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13 18:16:43瀏覽527|回應0|推薦1 | |
意與古會 思接千載 中國焚香文化源流-----轉載
“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拓帖,揮麈閑吟,篝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熏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這是明代屠隆在其《考槃餘事》中對於焚香的詩性描述。的確,焚香這種中國悠久歷史的文化傳統,不僅僅是訴諸鼻端的嗅覺愉悅,不僅僅是綺麗閒雅的心靈體會,更是一種雅致精湛的生活品味和一種淡定從容的人生態度。中國用香的傳統可以上溯到夏商(現考古在山東濰坊姚官莊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了灰陶蒙古包型薰爐、在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層出土了灰陶竹節紋薰爐);《周禮》(天官·塚宰)則明確的出現了焚香的器具“爐”的記載 “凡寢中之事,掃除、執燭、共爐炭,凡勞事四方之舍事亦如之。” 那爐內香薰悠悠,鬱鬱的青煙所承載著極致的虔誠將感動上蒼;《尚書·君陳》有:“至德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香,明德惟馨”;《詩經.生民》有:“昂盛于豆,于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秦漢之時上流社會開始流行熏香、佩香、浴香,甚至用香木營建居所,《楚辭》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九歌》有:“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其藥房”。《大戴禮·夏小正》:“五月蓄蘭,為沐浴。”這期間出現了精緻華美的熏香用具——博山爐,也正是在這期間 熏香的最重要的香藥——沉香開始應用,奠定了數千年香文化的基石,形成了系統的程式和內涵。 六朝的煙水迷離,更在迷離煙水的彼岸泊來種種的異香,使文士和高僧的身姿更加蘊藉和朦朧;隋唐時,香料製作更加精細和考究,品類更為豐富,用香成了無處不在的禮制使用,出現了數量眾多的詠香詩文,跳動的音韻、馥鬱的氤氳融匯著蔚為壯觀的盛世景象;宋代“海上絲綢之路” 的開闢,香料的交易占了很大的比重,政府甚至設立了機關來專營這項收入頗豐的買賣,而對於香料貿易徵收的稅費竟成了國庫大筆的財政收入。用香更成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品茗”、“觀畫”、“插花”成了中國文人生活的四大雅事。是香文化到達了鼎盛的時期! 明清時期則繼承宋元的傳統並持續發展,香品的形制豐富、香具的品種繁雜完備。這時期香出現了製作精美絕倫的香具——宣德爐,香事最完備的百科全書——《香乘》,也于崇禎辛巳年(西元1641)刊成,社會用香風氣更加濃厚,成為文化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那淡淡的馨煙雲舒雲卷,不絕如縷地延續著華夏文化的傳統,在倫理層次它是禮的表述和精神血脈的傳承、在藝術境界它是典雅蘊藉的品味和行雲流水的超然韻致;不僅涵養潤澤著人們的性靈真心,更溝通著智慧的人天之際,氤氳地勾畫著數千年的華夏文明,誠然,當用一句老話來形容“香之為用大矣”! “一片寒心雪夜,數聲破夢霜鐘; 爐內香消宿火,窗前月上孤峰。” 在憨山德清(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筆下,世事一如死火消香,漸漸淡漠;那赤子的本心卻如天心的圓月,皎潔無瑕。在這清淨無暇的境地裏,當返心觀照那消香是何味、逝鐘是何色?呵呵,寓香於法,那只能盡形壽而慢慢體認;香消玉殞,即使是消散了所有有形,但香的精魂還在,那就是香氣!淡淡的香氣彌散於草堂精舍、彌散於樓臺殿閣、彌散于禪房曲院,當然在憨山大師的爐內,燃的不可能是“蜃氣樓臺”的龍涎香,也不可能是濃馥襲人的麝香,想來應該是淡淡的檀?或是鬱鬱的沉?或者就是清新的“庭前柏樹子”。最早的香料也從“燔木升煙,湮于六宗”、“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取蕭、祭脂,取羝以柭”的松柏、茅蒿、禾黍等植物性原料,到“扈江離與辟芷,紉秋蘭以為佩”、“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五月蓄蘭,為沐浴”中土的“椒蘭芳芷鬥氣,辛夷杜蘅爭春”;秦漢時期,產於邊陲或西域的青木香、蘇合香、安息香、鬱金香、熏陸香、龍腦香、雞舌香、沉香等香藥沿著“絲綢之路”大量進入中土,即是所謂“西國獻香”的“西域香”; “南方香”是隋朝以後產於南方或通過“陶瓷香料之路”(即“海上絲綢之路”)輸入中國的東南亞的香料,也是中國香文化的主流——“沉檀龍腦麝”體系;這幾個不同體系的,或樹脂、或草木、或動物類香料夾雜著裝在琉璃瓶內的,先由陸上絲路,後由南部海路轉運來自波斯大食的液體香料——“薔薇、玫瑰香露”一起氣象萬千構成旖旎迷幻的中國香王國。 事物的原初,人類多是從功利目的來認識的。而香料的實用價值主要是藥用。大多數香料都有藥用功效,所以也稱“香藥”。《本草綱目》就詳載治療諸科雜症的香藥數十種,甚至還有起死還生的返魂香。在本文的篇首屠隆《香箋》中:香除了含著驅穢除濕、抑菌除穢、清心悅神、醒腦提神等最常見的實用功能,更被賦予較高層次的精神文化內涵,體現和代表著士人所標榜的君子風範和真誠美好的人格秉性。焚香也就從原先祭祀和藥用功能,逐漸發展成士人調養身心、寄託性靈的閒情逸致,甚至在灑然的馨香中,澄澈胸懷,摒盡雜念,我們或許就能窺見久被塵垢的本然! 也許那些正史與教科書中所敍述的種種有關政治、政權與國體的活動:政治紛爭、道德莊嚴與功利追逐等,即所謂的“修齊治平”、所謂的“仕途經濟”太過於沉重了,一種為心靈所自覺認同,並不斷地求索,為此而耽溺與陶醉的文化,伴隨著這種功利重壓而同時存在著,並逐漸厘清而被重新發現,說是“風雅文化”,或是“閒情逸致”都可以。即從詩歌、美術、音樂、舞蹈中提煉美的經驗,總之,這是一種生活的藝術、一種審美化的人生,一種美感人生。即通過這種優雅而風致的文化活動去追求的一種真摯和純淨,也就是人間的真、善、美。這樣的文化活動可以開啟人們心靈智慧的門戶,可以淨化人們的靈魂,養成—種從容、安祥、明淨、平和的品格;—種知足、感恩、寬恕、善良的氣度。所以焚香這種對於香的品評鑒賞,並不只是沉溺於嗅覺的感官欲望,而是感官的精神昇華。也就是憑藉著這種精緻的審美活動,開啟智慧、滌蕩性靈、消解愁悶、營造意境,到達物我兩忘的人天之際。 整理這些資料,其中可闡述的一個意圖,便是要將古人所經歷的關於焚香樂趣,關於香的品種、名稱、產地、特徵、典故和不同香的鑒賞品評,即焚香種種優美生命體驗、構造逸趣橫生的生活之美羅列出來,以使我們能更直觀地瞭解中國歷史的一個曾經被掩蔽的角落,瞭解先人的真實生活與經驗,感受古人平靜、安逸的快樂,而且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原來也可以活得自足且從容、優雅而美感!(吳劍偉)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