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13 04:29:12瀏覽2242|回應17|推薦28 | |
拜兩岸關係和緩之賜,筆者在台灣與大陸分別開設了部落格(博客),透過文章的回應評論與留言,與兩岸網友同步溝通,幾個月來,深有體會。 1978年台灣失去美國的邦交與軍援,中國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改採和平統一戰略,結束武力解放階段。三十年來,兩岸關係雖有鉅大轉變,但轉變的推力以「經濟力」為主。蔣經國時代屬於返鄉老兵對親人與家鄉的資助,李登輝時代中小企業投資潮,啟動了兩岸經濟關係的連結,陳水扁時代全球性大企業紛紛移植大陸生產,更改變了台灣的經濟結構。 不過,三十年來兩岸政治與社會關係仍屬於閉鎖狀態,經濟交流並未帶動政治及民間關係同等的改變,尤其台灣民間社會,普遍對大陸瞭解不夠。 甚至可以說,台灣庶民對大陸的對抗心態,猶甚於大陸對台灣。一方面,台灣戒嚴時代反共教育太過成功,恐共心態深植人心,加上李扁時期,大陸官方反獨操作過當,引起台灣人普遍反感,朝野政黨為選舉需要過度操作兩岸議題,一些人對抗大陸的心態已經內化。 相對而言,大陸民間對抗台灣的心態,其實屬於表層現象。大陸民間對台灣的敵意,主要來自「台獨焦慮感」,因而引發民族主義情緒。不過,依據美國前助理國務卿謝淑麗在「脆弱的強權」一書中,對中國政府操縱民族主義對抗外部壓力的深刻觀察,我們其實不必太憂心大陸民間民族主義問題。 抽離過去十四年大陸官方反台獨操作因素後,大陸人對台灣其實並沒有太多敵意。事實上,改革開放初期,大陸人普遍羨慕台灣人富裕,許多人仍保留舊時記憶。還有一些人認同台灣的民主選舉,期待大陸由開明的極權走向民主開放。用消除法分析兩岸民眾的相互態度及原因後可以判斷,台灣對大陸的敵意其實複雜許多。 筆者日前在兩岸的部落格分別發表「馬英九會是個好總統嗎?」一文,大陸鳳凰網並未修改馬英九的稱謂。文章貼出後,只有個別大陸格友對「總統」稱謂提出抗議,更多格友在評論中直接稱呼「馬總統」,還有一位格友的評論簡單明瞭:「支持馬總統」。 文章發表二十四小時,大陸就有一萬餘人瀏覽,八十九人發表評論,其中三十九人正面支持馬英九,九人負面評價,二十八人中性,其中二十四人期望馬英九推動兩岸統一,四人對馬英九的領導或人格特質做了中立性評價,另外十二人態度不明。 大陸格友對台灣政情的理解,超過許多台灣人對大陸的理解。一位大陸格友評論: 「 称一声小马哥,他已经当之无愧了。和平统一,奥妙就是不独不统。陈水扁太烈,不持久。这次 入狱,暴露出容易叛逆的本性,美国已经发觉。李登挥老辣,算计太重,已经老了。目前磨合两岸关系,希望小马哥努力啊」 这个总统人格很正直,很规范的人一个,如果任期长一点相信会做的更好,至少要做两届,我个人有所期待」 由兩岸民間相互理解的落差現象觀察,政府有必要加速開放大陸資訊的進入,以弭平大陸對台灣理解的差距。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