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香舊夢,
2008/12/12 17:15:40瀏覽984|回應0|推薦0
 

尋香舊夢,接起中國千年香道

隨時都有放得下的閒情,也偶爾能揮霍一回時光,奢侈地想像一下,這才是一個起碼的人生。

劉良佑曾擔任台灣現代陶瓷藝術學會首任會長,是知名的書畫和文物研究大家,也是兩岸公認的香道研究第一人。在劉良佑看來,香道是最接近“起碼的人生”範疇的生活方式之一。

不過,香道這種“起碼的人生”並非人人可為,這不僅因為它是一項燒錢的休閒,即使在古代,品香都是貴族專屬的;更重要的是香道流傳至今所面臨的文化和傳統 的缺失。為此,劉良佑教授梳理文獻、實地探訪眾多香木、香料出產國度以及文物遺址,並身體力行地舉行香道儀式和場景,力求為中國源遠流長的香道文化尋根。

復古香席

劉良佑認為,古代中國的香席活動強調“淨心契道,品評審美,勵志翰文,調和身心”這四種品德。

五代的羅隱有一首詩寫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到了盛唐,燻香已經很普遍了。進入宋代,由于士大夫崇尚 高標準的物質生活,又著力從精神層面倡導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燻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 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聞香,並制定了最初的儀式。

聞香儀式和場景又是如何呢?2006年盛夏的上海,我前去劉良佑先生府上拜訪,他家中的古典家具和小巧的園林構成了一個非常雅致的品香勝地。輕移四扇雕花 門板,進入香室。香室透氣而不通風,牆上懸了一面皮鼓和一張古琴,一張徽作白木束腰四仙桌上羅列著香具,一手可握的品香爐均為劉良佑親手仿制的官、汝、 定、均,外加龍泉,釉面溫潤如玉,分別用來品鑑不同的香。還有同樣材質的取火罐、香炭盒、香盒和香渣碟。由整塊純銀打制的七孔香插筒還是南宋的遺物,包漿 幽亮,分別插著紫銅竹節款式的香匙、香夾、壓灰扇、探針、頂花、灰鏟、香帚。

劉良佑從一個瓶子裡取出一段香料示客,長約八寸樣子,木質致密,乳白帶黃,從外形看與一般的白木無異。然後他拿起一把“度手定制”的大馬士革鋼刀,在香料 上割了一片比指甲略大的木片,放進一具聞香爐內。據說,香料的切割也至關重要,順向、逆向、橫向所獲得的不同紋理會造成香氣的差異。此前爐內已經鋪了用鬆 針和宣紙鍛成的灰,埋入一小塊點燃的木炭,劉良佑挾了香料蓋于炭上,再用灰壓輕輕壓出放射狀花紋的“小山”,操作時神情非常專注。品香爐的傳遞甚為講究, 主人用左手傳至主客的右手,客人右手接過來,聞香三次之後再用左手傳于下一位的右手,一種古意盎然的儀式感讓我正襟危坐,而又心生向往。

當這只仿官窯品香爐傳到我面前時,我按照劉良佑的示範,右手緊緊握住香爐的頸,左手虛攏成蒙古包狀,蓋住香爐口大半,移至鼻下,深深吸入,一股幽然的檀香迅速滲入體內又從腦頂逸出。第二次、第三次閉目凝神,臉向左側,再將鼻腔內已混濁的餘氣排出。

一爐香聞畢後,換上另一種香,繼續美妙的香氣之旅。

按照日本香道的規矩,在聞香的過程中,要即時在狹長的香箋上寫下心得。由于香的氣息捉摸不定,一開始是借用西湖十景來比喻,後來才用偈句來表達。但如何做 到準確而富有詩意,就需要靈敏的感官和豐富的想像力,還有詩性的表達能力。劉良佑取出他累積多年的香箋,往往是一個單詞後,再用一句詩來解釋。寫好香箋便 應該算是聞香已久的“香客”了。

香緣偶起

劉良佑與香道結緣純屬機緣巧合,早年他在台北的故宮博物館從事研究工作期間,曾于乾隆帝的“多寶閣”發現了一些造型奇趣的小爐,有金銀打造,也有琺琅材 質,成套堆砌,卻不知是何物。翻閱《四庫全書》等史料後,劉良佑得知這是古代的品香工具。中國古代中的用香和品香,在他當時看來,是一件風雅又深奧的事 情。出于好奇和傾慕之情,劉良佑一步一步投入了香文化的研究。

