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遊學英文程度不好,怎麼和人溝通?
2015/10/26 11:11:22瀏覽1899|回應0|推薦4

很多人會問:莎姐姐,我英文不好,出去遊學怎麼和人溝通?? 每每我聽到這個問題,都會覺得出國遊學和他人溝通不良,真的只是英文差的原因嗎? 莎姊姊想要透過以下網路讀來的故事分享,和老外溝通不良不單單是英文能力的原因.

想想在我們生活或工作職場上是否常因為某個議題或事件,當事人在爭論的當下,不是表現得太過(大聲小聲地飆罵);就是表現得不及,一路挨打.其實凡事都需要被訓練,捍衛自己的權益也是遊學,遊學到底學些什麼?除了學好英文,也要學習別人的文化,觀察別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不斷與自我對話,了解自己去找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這才是比較深層的道理!!


歐洲學生為何不尊崇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既然你喜歡,那你就全包了吧”

我剛去荷蘭讀博士時,覺得自己該多做些雜活掙表現,就總去打掃實驗室。後來弄得實驗經理認為我喜歡清理實驗室,只讓我一人做清潔工,很無語,荷蘭人不認同華人“吃苦耐勞,埋頭苦幹” 的生存法則。經濟學家茅于軾先生曾說 “關於我國教育目的,比較普遍的認識是培養人才,人才論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別人的工具,而不是為了自己的人生。” 這觀點恰好解釋中國和歐美間不同狀況,華人通過 “吃苦” 換回報和認可的心 vs 歐美人卻更看重“談判的能力,反抗和敢於衝突的魄力”要是你給他們留下願意吃苦的印象,他們只會認為你喜歡幹 “苦差事”,而習慣讓你永遠吃苦。在這樣一個可以承載很多不同和衝突的地方,為自己的利益奮鬥,有理有據的反抗是被人讚賞的。

當儒家教育遇上「叢林法則」

“吃苦” 或 “不吃苦”,其實關乎一種選擇的能力和對自我的了解出國時最直觀的感受是:當身邊歐洲學生已鮮明地在規劃人生時,我們還在好奇經歷體驗生活。就是說:我們對人生的選擇和對自我的認知,比他們晚一大步當歐洲孩子經歷著痛苦徬徨青春期,不斷找尋人生價值,追問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的時,亞洲孩子在準備一輪接一輪的考試,看似目標明確,但我們小時候沒 “仰望星空” 的空暇,在追逐一個個成為所謂的 “人才” 目標時,我們不知道如何規劃屬於自己的 “人生”我深深感受到,鑑於對自己能力和喜好的了解,在學校和職場上,充斥著自主性和能動性極強的荷蘭人,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弱點,在團隊合作中,意志堅決,行動敏捷,對自己要達成的目標據理力爭而我們完全模糊,不懂自己的底線在哪裡,不懂得扞衛和談判,很容易淪為為他們服務的工具其實這不是種族歧視,純粹是 “狼性叢林法則” 下長大的西方人和 “儒家服從性” 式教育的東方人的區別最初你會覺得他們非常自私強勢,完全不懂為別人考慮,但其實在團隊開始合作學習項目的最初,大家有充分的討論時間,來分配任務和規劃責任。這時,如果你自己沒有明確的想法,沒有為自己爭取,那麼沒辦法,在以後的團隊合作中,你就只能做別人都不想做,而自己也不擅長的事情,既勞心又費力

讓孩子學會爭取「最優配置」

不要以為歐洲的孩子很輕鬆,不用吃苦,他們的學習強度是非常大的,只是他們主張,不管什麼樣的體驗、經歷或挑戰,都需要學會將個人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我在荷蘭讀營養學碩士的第一堂課,是一個兩個月的專案,專案名稱是《開發研製一種營養品並且完成歐盟的健康申報計劃》項目的實戰性這麼強,需要很多規劃和權衡。如果沒有一定的自我認知力和選擇力,任何學生都很難為自己爭取最優的配置。荷蘭學生卻對此駕輕就熟,他們從小就被訓練如何通過談判和規劃,讓自己在工作學習完善的同時也享受生活、追求快樂課堂上,荷蘭學生上來就能拿到更利於發揮自己特長,又能事半功倍的任務,而華人學生卻只能乾瞪眼,覺得自己被荷蘭人佔了便宜,非常鬱悶要克服這個窘境很簡單,就是讓孩子不斷了解自己,多追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少抱怨幾個“憑什麼”,鼓勵孩子大膽表明自己的立場,為自己爭取,懂得反抗和扞衛,了解妥協的底線和需要達到的目的如此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保持旺盛的主觀能動性,取得最佳成績。

華人受“木桶理論”影響太深

我們得教育很喜歡宣揚“木桶理論”,告訴孩子,決定成敗的不是木桶最長的那塊板,而是最短的那塊,無論孩子多大了,家長依然不斷督促孩子改正其不足。這樣,孩子反而不自信對自身的優點認識不夠,便很難發揮出強項來。最典型的,莫過於很長一段時間,高考的“標準分制”,考生如果有一門“瘸腿科”,總分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而在荷蘭可不是這樣,學校的考試也好,公司的培訓也罷,首先問的是你擅長什麼,特別感興趣的是什麼。因為他們看來,培訓就是要讓人好的地方更好,只有學習擅長的東西才能讓人學得快、用得好。那麼弱點和缺點怎麼辦?沒關係!上文提到了,在國外都是“團隊合作”,你不擅長的地方 有另一個擅長此道的同學或同事和你互補來共同完成。每個人都去發揮自己的長處才能到達效率最大化。你要認識到你的優點和不足,在學習和工作中,確闡述哪些地方你可以獨當一面,哪些地方你需要支持。也是為什麼國外學生更少學習生存壓力、身心不易疲憊的原因是啊,回到原點想一下,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但何必把孩子的成長綁架?如果家長都認為學習必須是 苦” ,又怎能讓孩子樂在其中,成長的意義何在呢?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brinachchou&aid=3415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