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03 17:21:38瀏覽393|回應0|推薦3 | |
進入九月,宣告夏季進入尾聲,雖然天候依然悶熱得很,行走道路,偶爾颳來的風足夠使掉落的枯葉偏偏揚起。想想,這個夏天真是忙碌,除了原來的工作之外,離開城市去了其他地方,被搬家不搬家的問題所困擾,然後最嚴重的是,感到每天被幾萬字的文字追著跑,就為了信守自我承諾,夏日結束之前一定要完成的寫作。如此,無論何時何地,甚至夢裡,魂牽夢縈的都是那些令人痛苦與愛戀的文字情節。 然後,忙碌之餘,抽空去看了早早訂了8/21號的票,由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執導的《眾聲喧嘩》,是2010年台北藝術節的重頭戲。 比起另一位羅伯(Robert Wilson),同樣是當代劇場的重要導演,還是喜愛勒帕吉多一些。出生於魁北克市的勒帕吉,小時候讀法語學校,曾經演過說法語的茱麗葉(演羅密歐的則說英語),語言與性別是勒帕吉的文化聯想。除了語言(《眾聲喧嘩》裡的演出語言有英、法、德、西語四種)之外,《眾聲喧嘩》裡最重要的元素便是「聲音」。 扣掉中場休息4次各20分鐘與1次用餐45分鐘,將近6.5小時的演出時間(共計8.5小時),除了考驗看戲者的耐力之外,更考驗導演的說故事能力。畢竟,這麼長的觀戲時間,故事不好看是一點也捱不過去漫長時光的。 與吾友F相偕去「城市舞台」看《眾聲喧嘩》,不覺得漫長。9段故事,9種人生狀態。可獨立看待,卻也息息相關。故事自女歌劇演唱家艾達開始,她在飛機上恰巧碰見年輕母親意外過世,留下嗷嗷待哺的嬰孩,嬰孩的哭聲為戲揭開序幕,接著下來一連串的人生縮影,嬰孩由原本收養的女同志影像工作者轉為女歌劇家收養,嬰孩長大成為電影導演……故事過程中陸續出現的,語言治療師、搖滾歌手、妓女、電視主持人、醫師、書店老闆、人口販賣份子等等,情節裡少不了有真摯感情,有人口販賣的嚴肅問題,有嬰孩追尋過往以致以影像記錄親情的根源……而這些故事都被「聲音」包圍了。當自嬰孩的哭聲開始,便經歷了一場「聲音洗禮」。隨著「聲音」,跟著有時不凡有時俗氣的故事,像進入了一場影像、聲光具備的戲裡。 我個人喜歡坐在台下看著台上的感覺,像是自相機鏡頭觀看的低矮方格,方格裡為我們演出流動的光陰故事。一直覺得這是勒帕吉的強項。而其餘的便感還好。 不過,戲能留住人在坐位上「喜歡」、「感覺」,即使不可能全部喜愛,也能稱得上好戲了。純粹業餘的個人看法。 與吾友F說,我更愛法國「陽光劇團」2007年來台北演出的《浮生若夢》,29場的吉光片影,6.5小時的演出,看戲帳篷大大地搭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上。導演亞莉安‧莫努虛金(Ariane Mnouchkine)也能說得一手好故事,對我來說,由劇團人員集體創作的《浮生若夢》更像一幅畫,一篇散文,反映社會現實的醜陋與美麗、冷靜與熱情、暴力與和平、哀傷與歡樂、困惑與領悟……許多面向的東西,在詩意的淡淡氛圍中呈現,看完戲,就像喝了醇厚的酒液,迴盪不已。 前陣子「台北光點」的「意識形態影展」上演的《陽光劇團的冒險》,記錄著《陽光劇團》一路走來的歷程。莫努虛金說,她有勇氣與冒險的精神,堅信如此能改變世界。我聽了很感動。因為不會有那麼多人願意相信可以改變世界這件事,而且持續的做自己認為能改變世界的事情。 在劇場裡相遇,在劇場裡看見人生。 套句《陽光劇團的冒險》最終莫努虛金所說的,「就這樣。」 對,就這樣吧。時間還是繼續流動著呢。而我們都在眾聲喧嘩與浮生若夢裡!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