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散播的愛
2011/01/30 13:59:29瀏覽445|回應0|推薦4

用餐時間,廚房如戰場,是每家店定時就會發作的緊箍咒。

陽光廚房創辦人張紅雅:「您好,幾位?」

在外場招呼客人的,就是這家素食餐廳的老闆,人稱「張姐」的張紅雅,看來很有親和力,

但說到她的嚴厲,可是會讓大家冒冷汗直滴。

 

張紅雅:「妳不要再東張西望,來,趕快先把妳這個弄完,放錯位置了,美英,妳放錯位置了,

這個拿起來好了,美英,我每天都跟你講一遍,你都有沒有記得,這樣我會很傷心耶。」

 

性子急、嗓門大,沒人不怕她這麼一吼,讓3個在廚房年齡都已經達「阿媽級」的大姐們,更加緊張。

張紅雅:「紅醬飯焗烤喔,好。」員工:「紅飯,紅飯,焗烤,內用。」

張紅雅:「沒關係,我還會提醒你,我跟妳講,我們媽媽平均年齡都超過53歲,

才轉身喔,紅的還是白的,還是青的,要不要焗烤,全部忘光了,呵呵呵。」

這話才說完,還真又出錯了。

 

張紅雅:「紅醬是飯,妳又做錯了,所以你這個做外帶,你這個紅醬麵做外帶知道嗎?

曉不曉得?妳先弄,我看妳弄好。」

 

不只是因為最近廚房裡有新來的夥伴,大家步調不太一致,

餐廳門口招牌下的小小一行字,也凸顯出這家店的與眾不同。

 

張紅雅:「妳要很小心,來這邊每一個人,她都有一個傷她的故事,也許她願意打開,

也許她這一輩,她這個東西,她要緊緊的把它鎖住,我覺得我們沒有權利去過問,

所以這部分我不會太去問。」

 

來她這裡工作的,幾乎都是弱勢婦女,不同傷痕烙印出不同性格,

有人很暴衝,有人變得很畏縮,張紅雅用類似職場治療的方式,

除了教授她們謀生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她們從中培養出自信跟人際關係,

做素食與宗教信仰無關,主要是依循對地球好,對健康好的飲食主張。

 

張紅雅:「請不要打(湯),妳都亂做,東西放下,好,謝謝妳喔,

來,低下頭打開蓋子,好,看到了,關起來,好,趕快做。」

來店裡快3年的麗娥剛來時連洗碗都不會,張紅雅從頭教起。

張紅雅:「我洗(碗)2個小時,她洗6個小時,一直泡在水裡,妳會很不捨啊,所以你就會很生氣,

就是說她為什麼不能快一點,按照這個步驟來,這就是她的過程,

你看2年後的今天,她非常棒,她洗碗非常棒。」

 

要改正習慣確實很難,張紅雅認為這些婦女,之所以在就業上遇到困難,往往也跟她們過往習性有關,

所以她不斷找尋方法,建立一套安全的作業流程,讓大家來到這都能很快上手。

 

員工張素月:「我們的排法都是固定的喔,我這個位置,排這個的話就是排這個喔,別的不能放喔。」

從一進廚房開始,來這邊工作近10年的素月姐,跟我們講的最多的就是「固定的」這三個字。員工張素月:「固定的高度、固定的調味料,這固定放這樣,那我這邊放高麗菜,固定的,都是固定位置啦。」

 

這廚房被張紅雅稱為是無障礙婦女廚房,因為她認為唯有把所有規定,定得死死的,才能減少出錯,

降低危險,畢竟員工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一點閃失都要不得;

但千萬別以為有婆婆媽媽們聚在一塊的地方,就會變成是非是地,張姐家的廚房不來這套。

員工張素月:「我們這裡不能哈啦,也比較不會哈啦,我們這裡文化比較沒有,

就是來就是各做各的事,就是專心的在,我們老闆常常講,要用心的做每一道菜,

她很嚴格喔,她非常嚴格喔。」

 

張紅雅:「她們其實很怕我,我都希望不要怕我,我那個話真的不是惡意,

我都會問她,是我哪一個國字沒有講清楚?還是我有哪一個表情沒有做對?

