船堅炮利而掠奪的方式來與東方接觸,這時期東方國家的主權是受壓迫的,致使國家產生興衰的歷史;第二條是荷蘭佔領台灣,然後鄭成功與荷蘭人的戰爭,這是台灣第一次與西方產生接觸的歷史,台灣住民有了國際觀,然後是清代與日據時代,台灣住民體認到主權的意義,也見證了戰敗的殘酷事實,戰敗會使國家主權更替。
國家的富強係指當代國家購買他國勞動力的能力以及抗拒他國侵略的能力,具體來講,國家就要有穩定發展的經濟以及優良的國防能力。
從中國的歷史來講,因為清代初期、中期雖然富庶,但是道光年間以後接連對外戰爭失敗,導致割地賠款,大量白銀外流,外國是以戰爭的型態取得對中國勞動力的購買能力,並非從事貿易來對取得中國勞動力的能力,但是清代國防的積弱也使得中華民族喪失了民族自信心,中國這種喪國辱權的情形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有所改變,中國的勝利而躍昇為世界強國之列。而世界終戰的思潮,世界各國才逐漸致力於經濟的發展,但是直至目前為止,仍然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大陣營相對立,但又逐漸在市場經濟中取得共識。
台灣島內的政治是處於政黨政治的競爭狀態,兩大黨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其中中國國民黨是遵守中華民國憲法的法統路線,民主進步黨是主張制憲正名的台灣獨立建國路線,這是截然不同的路線,可能導致人民嚴重的分裂對立,但是無論如何,應該在使國家富強的目標上取得共識。
出處: 國家興衰與富強 - 蔡英文要改旗易幟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petertsai6662/5187526#ixzz5QC63xK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