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貝勒爺遊台灣:張學良故居在哪?
2016/08/18 10:13:29瀏覽2954|回應11|推薦60

張學良對老蔣而言,當然是恨之入骨、必殺之而後快;對老共而言,卻是千古英雄,沒有張學良的西安事變,也就沒有毛澤東的建國大業。

張學良也是的,不是我批評我這位老鄉親,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你為什麼就不肯打?30萬東北軍收拾不了3萬日本關東軍?10個壓一個也把日本鬼子給壓了,他不,退回關內來了。有人把不抵抗的罪名安在老蔣頭上,說是蔣介石不讓他打的,其實老蔣當時是授權給張,那時張學良是東北王,蔣叫他盱衡形勢,能打就打,是張學良自己認為打不了才撤了兵,「世紀行過」張學良親口證實了這點。

「不抵抗將軍」的罪名一直壓著張學良,剿共戰爭興起,老蔣把老毛一路追殺了兩萬五千里,眼看這股涓涓細流就要蒸發在大西北的黃沙裡了,偏偏張學良不打了,跟西北軍、共產黨聯合起來,合演了這齣「西安事變」,你說老蔣氣不氣?幾度想殺他,都被宋美齡按耐下來。

大陸客來台最想看的是張學良的故居、最想知道的也是張學良的故事,偏偏我知道的最為清楚,我老爺,就是我外公啦,是張學良的軍需官,就是給張搞後勤的,少帥的背後故事他知道得多了。

老蔣把張學良拘留了一輩子,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當初審判他的李烈鈞惜才,問他認不認罪?張反問他,「跟你的情形一樣,當初你怎麼刺殺袁世凱的?」李烈鈞被問住了,愣了一下說:「蔣先生不是袁世凱。」

老蔣放過張學良一死,卻沒放他自由,西安事變後就一直看管他,換了許多居所,戴笠叫他大老婆于鳳至到西安陪他,于不敢去,後來是張的二奶趙一荻終身陪伴著張學良。

張學良被早一步遞解到台灣,否則也會落得毛人鳳處置楊虎城的下場。張學良被嚴密看管,第一個居所被安置在高雄,也就是老蔣行宮旁邊,才一年不到,老蔣覺得礙眼,就把他發配到竹東一座森山野地裡的一座日本憲兵營裡面去了,在女作家三毛故居的對面,那時還沒三毛呢,到底誰沾誰的光?

這地方我去過好多次,此處為了做陸客生意,新竹縣政府將之改成張學良故居紀念館,扯淡!現在的房舍是新建的,根本不是張以前的住所,張的故居早在八百年前被洪水沖毀了,離現址不遠處。

山居的日子是寂寞的,趙四小姐只能種種菜、養養雞;張學良也只能寫寫破打油詩、釣釣魚,這魚竿是老蔣送的,老蔣過壽,張學良託人送了個懷錶,似乎向他傳遞,你關我夠久了,可以放我出來了吧?老蔣也是高來高去,回送了他一根釣竿,表明告訴他,你死了這條心吧,這輩子就在這給我釣魚吧!送他的吊桿還是小號的,只能在池子裡釣,在溪裡這竿子不管用,你瞧老蔣多壞,擺明你就是池子裡的魚。

過了十來年,張學良實在受不了了,才又透過宋美齡的關係央求老蔣放他出去。宋美齡對老蔣說,小傢伙年紀也大了,山裡頭溼氣重,身子骨瘦不了,哪能老關著?

老蔣氣還沒消呢,可是他聽愛人的話,把張遷回台北,身子骨不好是吧,就讓他在前文提到的陽明山下一處軍人招待所泡溫泉,「這樣,對得起他了吧!」

招待所離陽明山公墓很近,宋美齡埋怨,怎麼給張住這種地方?但張學良能出來已經很萬幸了,他寫了首打油詩:「妻何聰明夫何貴,人何寥落鬼何多。」

直到老蔣過世,都沒有放張學良自由,老蔣64年殯天,宋美齡把張學良帶到國父紀念館老蔣遺像前,讓張見老長官最後一面。張學良後來寫道:「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這是他對老蔣的最後抒懷。

張學良跟蔣經國有患難之情,沒有西安事變,身為人質的蔣經國也不可能從俄國回來,原本蔣介石視蔣經國和張學良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張學良因日本人的一顆炸彈炸死父親張作霖而跟日本反目;蔣經國也因為日本的一顆炸彈炸死母親毛福梅,而從一個共產黨員變成父親的追隨者,兩人惺惺相惜。經國晚年,給了張學良適度的自由,經常邀約張學良夫婦至大直寓所餐敘,還給他在北投復興崗另覓了一個寓所,這才是張學良晚年蒔花弄蕊,修心養性的地方,可惜沒有開放。兩蔣勢力消退,李登輝時代,張學良才全面恢復自由,但他矢志不肯回大陸,大概是回報蔣夫人對他的恩情吧。

這才是張學良最後終老的寓所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meolee&aid=70956805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芭芭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ello!
2016/08/19 15:23
原來你是東北人, 知道的故事還真不少, 有趣有趣!
李旼(romeolee) 於 2016-08-19 20:05 回覆:
過獎,我是活歷史,死了可惜,就聽我瞎掰唄!

