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30 07:22:50瀏覽874|回應20|推薦0 | |
2006年12月29日我在UDN註冊了部落格,到今日正好滿七年。七年時間不短,我的孩子們已經從念小學變成了大學生與高中生。七年其實也不算長,至少在人生的長河裡這只是小小的一段。有時翻閱舊文,發現早幾年的勤奮寫作貼文有個好處,就是多多少少地記錄了生活與當時的所思所感。最近幾年的怠懈在不經意中形成了一個虛空,少數曾被記錄下來的就相對被放大了。在衝動下心想也許從2013年的回顧做起,可以慢慢把這幾年的生活重新再拼湊起來。(嗯嗯嗯,有可能嗎?) 幾經思量,決定從2012年秋天的依莎之路續集寫起。 . 上篇專寫這次健行五日從頭到尾無所不在的雲雨霜霧,這篇試著回想,寫寫鄉間景物與美麗的秋色。只是很久沒寫了,感覺很生澀,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筆頭生鏽了吧。 部落格改版前我在舊版的首頁貼了一張晨霧迷茫旭日初昇的相片,是這次健行拍攝的,至今沒有撤換。我很愛這張相片,是無意間在清晨剛起,頭昏昏腦鈍鈍還沒吃早餐喝咖啡的狀況下純粹因為運氣好而拍到。遠處山嵐迷濛,近處草原還罩著一層白霜,枝上的枯葉尚未褪盡,零零落落地迎著朝陽閃著金光。 . . . 秋日的清晨空氣還不算冷冽,草上的霜在太陽升起後很快就轉成晶瑩的露珠。即便不下雨,我們也都得穿上腳套(這東西好像有個名字叫綁腿,是不是?),不然褲腳很快就濕了。 依莎的住家與出生地都在阿爾卑斯的範圍內,屬於地形較平緩的外圍山區,差不多可以說是丘陵而不是高山。我們穿梭在村莊之間,沒有真的離開市囂,有一段還走了天橋橫跨腳下車水馬龍的高速公路,也常常走在與公路平行的樹林裡。 低海拔(約在四百到七百公尺之間)的樹林以落葉喬木為主,這裡常見橡樹與野栗,當然更多的是我叫不出名字的樹種。他們多半樸實,華美的金秋在此可遇不可求。 .
. ↓ 另一日,晨霧在遠山層巒間升起 ↓ . . 這些山區裡秋天的基本色調是土棕灰黑,而不是明豔的金黃橙紅。因此出遊時若在路上偶見一樹的燦爛,便要引起驚嘆連連。 遠遠瞧見這樹,我們十分興奮,三步併兩步地匆忙趕上前。到達樹腳下時又正好濃雲移開,陽光毫不吝嗇地遍撒下來。頓時間快門聲喀擦不斷,每個伙伴都心滿意足地笑了開來。這短短的五分鐘讓我們幾乎忘記身上仍披著雨衣;雖然只有五分鐘,那亮麗的秋色卻久久縈繞腦海。 聽過秋聲嗎? . .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歐陽修的秋聲賦說「聲在樹間」;秋聲就是風聲就是樹濤,不過我想他院子裡的樹大概是不落葉的,才會風一吹就澎湃至此。 . . ↓ 另一日,行經民宅,院中的楓正紅 ↓ . . 健行是一種全身心的享受,不但因為行走活動筋骨,也因為眼耳鼻口等感官都能獲得刺激與滿足。人有眼能視,有耳能聽,手能指,嘴能說,與旅伴交換所見所聞所感,談得來的還可以有些心靈的交流,經驗的溝通。不論是輕鬆愉快的健走遠足路線,或是挑戰體能的登山,觀賞風景都不是主要內容,而比較是「附加價值」。 我們繞著大草原從酪農場旁邊走過,向好奇瞪著大銅鈴眼盯著我們瞧的乳牛揮手。我們照著指標走卻走進雞鴨鵝隨意漫步的農家場院裡。也在走著聊著的路上突然遇到農民自製私酒,空氣中瀰漫著溫熱的酒香。而深秋的田野多半空曠;若不是莊稼已經收穫完成,田裡只散放著成捲的乾草,就是犁過的田剛播了過冬的草種,冬草還沒抽長。這樣的風景通常視野無礙,一大片一大片的,是豐收與豐收之間必要的停頓與休憩。行走在田埂上、農田間,我十足感謝大自然的規律運行讓我得以學習尊重萬物,學習對腳下的土地感到謙卑。 . 唉呀,講得太嚴肅了。現在問問大家,有沒有人知道下面這張相片裡的,是什麼? .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