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9/10 11:20:27瀏覽576|回應0|推薦7 | |
傳統的中國人,在世時總是避談生死。 這幾年,隨著人口老年化、少子化,不少業者提出生前契約的規劃,也許,可以讓我們早一點對生死這個議題,多做思考。 其實,事先擬定遺囑並不是一個悲觀的做法,相反的,是因為愛與負責,才有的作為。 同時,更是一個把「死亡」看「輕」的做法。 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必經過程,為什麼要看得那個嚴重,而閉口不談? 人來自於自然,就必定回歸於自然,有什麼好畏懼與擔憂? 重要的是在世的生活,是不是時時刻刻真的認真的過了,是不是對身邊的人、事、物都了無遺憾。 如果能夠做到認真生活,那麼,面對死亡,也該可以輕鬆面對了。 生死教育課 學寫遺囑、設計墓園 更新日期: 2007/09/10 08:59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死亡是上帝劇本裡的結局」、「雖然活著比死亡更痛苦,但是活著比死亡更有意義」、「死亡對個人來說,也許是結束,對世界來說,並不是終點」。 提早面對生死問題 這是樹德科技大學「生死教育」通識課上,老師請同學以「死亡」造句,引發七年級生對死亡的看法,修課學生試著寫遺囑、墓誌銘、設計墓園,提早面對死亡。 「假設你只剩下六個月的生命,你準備做什麼?請寫下最後的生命紀念冊」;「請用一根鐵絲折出你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畫一棵自己的生命樹吧!」 同時在樹德科大、南華大學、環球技術學院教生死課的講師曾玉芬,和樹德科大通識中心召集人楊秀宮不斷精進教案,考驗同學面對死亡的態度、體察生之無常。 用詩寫出對生命的關懷 楊秀宮說,許多人遭遇至親死亡,千愁萬緒,在親人靈前卻講不出心裡話,一次期中考,她特別引導學生以詩寫出對生命的關懷。曾玉芬則規劃生老病死的學習單,她說,有些學生與家人關係不佳,在以「老」為主題的課堂,播放「背起爸爸上學」,影片描寫一個貧窮山區的少年,與命運抗爭而毅然帶著癱瘓的父親遠赴他鄉求學的過程,藉以引發學生珍惜生命、看到自己的責任。 期末報告有小組設計了特色葬禮、婚禮,還有人設計墓園。令人驚訝的是,年輕孩子心中理想的墓園遠超越傳統形式,多半能為活著的人著想,規劃了平台綠地,讓親友能坐下來休憩、喝咖啡聊過往,希望生與死的界線更靠近。 謝昌任在樹德科大開授的「生死教育」吸引一百九十人修課,顯見學生有此需求、也認知這是不能迴避的人生課題。他培養學生安身立命的態度、對終極課題的反思,並透過分享,彼此試著學習釋懷死亡的到來。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910/78/k8l7.html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