ST6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8/19 06:17
民國五十年代,張學良住在北投復興三路大屯山上一棟別墅,他和趙四小姐常在黃昏時間到山下的復興中學散步!
李旼(romeolee) 於 2016-08-19 10:57 回覆:
談不上別墅,就是我照片上那間,對面就是軍統局崗哨,還是有人看守。

筆記阿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6/08/18 21:33

史達林與共產國際看不上張這小子 , 所以老蔣才全身而退 .

老毛朱德甚至張楊 , 原是想殺蔣 .

西安事變 , 何應欽與藍衣社鄧文儀這些人處理得不夠"窩心" , 老蔣心裡始終有氣 .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8/18 19:11
矢志不回大陸 ? - 這個說法存疑。

BlueGreenRed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8/18 17:26
我指的是格主說的“...眼看這股涓涓細流就要消失在大西北的沙漠裡了,偏偏張學良不打了”這句話。

我的意思是: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是不敢打,帶領幾十萬東北軍撤至關內,這主要是他的責任。

但老蔣出了個昏招:1935年秋,他把這支渴望打回老家去的軍隊派到西北去剿共。這次張學良打了,但是打敗了。戰後,東北軍將士對剿共愈發不積極,他們願意死在抗日雪恥的戰場上,但不願死在內戰的戰場上。

1936年8月,張學良跟蔣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說這是東北軍全軍將士的主張,但蔣嚴厲斥責張學良說:“在殺盡紅軍、捉盡共匪之前,決不談抗日的事。”

1936年11月,綏遠抗戰爆發,這次張學良也想打,他幾次向蔣介石提出調東北軍北上增援晉綏軍抗日,但都被蔣駁回了,蔣堅持要他繼續剿共。

1936年12月9日,西安學生遊行示威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當晚再次代表學生向蔣請願,蔣不但不接受,還開始策劃剝奪張學良的“剿共”兵權,由蔣鼎文代之。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

所以我覺得,開始時的確是張學良的錯,但後來當他真的想抗日雪恥時,蔣卻又一個勁兒地逼他去剿共。實際上蔣完全可以派東北軍去抗日,派胡宗南的中央軍繼續剿共。某種程度上說,的確是蔣把張逼反的。
李旼(romeolee) 於 2016-08-18 18:59 回覆:

我說過,我這不是歷史學術論文,有必要枝微末節都寫進去?張學良跟紅軍打了三次仗,死了三個師長,這是誰都知道的事,無須贅敘,不打就是不打了,有錯嗎?老蔣是總司令,不聽總司令的話不是陣前叛變是什麼?

不跟你辯了,就此打住。


?_?
2016/08/18 16:01

他不是去夏威夷終老

?_?

李旼(romeolee) 於 2016-08-18 17:12 回覆:
在台灣的最後寓所,90大壽時還是在台視頂樓幫他辦的,小弟現場訪問過他。

BlueGreenRed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8/18 14:14
張學良不是不打,從1935年9月到11月,東北軍主力和當時僅剩1.1萬人的共軍紅一方面軍在勞山、榆林橋、直羅鎮打了三次仗,沒想到三仗皆輸,109師、110師大部及106師、107師一部被消滅。戰後,張學良求蔣介石撥款重建被殲滅的部隊,被蔣拒絕,並撤銷了被殲滅部隊的番號。
這在東北軍官兵中引起強烈的震撼,他們一是覺得自己老家都被日本人侵占了,自己不去打日本人,反而跑到西北打中國人,死都死得窩囊。二是覺得老蔣光讓他們出力剿共,卻不補充他們的損失,簡直就是把他們當炮灰。作為東北軍統帥的張學良,不可能不對下屬的這些怨恨情緒作出回應。
老蔣一直喜歡用雜牌軍來剿共,以達到兩敗俱傷的目的,結果卻往往是雜牌軍被逼急了反過來背叛老蔣,這不得不說是老蔣在用人和治軍上的一大敗筆
李旼(romeolee) 於 2016-08-18 15:24 回覆:

我說的不抵抗是918,你硬扯打內戰,驢頭不對馬嘴,與紅軍內戰死了三個師長,我豈不知?蔣的一斧兩砍策略也是有的,為的是保持中央實力。

918事變張學良自忖打不過關東軍而不敢打也是實情,你去看看"世紀行過",張怎麼說。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8/18 12:13
中華民國前半百,盡由一群殺胚弄權。可惜日本人太少,替死不夠。

立言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8/18 10:54

感謝您精彩的故事,我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說說,有血有肉的故事比較有趣。

另外,李烈「均」、李烈「軍」是否為李烈「鈞」之誤植?

李旼(romeolee) 於 2016-08-18 11:18 回覆:
不好意思,已更正。

蜘蛛蝴蝶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8/18 10:47
經國不能學良,學良不能經國。不勝唏噓!
蛛織綑龜網 蝶舞天地框 噗嘻無奈天 蛛蝶問冷涼 ccc
李旼(romeolee) 於 2016-08-18 10:50 回覆:
屬天下風流人物,還看屁伯!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