上海博物館舉辦週秦漢唐文明大展時,設專館陳列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銀器。陝西方面的專家將一些精美的器物解讀為茶具和鍊丹用的器物。“其實它們是用于聞香 的。”劉良佑為此專門寫了一篇題為《唐代香文化與法門寺出土香事文物之探討》的論文,送交“週秦漢唐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其中的發現和觀點使與會者大為 驚訝。

在週秦漢唐文明大展中,何家村窖藏品裡不僅有一件透雕五足三層銀燻爐,還有一件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這說明當時不僅室內設“躡席、燻爐、香案”(見《新唐書 ·儀衛志》),貴族婦女身上也佩香物。而史書記載,在漢代已有此種香囊,只是實物最早的發現為唐代。劉良佑還列了一份表格,從唐高祖的公元618年至唐德 宗的公元791年,通川、雁門、順化、南海、上洛諸郡及屬國向唐宮廷進貢香料數十次,這還僅僅是見諸文獻的。

這些年,劉良佑受聘于上海博物館,專心香道的研究,他認為中國香文化是大自然與人文智慧交融升華的物化體現,自春秋至漢魏開始初步發展。早在西漢初期漢武 帝之前,燻香就已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漢代的燻爐甚至還傳入了東南亞,在印尼蘇門答臘就曾發現刻有西漢“初元四年”字樣的陶爐。隋唐時期長足發展,形成了 一個成熟完備的香文化體系。唐中期以後,南方“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盛,人們對香的研究和利用進入了一個精細化、系統化的階段。宋元明清,香文化處于最令 人稱道的繁盛時期,尤其是宋代,香文化從皇宮內院、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補記:劉良佑于2007年9月揮別塵世,但採訪中他說過的話猶記于耳:“沒有昨天,今天就不會存在,那麼又談何明天呢?一個民族要有明天,是需要根基的。我們不把昨天的文化恢復起來,如何面對列祖列宗?”

在燻香文化發源地的中國大陸,唐宋以後的一千年裡,由于戰亂頻繁,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趨于粗疏萎頓,香席的儀式與詩、詞、樂、舞、棋等純粹的藝術形式一樣也日漸式微,這爐幽香傳至清末,終于在風雨飄搖中火盡灰冷了。

劉良佑生前一直希望與內地的文化人或香道愛好者一起交流並將其發揚光大。人已去,香猶在,願亦存。讓我們也為自己心中續上一脈香,接起中國千年香道。



話說沉香
沉香按結成情況不同分6種:沉香木因年代及自然因素,倒伏經風吹雨淋後,剩餘不朽之材,為“熟結沉香”,味清醇;沉香木倒後埋進土中,受微生物分解腐朽, 剩餘未朽部份,為“土沉”,味厚醇;倒伏後陷埋于沼澤,經生物分解,再從沼澤區撈起者,為“水沉”,味溫醇;活體樹經人工砍伐,置地後經白蟻蛀食,所剩餘 部份,為“蟻沉”,氣味清揚;活樹砍伐直接取得沉香者,為“生結沉香”,味高亢;樹齡十年以下,已稍具香氣者,為“白木”,味清香。

沉香木可以用來制作木雕、念珠等。因大塊的沉香已十分難得,又因其本身物理性特殊,沉香凝結的地方硬,木質腐朽的地方脆,用刀須十分小心,因而用沉香雕刻的擺件十分珍贵。沉香念珠纹理细腻,光澤滋潤,是念珠中的精品。


沉香是貴重中藥,可入脾、胃、腎三經,可通經脈安心神,鎮靜鎮痛、收斂袪風,生津止喘,解除精神
抑鬱,調理中樞神經,提神醒腦。現代一般用沉香泡水,需取水沉沉香,清洗掉表面的雜質後才可以沖
水飲用,水色清淡,入口清潤,淡香隨口帶入身體,給人純淨之感。如果加入茶水裡,再濃再苦的茶也
變得清醇可口。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entiye&aid=246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