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3 10:58:18瀏覽687|回應0|推薦3 | |
今年高球四大賽最後一個、也是繼2004年之後再度回到風嘯峽高爾球場(Whistling Straits)舉行的第92屆美國PGA錦標賽最大焦點新聞,不是德國選手馬丁‧凱默爾(Martin Kaymer)於延長賽擊敗布巴‧華生(Bubba Watson)奪走獎盃,而是達斯汀‧強森(Dustin Johnson)於最後一洞發生之沙坑球桿頭觸地受罰事件。本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爭議並非來自裁判處置之正確與否,主要在於沙坑認定的合理性遭到高度質疑。
通常一場正式的高球錦標賽,除必須依照USGA與R&A頒行之高球規則進行外,主辦單位為使賽事順利進行,有時會針對其特殊情境或需求,另外再制定補充性之規則,即所謂之「當地規則(LOCAL RULES)」。
根據今年PGA錦標賽公告之「補充性比賽規則(COMPLEMENTARY RULES OF PLAY)」有關「沙坑」是這樣寫著:「不管是否被耙平整理,全球場區域內有沙的坑均視為比賽沙坑(障礙)。此即表示凡位於線外,以及線內、靠近繩線的都一樣是沙坑,包括比賽期間所有的無數腳印、鞋根印以及輪胎痕跡 (註1)。這種沙坑表面的凹凸不平都是比賽的一部分,並且不能對此情況進行無罰桿拋球脫離之。每天早晨比賽前,繩線內的沙坑都會被耙平如正常。」
從上述沙坑定義之說明,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強森所打的那堆沙地也是屬於沙坑,而且裁判的處置是有憑有據的。況且依高球規則之執法精神與慣例,即使仍有很多人為強森遭罰二桿失去爭冠機會而叫屈,也不致引起如此大之爭議。然而依制定該「當地規則」之原始目的與精神,照理其效力自應只能及於當時已經存在的全部所有的沙坑(包括沙地),至於比賽期間可能因觀眾踐踏而新造成之沙地(坑)是否仍具效力雖未說明,但答案應是淺而易顯。
但問題來了,沙地遍佈的風嘯峽球場到底有多少個沙坑?其實至今沒有一個人可以說得準,有人說1,000個也有人說1,200個,若再按「當地規則」連一般沙地都視為沙坑的話,恐怕永遠都是個謎。再者,風嘯峽球場是一典型海濱球場 (註2),屬沙質地形,繩線外的草地在大量觀眾密集踐踏之下,難保不會再新增”沙坑”,在這種情形下,有誰能保證強森所打的那堆沙地不是新增的?若屬新增,那麼這項判決豈不是對強森非常不公平嗎? 對於PGA錦標賽主辦單位這種不求甚解、便宜行事之作法,難怪就有美國權威媒體予以痛批,認為這是一項全盤都錯且錯到底的錯誤。
2004年PGA錦標賽第一次同樣在風嘯峽舉行時,也曾發生過類似事件。當時的史都華‧艾柏比(Stuart Appleby)就因未查覺到張貼在更衣室的一張「當地規則」,對部分沙坑的界定,已經由先前的「廢棄區(Waste Areas)」悄悄改成「沙坑」,導致他擊球前桿頭觸地遭到4桿的重罰。由此看來,像風嘯峽這種沙坑沙地多如麻的球場,沙坑或廢棄區的界定,球員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達斯汀‧強森賽後的心情,應該和1968年美國名人賽的Robert De Vicenzo 一樣,由於他誤簽記分卡使自己的分數無端多了1桿,以致失去與Bob Goalby延長賽爭冠的機會,賽後Vicenzo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我真是一個大笨蛋啊What a stupid I am.』
既然事情已發生,傷害也造成了,再怎麼自責感嘆也無法挽回。不過就此一事件,我們應仍然可以學到寶貴的教訓,即『無論賽前或賽中,高球選手(包括一起工作的桿弟)務必詳讀「當地規則」並隨時注意主辦單位發佈之訊息』,以避免悲劇發生。
(註1) 球道繩線外的區域仍然遍怖沙坑或沙地,根本無法避免觀眾不踩到沙坑。因此就有一位選手就說,他參加過無以計數的比賽,但從未看過這種情形(觀眾在球場踩踏沙坑)。
(註2) 風嘯峽高爾球場位於密西根湖西側岸邊,筆者曾在密西根湖畔居住二年,深諳其地形生態,雖然密西根湖是個淡水湖,但它夠大(面積57,750平方公里,約台灣本島之1.6倍),看起來跟本就是海,有沙灘也有浪潮拍擊,不少岸邊多屬沙質地形,這是風嘯峽球場會有很多沙坑設計的原因。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