可不可以告訴我,其實我是想學跟修正,然後我才知道,下次我怎麼跟這個人溝通,

那她們都會嚇得半死。」

嚴厲是過程也是手段,最底層藏的是她濃濃的關懷,你很難想像研發出這一道一道美味菜餚的張紅雅,

40歲之前沒進過廚房,而除了這家店面之外,她對於這些婦女的照顧,

是一套很完整而且照顧範圍很廣大的計畫。

 

這裡算是張紅雅的大本營,她稱為「陽光廚房」,是中央廚房的形式,除了提供現在店面所需的半成品,更是她教導其他想開店的婦女的訓練中心,來這裡學習,她不只把每道菜的獨家配方,無私大公開,而且每次試作的所有材料費全免,等到大家學會後,她的店面供讓她們實習,而且她跟其他加盟店不同,學員沒錢開店,她還無息借款,她的願望就是,來學的人,每人都可以自己開一家店。

 

學員基隆關心身障協會陳淑芬:「她非常無私,我覺得人,尤其是現代的人,

能夠做到無私無我的境界,真的很難。」

 

張紅雅:「啊,文詩我要哭了,不是妳要哭,妳今天要做紅燒湯,裡面的食材有一樣,叫紅蘿蔔跟白蘿蔔,所以妳現在請削紅蘿蔔皮跟白蘿蔔皮,洗一洗再削,直接進去熬。」

 

就在張紅雅又是一番聲如洪鐘的「開示」中,學員小聲的跟我說,張姐是好人,但絕不是濫好人,張紅雅說自己卻實個性急,但也是因為她擔心,廚房這麼有危險性的地方,如果不是這麼嚴肅大聲,又即時的指正,這些媽媽們很難集中注意力。

 

記者:「妳每天都要講重複的話,妳自己會不會覺得很膩?」張紅雅:「不會耶,

我有一個對人性的好奇,就是奇怪,我每天講一遍,為什麼她們還不會,哈哈哈。」

學員:「就像紅雅姐說,40歲以上的女人要改比較難啦,重點是說我們去試想,

她背後,紅雅姐的每一個步驟都有一個目的,跟它存在的一個道理,就覺得滿好的,雖然會被訓。」

張紅雅:「這是我的毛病,我其實也想過,我今年很大的一個目標,就是我能不能不要那麼嚴肅。」

話才說完,瞥見大夥兒準備用蠻力,要把大鍋米的水瀝出來,她又急了。

張紅雅:「ㄟ,淑芬,不行啦,不能那麼快啦,不行不行不行,來來來,淑芬重新來。」

張紅雅:「要做一輩子,不要開玩笑捏,你一開始就受傷了,其實我這隻手很早前就廢掉了,所以我很在意她們不要受傷,然後這個事情做長長久久,你看我從那個時候開始都是坐著睡覺,我沒有辦法躺啊,因為躺了會麻就會痛。」

 

說到傷,張紅雅有切身之痛,之所以想要幫助這些媽媽,埋藏很深的源頭,

跟她不愉快的童年記憶有很大關係。

張紅雅:「成長的那個過程,對愛的那個感受也不太多,好像我記憶中,

我很小很小時候的成長歷程,我好像都是一個人。」

 

從學校畢業後到快40歲,她都在尋找自我過程中,她教過插花,也開過茶館,

在那時收留過很多青少年朋友。

張紅雅:「有1年我還記憶很清楚,也是像這樣這麼冷的天氣,我那個心臟其實以前就有問題了,

那一天也是這樣發作了,送到那個長庚醫院,急診回來的時候,

有一個小朋友捧了一杯茶,跟我說,他說張姐我幫你泡了一杯熱茶,我幫妳暖被囉,

那個是我第一次很明顯的感受到,原來愛是這種感覺,那是我生命第一次。」

 

