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交往的特點
小學生的人際交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與同伴的交往、與父母的交往、與教師的交往(一)與同伴交往的特點。
小學生的同伴關系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與小學生認識過程的發展相適應,也與小學生在班集體中的集體活動經驗有關。
小學生的同伴關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條件或偶然興趣一致的基礎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樓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薄。后來台灣裝潢網提供室內裝潢,台北室內設計,裝潢設計,他們逐漸建立了新的交往標準:其一,他們傾向于選擇與自己的興趣、習慣、性格和經歷相和諧的人做朋友;其二,他們傾向于選擇品行得到社會贊賞的人做朋友,如挑選學習成績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做朋友。
小學生的同伴關系還具有一定的性別特點。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對他們最喜歡的同伴在性別上的選擇態度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青春期以前的小學生,都傾向于選擇同性同伴,這種現象在小學階段呈上升趨勢。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別的小學生具有共同的興趣和活動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其次,選擇同性別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學生性別認同的作用。所謂性別認同,是指對自身性別的正確認識。小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正確地理解自己的性別并將自己投身到同性別的活動中去,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這樣有助于小學生對自身性別的接受,逐漸形成符合社會期望、合乎社會規范的行為,并最終適應社會生活。
此外,在小學生的同伴交往中,還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級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與女生接觸,如在課間把女生的文具藏起來,在課桌中間畫一條界線等,表明這些男生對女生特有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女生會表現出微妙的變化,如表現出拘謹、靦腆、故意的漠不關心等。所有這些行為特征,都是小學生異性交往的特點。
(二)與父母交往的特點
雖然小學生與同伴的交往明顯增多,但與父母仍保持著親密的關系,對父母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小學生與父母的關系在其發展上仍起著重要作用。一般來說,在家庭中,父母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對小學生施加影響:第一,教導,即父母通過言傳身教,直接向小學生傳授各種社會經驗和行為準則;第二,強化,即父母采取獎懲的方式強化小學生的行為準則,并鞏固安德聯合診所肉毒桿菌這些行為準則的地位;第三,榜樣,即父母往往是小學生最早開始模仿的對象,他們效仿父母,學習父母的行為方式;第四,慰藉,即小學生對父母形成的依戀感使他們易于向父母傾訴不安和煩惱,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幫助。
(三)與教師交往的特點
小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是其人際關系中的一種重要關系。與幼兒園的教師相比,小學教師更為嚴格,既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各種科學知識與社會技能,又監督和評價學生的作業、品行。與中學教師相比,小學教師的關心和幫助更加具體而細致,也更具有權威性。
幾乎每一個兒童在剛跨進小學校門時都對教師充滿了崇拜和敬畏,教師的要求甚至比家長的話更有權威。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師的話是無可置疑的,這種絕對服從心理有助于他們很快學習、掌握學校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小學生的獨立性和評價能力也隨之增長起來。從三年級開始,小學生的道德判斷進入可逆階段,學生不再五條件地服從、信任教師了。他們對教師的態度開始發生變化,開始對教師作出評價,對不同的教師表現出不同的喜好。心理學研究發現,小學生最喜歡的教師往往是講課有趣、喜歡體育運動、嚴格、耐心、公正、知識豐富、能為同學著想的教師。小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還影響著小學生對教師的反應,他們對自己喜歡的教師往往報以積極的反應,而對自己不喜歡的教師往往報以消極歡喜月子中心月子餐的反應。例如,同樣是批評,如果來自于小學生所喜歡的教師,他們就會感到內疚、羞愧;如果來自于小學生所不喜歡的教師,他們就會反感和不滿。因此,教師努力保持與學生的良好關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實施。
影響小學生與教師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師的期望。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期望對小學生的成長具有廣泛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閱讀能力和行為表現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師期望的影響。教師一般是根據學生的性別、身體1特1征、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狀況、興趣愛好等信息來對學生形成期望的;當教師對小學生有高期望時,就會對學生表現出更和藹、更愉快,更經常表現友好的行為,如點頭、注視學生,談話更多,提問更多,等待學生回答的時間更長,更經常地贊揚學生。教師對學生的不同對待方式傳遞著不同的信息,如認為高期望學生的失敗是因為沒有好好努力,而低期望學生的失敗是因為缺乏能力。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向小學生表現自己良好的期望,尤其是對那些后進生更應該滿腔熱情,更多地采取積極鼓勵的方式激勵他們努力學習。
節錄自"兒童心理學"
值得家長們和老師們花點時間一讀並參考