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尋龍點穴訣竅
自郭璞以後,堪輿漸發展成一套系統性的理論,風水地理的好壞,已有一套共識的準則,尤其民間俗稱的康末名師楊筠崧,著疑龍經、撼龍經,及宋代廖瑀著三十六葬法,儼然成為經典之作。在前代名師累積經驗中,大體上,堪輿須從三個步驟下手,堪輿家以類比方法,將山脈河川之勢,曲折起伏,猶如龍蛇之勢,故以龍脈諭之。龍脈擺動百千里,而所擇者惟尺寸之地,因此,堪輿家擇地之三步驟,第一為尋龍勢,第二為判地形,第三為觀格向以定穴位。
先從第一步功夫說起,龍脈之起源到盡頭,謂之龍勢,這過程必經三個階段,即高山、丘陵、平地,堪輿名詞謂之巃龍、崗龍、平洋。這三種地勢又稱為三落,其要訣在於:「平巃平崗地勢,三般形勢一般看,巃宜起伏岡宜滔,平地草蛇頂上安。龍分三落切中末,初落看遂案橫,中為腰結宜環抱,末處須防水勢傾」。( 明 劉基堪輿漫興 )山即高山,應多起伏聳拔,落脈之也,前方最好有一橫嶺作案山,以免高山冷風直貫龍穴,而案山必須比本山低,猶如人伏案而坐,才能藏風聚氣。
平崗即丘陵地,龍脈由高山而下,必多支脈,相環相屬,如波浪滔滔,重巒疊障之勢,此地龍穴大都結於山腰平緩處,必須左右有山環水抱,視野寬廣之勢。龍脈走到平原,稱「入首」,宜緩緩而隆,千里無垠,在平洋結穴處,乃沙崙、丘圮之地,因平原微高處,逞遠望地,猶如草蛇灰線一般,如果龍入首陡急跌斷,必形成落差、斷崖、水如瀑洩,此為凶地,凡大風雨,地震必多崩陷,故曰:「末處須防水勢傾」。
三勢結穴,福廕有差,平洋發福最速,號稱「寅葬卯發」然平洋之氣不持久,帛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之故,平原易因人為為設,如水渠、道路、房舍之為造,而使地形地氣變換,因此,平原之墳,約三至十年間多須撿骨擇葬,以免地氣敗絕,禍延子孫。巃山之穴發福最慢,然,發數十年至百年,故宜僧道居之,為修真之地。因此,崗龍之地,最多吉地,尤宜陰宅,此地居高臨下,路又須隨山水之勢而築,山環水抱又最能藏風聚氣,地形地氣且能持久,最適祖骸長眠居。
尋龍之後要認形,即單一峰巒之形狀,在疑龍經中,以易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理,將北斗九星之名應用於地理之形,分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輔星、弼星。貪狼屬木,形如拜笏、筆架、峻直不可攀;巨門屬土,形如巖樟,或如巨帳,如平頂方儿,挺拔赫立;祿存屬土,形似巨門而小,如頓鼓棋盤之形;文曲屬水,形如遙眉,低伏曲折;廉貞屬火,形如劍戟;武曲屬金,形如懸鐘、覆釜,端正秀麗;破軍屬金,乃面陡背峭之山,形如叉釣,乃河流切割急峽之處;輔星屬土,形如香案;弼星屬木,乃草蛇灰線之地。
以形非之如后:同時,民間也流行一種「喝形取義」的方法,即未受過堪輿學訓練,純以想像方式,以山之象形命名,如象鼻山,仙人撒網,將軍捧印,孔雀開屏,鳳凰落田,大鵬展翅,美人獻花等等,此乃地理師為方便向主家解釋之名詞,又有命名如虎山、獅頭山、金鵝山、筆架山…,皆是如此,如為明師為此名,乃是一重方便法門,起碼也是經過尋龍過程,而俗師往往不知尋龍,純以虛名假形騙取主家傭金,喝形取義,不從龍勢形體而點穴,那就誤人不淺了。
最後的功夫就是點穴了,穴就是四面形勢穩固,內聚生氣的空間,欲能點到好穴的要訣,我們從三國時代名卜管輅評幽州刺史母丘儉之父瑩說起。
儉之父母丘興,三國魏文帝黃初年間為武威太守,平胡綏邊有功,封平原侯,死後葬穀水之東,其子儉在明帝時平遼東公孫淵之亂,驅兵滅高句麗,鎮幽州,復轉鎮揚州。明帝正元初年,管輅隨軍西行,路過母丘興之墓,一望而嘆曰:「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誅雖限、無後可守;玄武藏頊、蒼龍無足、白虎術屍、朱雀悲哭 ; 回危以備、法當族減」。正元二年,有慧星見於美楚之分,儉以為瑞徵,將五六萬兵,據壽春城反,不久即為司馬師討平,夷九族,果如輅之言。由此事看來,必參透管輅之深旨,古代看風水,唯有從巒頭論起,再參以望氣而已,絕無如今日以羅盤之卦,分金眩人耳目,大抵以天上星宿為類比,將方位分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龍虎乃指兩帝之護龍拱衛,朱雀指正面的景觀,或稱明堂,玄武即後背靠山。因此,管輅才會嘆無形可久,即破敗之穴。
凡穴之格局須周密,興之瑩,青龍太短,如藏足之狀,白虎過高,虎砂內抱太偪,如銜屍之狀空間不對稱,明堂陡峭傾斜,水如瀑布悲哭狀,後山低矮如垂頭,此穴當然糟族滅。反過來說,一個好穴,其道理正好與之相反,務求:「後背有靠,左右有抱,堂前有照,照中有泡」,或是「玄武懸鐘,青龍盤遠,白虎獸踞,朱雀明夷,來水之元,去水迴環」,正穴必須後有靠山,其山形如鐘釜正金之體為佳,左右有護龍抱衛,龍長虎短,龍高虎低,最好青龍迴護作案,有眷祖山之勢,朱雀須方正、明亮,前山不可太高、太逼、太狹、明堂地面須平坦,不能有坎坷曲折,堂向中最好有橫朝水,或左右彎抱水,水之來去只要曲折如之元之勢,為上好之穴,能把握此捷訣,即可自求吉地,不為俗師所誤。
承下篇文:http://blog.udn.com/roorgo2931/8651256
結上篇文:http://blog.udn.com/roorgo2931/8657367
編輯:─紫湘居士 圖檔:─夢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