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3/31 15:11:08瀏覽15|回應0|推薦0 | |
消文116-2 轉貼北14秋廣論班的消文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皈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其餘僅是虧損之因。 皈依以後,若是違犯了皈依學處的內容,將成為虧損或棄捨三寶的道理:在於分辨哪些情況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哪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 有人說,如果違犯以下六種學處,就算是棄捨三寶。六種學處,包括前面別學部分的三種遮止應學(即不歸依諸天、不損有情、不與外道共住),以及共學部分的恆修皈依,為命不捨,與供養三寶這三項。也有人說,要違犯九種內容,才算是棄捨三寶。九種內容,除了前項所說的六種學處之外,再加上違犯後面三種修行應學的各別學處(即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除此之外,違犯其他學處的內容,只算虧損三寶的因,不算棄捨。 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皈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皈,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然而我(宗大師)認為,如果違背了「為命亦不棄捨」這個學處,實際上就已經棄捨皈依了。另外,雖然內心並沒有棄捨三寶,但同時又貪愛與三寶相違的外道大師、教法、徒眾三者,像這樣不把三寶當做唯一真實的皈依處,也等於違背了「不言有餘」的學處。事實上,由於內心並沒有至誠的皈依,所以也構成棄捨。如果沒有違犯這兩條,其餘學處的違犯,就只是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棄捨三寶。 是故皈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皈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皈依,勵力不違皈依學處,是極扼要。 所以皈依是進入佛教的大門,如果能夠真實、至誠懇切的皈依,而不只是嘴巴上的空話,那就等於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這種力量能使一切內、外障緣都沒辦法危害我們;能使我們種種不同的功德,容易生起,卻不易退失,因此我們的功德也能漸次倍轉增長。 所以如同前面所說,我們由於懼怕死後會墮入惡趣、以及憶念三寶的功德,相信三寶能救護我們,所以才受持皈依。現在既然皈依了三寶,就應該對三寶具有真實的信心,努力照著應該學的去學,不違犯皈依學處,這才是最重要的。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皈處,是為三寶。若皈三寶不違學處,然其皈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皈依大師,僧是皈依正行助伴,故正皈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 假如有人這樣想:只要一想到死亡以及死後將轉生惡趣,對輪迴就會產生怖畏心;而今,要想免除恐懼、獲得救拔,唯有仰仗三寶之力。如果皈依三寶,又不違犯應學學處,那三寶是如何救護我們的呢?如《集法句經》中所說,「能徹底斷除三有毒箭的教法,我已經告訴你們了;如來是開示教法的大師,僧伽是修習教法的友伴,你們應該要努力去依法修行。」佛是我們皈依的導師,僧是皈依的正行助伴,而我們正皈依的是法。若能真實皈依三寶,在內心當中生起滅、道二諦的功德,才能真正從惡趣的怖畏中得到解脫。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