經營茶館的經驗,讓她感受到人不能獨活於社會,社區也不能獨立於社會之外,

921時,她曾幫助中寮居民藉由染布重新建立新生活,也是在那時候開始,

她查覺很多家庭的不安全感,來自於經濟狀況不明。

 

回到台北後,她開了這家陽光廚房,希望用生活產業的結構模式,來拯救家中的經濟問題。

勞委會北基宜花就業中心主任李庚霈:「她的理念是喔,讓人感動的是說,

她不希望妳賺大錢,她覺得說妳能好好生活,這是她最大的目標。」

 

在這些過程中,跟張紅雅有過合作的勞委會北基宜花就業中心主任,對她堅持的印象非常深刻,

這天,他帶著自己在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的學生,

來跟這位長年投身台灣社區營造的老前輩取經,

只是講到過往的經歷,一派堅強的她突然紅了眼眶。

 

張紅雅:「有一次我曾經回去,我聽到一個媽媽講,唉,她就說她說做吃的,喔是歹命人的頭路,

她下輩子不要做了,那是我第一次很傷心(哽咽),因為你是想要去做一些好的事情,

可是你卻傷害了其他人(拭淚),這是我面臨的第一次的危機。」

 

她講的是陽光廚房,一開始做老人送餐的時期,那時候一餐38元,餐餐送到家,

但因為不符合成本,她跟幾個愛心媽媽就開始到市場賣東西賺錢,每天收益不定,

很辛苦,引起反彈。

張紅雅:「我會難過,是說我怎麼會把人家帶到一條那種,這麼痛苦、這麼不開心、這麼不歸路。」

 

想做善事不能只有熱忱,這是這次危機中她所學到的,她一股腦只想到怎麼奉獻,

也認為做福利工作,有能力的就多做一些,員工的反彈逼著她,把所有開銷人成本計算出來,

這才開始比較上軌道。

 

張紅雅:「很想跟,跟曾經被說過的人道歉,就是說,我們其實在那個,

漫長的摸索過程中也會傷人,尤其是我。」

 

經歷過大小挫折,摧毀不了她想綜合社會福利、社區經濟模式,來救助弱勢的決心。

張紅雅:「我希望真的想要學這個,想要來開店的人,真的來找我,

我感謝老天爺給我一個這樣子的機會,然後我希望在這個裡面,不是錢或是工作這件事,

是重新去看待你的生命,不要遺憾,因為那個家還有就是要過的那個日子,

不可能是孤單的,妳會受不了的。」

 

這張她在店裡貼的這張海報,是她最大的心願,她希望大家在溫飽,沒有後顧之憂後,

能夠好好照顧家庭陪伴家人,就好比她敎的所有食譜一樣,比例拿捏得宜,

做出來的成品才會是最完美狀態。

 

陳淑芬:「她幫助這些弱勢的婦女,讓她能夠獨立起來,讓她能夠找回自己的自尊,

然後找回自己的信心,讓她們能夠快樂的再重新的面對她們的生命,我真的覺得她很偉大。」

 

就好比這米糕的過程一樣,一開始各自粒粒分明,來自不同環境的媽媽們,

或多或少都帶著心防,來到這裡學習,經過互相激盪的過程,最後大家都緊密的融合在一起。

 

張紅雅:「我就跟素月她們講,我說10年後我們都白髮蒼蒼,還在這裡做也很有趣,

我的客人就要習慣,我們愈來愈慢。」

 

57歲的張紅雅還有好多夢想,她想把她所有教學流程做有系統的整理,

推廣到企業或是任何對這套模組有興趣的社福團體,把愛心的種子播散出去,

她深信這樣的社會會更溫暖、更美麗。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ubypier&aid=484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