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雪說,有關八二三砲戰的文學作品,戰役的庶民感受一直被忽略。 記者張家樂/攝影 |
簡明雪(五十六歲,)說,有關八二三砲戰的文學作品,像朱西甯、尼洛等人所寫的,都是以當時戰地的經驗為主,但當時一些老百姓,因丈夫或兒子被徵調到前線音訊全無,家人極端焦慮無助,這場戰役的庶民感受一直被忽略。
簡明雪表示,她父親也被徵調,由於前線不時傳來陣亡消息,她母親只要聽說有人從金門退伍歸來,再遠都會騎腳踏車去打聽簡木桂的消息。
當時只要有人陣亡,軍方就會把殉職官兵的手表、頭髮、指甲等遺物寄回,家人都很怕收到這種信,沒消息就是好消息,只要郵差沒來,家人就鬆一口氣。
簡明雪表示,父親被徵調,家計全靠她母親賣冰維持,生活苦不堪言;母親不識字,寫信給父親得託隔壁的畫家柯耀東代筆,柯在信上畫著「進來涼冰店」,長板凳上坐著好幾個客人,代表生意好。
簡明雪說,她後聽父親描述,簡家「圖畫家書」,部隊弟兄都搶著看。在她記憶中,父親平安退伍歸來,帶的不是高粱酒、金門貢糖,而是四個弟兄的骨灰。
當時和他父親同船到金門的七人,都已娶妻生子,七人相約活下來的人,要負責把亡者帶回,沒想到約定成讖。她父親把四人的骨灰送回花蓮、竹山等地,當地公所還動員學生,夾道迎接「烈士」回鄉。
簡明雪說,兒時記憶,促成她一定要寫下這一頁的庶民史,她逐一訪談當年老兵口述歷史,只是這些老兵有的往生、有的失智,再不做就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